推荐期刊

浅谈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时间:2015-12-20 22:47:36 所属分类:计算机网络 浏览量: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后现代性 狂欢 仿像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诞生。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具有诸多的后现代特性:交互性、多元性、超越性、狂欢、仿像等。网络文化为我们提出了一种全

论文关键词:网络文化 后现代性 狂欢 仿像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诞生。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而且具有诸多的后现代特性:交互性、多元性、超越性、狂欢、仿像等。网络文化为我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也使我们看到了文化未来的发展和兴盛,这正是网络文化诞生的意义所在。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技术与文化高度交融的世纪,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正在勃然兴起。它为人类提供了新世界文化生活空间,建构起新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因而网络文化也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的后现代景观。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1.网络文化的定义
  如何定义网络文化?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它并不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如果你感觉到了以某种方式生活的话,这里面就有了文化,当你的吃、住、行、交友日常活动按网络的方式来进行,自然就形成了网络生存方式,也就是网络文化”。盯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分布很广的、松散的、准合法的、选择性的、对立的亚文化复合体,它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的领域,如视觉技术、边缘科学、先锋艺术、大众文化等等。”狮综合各家之言,我认为网络文化可以这样来理解:网络作为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活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化形式,它不仅对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进行了反思,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特性,而且还正在塑造出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文化体系。
  2.网络文化的特征
  (1)平民化。在网络中,所有信息都以“比特”的形式传播,人们在网络中的存在也被虚拟化为一个个“符号”。如卡西尔所说:“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网络的现实是,人不仅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中,而且他自身也变成了相应的符号。”因此,这也完全消除了现实社会中身份的差别和地位等级的悬殊,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无拘无束地参与种种思想的交流和探讨。网络作为一个交流的平台,创造了一个非等级化的平等的公共领域。
  (2)开放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是依靠虚拟技术,以数字编码、存贮和传播的方式实现的,它具有高度的灵活、快捷的特性。网络通信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文化产品的传播具有了高效方便和极易普及的特性。有人把网络文化称之为“快餐文化”,例如:一种文化现象、一个观点和一件大家感兴趣的事件,通过网络在一瞬间就可以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网络的这种灵活、快捷的技术支持,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了极大的开放性。
  (3)共享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任何一种产品对于每一位网络行者来说都是可以尽情享用的,它没有供应的限制,也不受供应时间的限制,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读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起翻阅同一本书的同一页。如果你喜欢,你还可以在论坛、聊天室、博客中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大家进行讨论。共享和互动是互联网的特色,因此互联网具有了无限的魅力和生机。
  4.多元化。“虚拟文化是文化的多维选择的展示,其中既有变成了现实文化的可能性的选择,也有尚未变成现实文化的不可能的选择。虚拟世界可以兼容现实,把现实的可能性和非现实的可能性都融合在互联网上,这就导致了虚拟文化的丰富多彩”抛游走于现实和虚拟之间的网络行者们,借助于虚拟技术在网络中找到了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里,避免雷同、张扬个性、发出自己的声音早已成为了一种时尚。在这样一个“蛙噪时代”,网络文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的态势。
  二、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意蕴
  1.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之一——狂欢
  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与上世纪6O年代米哈伊尔·巴赫金所提出的狂欢文化有许多奇妙的契合之处。“对话”、“众声喧哗”、“狂欢”、“未完成性”等巴赫金的理论术语极具后现代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正是网络文化的。
  (1)狂欢文化的全民性、参与性。狂欢节是民间性的活动,“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生活在其中,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因为从其观念上说,它是全民。”这一特色也同样适合互联网。如前面所述,网络文化是平等参与的平民文化,只要你具备上网的硬件设施,你就可以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网络行者都可以通过在论坛中发帖和回帖,实现交流、沟通、表达和宣泄的目的。
(2)狂欢文化中的个体是平等的,权威性被消解。在狂欢节中,那些曾经决定和支配着日常生活的秩序、法令和限制统统失去了作用,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平民贵族之分。在网络中,每个主体之间也是平等的,处于边缘和弱势群体的人同样有说话的权利。正如《虚拟认识论》一书所写:“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它的无中心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削弱了传统社会的文化和信息垄断的局面,行政官员、精英人物都将与平民百姓在信息传播和接受加工的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3)狂欢文化的表现形态是多元的、自由的。巴赫金认为狂欢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是诙谐和笑,“她是狂欢的,狂喜的,同时也是冷嘲热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再生。”狂欢文化这种诙谐和笑与网络文化的潜意识是一致的,没有禁忌、没有限制、随心所欲,这正是网络行者们想要达到的境界,而这种追求也必然决定了网络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自由化的后现代特性。网络上流行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悟空传》等文学作品都很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特色。如迈克尔海姆所说:“未来的网络空间可能不单单复制出传统信息的更有效的翻版。新的信息网络类似于现代的超级大都市……混乱的打斗和暗藏的小路到处都是,没有任何明显的中心。”
  从网络文化与狂欢文化的比较可以看出,网络是滋生后现代理念的绝佳场所,它使人们可以自由地徜徉其间,多元、反传统、开放和自由的后现代特性在网络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网络文化的后现代性表征之二——仿像
  上世纪8O年代,后现代的理论大师波德里亚针对当时社会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进行了一系列有关当代文化中影像文化的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仿像”理论。尽管这些理论产生于七八十年代,那个时代互联网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好像在预言互联网文化的后现代景观。波德里亚认为,仿像和传统意义上的模仿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任何模仿都是有现实基础的,而仿像则是没有现实基础的,这是利用符号生造出来的一个现实,而且是比现实还要真实的基础,也就是“超现实”。波德亚里这样写道:“与任何现实无关,无论是什么现实,它不过是自己纯粹的仿像。”理论家詹姆逊也写道:“摹本就是对原作的模仿……仿像是那些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
  与波德里拉的“仿像”理论相比,网络文化则大大地拓展了仿像理论的内涵,即它不仅具有了仿像的逻辑,而且还突破了“像”的限制。说网络文化具有仿像的逻辑,是因为在网络中,它同仿像一样也营造了一个与真实社会无关,但比真实社会感觉还要真实的“超现实”。例如,在《魔兽》、《征途》、《星际家园》等网络游戏中,开发者把游戏的世界设计得似乎比现实世界还要丰富得多,游走于游戏世界中,使人获得一种自我认同和满足感。在这一点上,网络的超现实似乎可能取代现实世界。
  网络文化虽然具有仿像的逻辑,但在传播方式上比起“仿像”又有所突破,它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依靠图像,而是使用了包括图像、文字和语言等等多媒体的符号传播方式。在QQ聊天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网络用语和符号:InlTl(妹妹)、==(等等)、汗(表示尴尬),还有用^O^表示笑脸、<@一@>表示醉了,等等。这些特定的用语和符号就像穿行于互联网的特殊交通工具,使用的人都能够心领神会。除此之外,还有图像的扫描和传递技术、音频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在网上的交流变得更加流畅。透过这些网络特有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看到后现代的文化特征:“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音、意义系统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种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构建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像,满足感觉的直接需要。”…因此,互联网正将我们带人一个后仿像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符号世界和现实世界进一步分离,依靠符号,而不依靠现实而且超越现实,这正是网络文化后现代内涵的主体体现。
  网络文化的崛起尽管它的未来蕴涵着众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它所表现出的后现代特性却呼唤着我们去思考、去创造。这也是我们研究网络文化的意义所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dzxx/jsjwl/2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