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探索大学生个人数字图像管理的行为习惯和特点

时间:2015-12-20 22:50:37 所属分类:计算机信息管理 浏览量:

引言 图像在描述抽象事物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图像具有激发促进学习过程、 支持有效的教学互动和创新等作用. 在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师生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接触或使用到图像. 搜索引擎是师生们

  引言    图像在描述抽象事物方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图像具有激发促进学习过程、 支持有效的教学互动和创新等作用. 在高等教育机构,调查数据表明大多数师生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接触或使用到图像.

  搜索引擎是师生们获得图像的主要来源, 个人收藏也是获得图像的重要来源之一. 有效地管理个人收藏的数字图像可以方便用户在后期快速发现和使用资源,这不仅依赖于图像管理系统在标引、组织与检索技术方面的完善, 还依赖于图像管理系统的设计者、 图像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对用户组织与管理图像行为方式和习惯的理解。

  个人数字图像管理行为研究属于图像用户研究的一个方面, 也是个人信息管理研究的一部分。 然而, 专门针对图像的个人信息管理研究数量较为有限. 一方面,已有的图像用户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图像需求、检索需求表达模式、查寻过程、查询行为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探讨。而个人图像信息管理方面,多以系统开发和评价为主,如 2000 年 AT &T 研 究院曾开发过一款个人照片管理系统 SHOE-BOX,提供语音注释描述和检索功能,并利用该系统开展了用户使用效果评价, 发现语音注释这样一些高级功能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这与语音识别精确性不稳定有关, 也与人们对自己所拍摄的照片通常较为熟悉有关, 所以排序和缩略图浏览这类简单的组织功能就可以满足用户需要. 可见,进一步完善个人数字图像管理工具和服务还有待开展更多用户研究以了解图像管理行为的习惯和特点。 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例开展了调查, 探索个人数字图像管理方面的行为习惯和特点, 为完善个人数字图像管理提供参考。

  1 调查设计与数据收集    1.1 调查设计  根据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的特点, 下载与存储等行为是网络环境下所特有的信息行为. 本研究将发现图像之后的下载、保存、组织、分享行为都作为图像管理的表现,以区别于图像查寻行为。如图 1 所示,本问卷包括 5 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学生们所具备的图像基本知识和图像处理能力;第二部分调查图像获取的来源; 其余 3 个部分调查具体的管理行为,包括图像保存(保存图片的位置与方式)、图像管理(文件重命名、文件夹命名以及整理的行为),以及图像分享与标注(分享图片的行为、分享图片的类型及为标注图片的意愿)。【图1】    1.2 数据收集  2010 年 11 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中随机发放了 601 份问卷, 回收问卷 567 份, 剔除填写不完整、不规范问卷 48 份,最后得到有效问卷 519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 86.36%.在问卷参与者中,男性 182人,占 35.07%;女性 327 人,占 63.01%;10 人未填写性别,占 1.93%. 本次调查的学生来自管理、文学、艺术与传媒、地遥、历史、心理 6 所学院。 半数以上的学生对 JPG、GIF、BMP 和 PNG 等常用格式较为熟知,平均至少使用过 5 种图像处理相关的软件和工具。可见, 大部分被调查学生具有图像及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调查结果与讨论    2.1 图像来源  为了解学生获得图像的来源情况, 本调查列举了 10 项来源供选择,这 10 项途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网络方式。调查结果表明,98.83%的学生通过搜索引擎获得图片, 这一方式依然是信息获取的主要渠道;其次是社区和论坛(33.72%);综合性门户网站位列前三(30.06%);专门的图像数据库和光盘、图书馆网站、 内部信息资源库的使用率均不高, 分别为14.64% 、10.98% 和 10.21% . 第 二 类是线下方 式 .63.01%的学生通过数码拍照获得图像, 远高于扫描(12.52%)。 对比网络方式,甚至通过屏幕拷贝方式获得图片的做法(23.89%)比扫描手段更加流行。 对比各学院发现,艺术与传媒学院、历史学院、心理学院、文学院扫描的需求略高一些,但都不到五分之一。可见,学生们所需的图片基本上已数字化。

  2.2 图像保存方式与位置  对于从网络获得的图片, 本调查询问了学生获得图片后保存文件的方式和位置。当问及“从互联网上找到一幅自己需要的图片时,接下来您会如何做”时,除了不到 5%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保存”. 绝大多数学生会进行保存。保存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保存图片(超过 90%)或者收藏图片所在网页(17.15%)。 一类是编 辑 后 保 存 或 者 使 用 中 保 存 ,24.86% 的 学生将图片拷贝到图像处 理 软 件 , 编 辑 加 工 后 保 存 ;20.62% 的学生直接将图片粘贴在当前编辑的窗口进行使用。 可见,多数情况下,学生找到图片后直接保存为独立文件,立刻进行编辑和加工的需求并不高,这说明图片加工处理的需求并非学生找寻图片的主要动机。 即便有这类需求,找寻命中目标可能不止一幅,所以,学生也会倾向于先保存,再进行综合比较、权衡后挑选待处理的图像。

  在图像保存位置方面,调查问卷询问学生“通常将图片保存在什么地方”,按照选择比例由高到低的位置排序依次为:本地硬盘(82.66%)、移动存储设备(36.8% )、 网络空间 (18.69% )、 电子邮件 (9.06% ) 和光盘(1.35%)。可见,本地硬盘、移动存储设备是学生保存图像资源的首选位置;其次是网络空间、电子邮件这类网络化存储手段; 以光盘刻录进行保存的方式使用最少,仅有 7 人(1.35%)选择了这一方式。

  2.3 图像文件与文件夹的管理  对于保存和收藏的图像资源, 本调查从文件与文件夹的命名、 文件夹的整理两方面了解学生组织与管理图片的习惯。

  首先,在命名行为方面,当问及“您在保存数字图片时,是否会为图片重新取一个新名称”时,66.28%的学生表示会进行重命名,以增强文件的可读性。在问及使用哪些特征命名文件夹时, 本调查列出了图像主题相关的 4 个特征以及情感特征供选择, 结果发现,图像属性选择的平均数为 2.1 个,说明学生采取多样化的特征属性来命名图片文件夹。其中,在主题相关的特征中, 用户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事件(24.27%)、人物(22.93%)、时间(18.30%)和地点(13.87%)。 此外,8.84%的学生选择会使用情感类特征,37.38%的学生会综合使用多种特征。

  其次,在文件夹整理习惯方面,当问及“您是否定期调整收藏图片所属的文件夹”时,56.07%的学生表示会定期调整。通常有定期整理图片习惯的用户,会对图片存储分布更熟悉, 更有可能在日后快速地找到已经保存过的图片。而当问及“您是否重复下载过以前曾保存的图片”时,46.82%的学生表示有过重复下载情况。在追问重复下载的原因时,70.78%的学生选择了“忘记了文件名或者保存位置”. 经过列联表分析和卡方检验, 未发现重复下载情况与用户习惯之间具有显着相关, 这意味着有文件夹整理和文件重命名习惯的学生与没有这些习惯的学生, 在重复下载方面没有显着差异。

  2.4 图像分享与标注  在网络中传播、 分享和标注信息对象的行为是网络环境下特有的信息使用行为。 在本调查中,88.25% 的 学生表示在网络中上传过图片 . 其中 ,66.47%的学生上传过照片,36.8%的学生上传过转载图片,只有 27.36%的学生上传过原创图片。 可见,照片是网络分享的主要图片类型,这与网络分享行为出于社交动机有一定关系。结合学生所在院系背景的特点, 发现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上传原创图片的学生比例最高的学院(44.71%),最低的是管理学院(20.25%),而文学院学生上传照片的比例最高(84.62%),这反映出分享与传播的图片类型与专业背景具有一定的联系。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学生相比其他院系,更有能力进行制作原创图片。并且,上传转载图片与上传原创图片行为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 如管理学院上传原创图片的学生比例最低, 但是其上传转载图片的学生比例却最高(49.37%)。

  标注图片是指为图片添加标签的行为。 本调查考察了学生们参与图片标注的意愿,在问及“一些图片分享社区提供了为分享资源添加标签的功能,您是否会给图片添加标签和关键词”时,56.26%的学生表示愿意,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意识到标签、标签云对于快速定位和获取图片的线索作用, 愿意参与标注,贡献自己对图片的认识和理解。

  2.5 讨论  综合前述各项调查结果,个人数字图像获取、管理与分享等行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在获取与保存图片方面,搜索引擎是图片获取主要来源, 直接将网络图片进行本地保存要高于移动、网络存储等形式。 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样,本调查也表明搜索引擎依然是学生获得图片的主要来源。 并且,大部分学生需要的图片都已经数字化,扫描获得图像的情况非常少。对于网络获得的图片,绝大多数学生会进行直接保存, 保存位置多为本地计算机, 只有约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在编辑处理后进行保存,或者直接将图片粘贴在工作文档中。这些特点反映出,图片被作为对象使用的现象更为普遍,这与 McCay-Peet 和 Elaine Toms的研究发现相似,正是因为图像被作为对象使用高于作为信息获取来源的使用, 用户才会更倾向于以独立文件方式保存图片,而不是在仅仅为了获取图像中的数据和信息。

  此外,从存储位置来看,学生们选择本地计算机存储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使用网络存储。 随着云存储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存储、移动存储还有上升的趋势. 在未来存储方式更加多元化后,对分布式存储进行同步更新、保持一致性则会成为个人数字图像管理突出的需求。

  (2)在文件与文件夹管理方面,大部分学生有文件重命名、定期整理文件夹的习惯;并且,会综合使用多种特征以及概括性特征来描述文件夹, 以增强对一组图片的组织与管理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学生们保存、 收藏的图片都会面临图片数量增长而带来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本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管理意识。例如,为增强文件被识别的可读性, 在保存图片时会更改文件原始的不合理或者抽象的文件名, 并且会定期地进行文件夹的整理工作。在命名文件夹时,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倾向于使用多个特征进行命名, 以增强文件夹对下属图像集合的概括和描述能力。 对比图片标签所反映的图像属性情况,Flickr 标签中最常见的是反映“地点”和“对象”标签,数量最少的是“事件”类标签,而本调查中“事件”和“人物”是用于命名文件夹最常见的两类特征。 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标签是对图片文件的描述,本调查考察的是文件夹的命名特征,文件夹管理着一组图片,“事件”特征往往比“地点”特征能起到更好的概括作用, 因此会更适合于文件夹的命名。尽管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图像管理意识,但是管理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本调查发现具有文件重命名和定期整理文件习惯的学生和不具有这些习惯的学生, 在重复下载曾经保存过的图片方面没有差异。可见,这些习惯并不能涵盖组织与管理图片的所有方面,文件归类和整理的合理性、文件命名的易记性,以及图片数量、图片被使用的频繁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用户是否能够回忆和再次发现曾经保存过的图片。 因此, 学生们会倾向于直接从互联网再次搜索,进行重复下载,这也符合“最小努力原则”.不过,这一现象也从侧面提示着用户对于检索策略的记忆比对图像保存信息的记忆要持久。所以,在保存图片过程中, 如果图像管理的软件和工具能够一并将检索策略等附属信息进行保存, 对后续查找和利用能起到一定的线索作用。    (3)在分享、标注图像方面,大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过图片,分享图片多数为照片,多数学生们也具有参与图片标注的意愿。 本调查发现, 大多数(88.25%)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过图片,照片是分享图片的主要类型, 这也反映了网络分享行为与社交动机具有一定的关系,如设置头像、与朋友分享生活经历和趣闻轶事时多会使用到照片。并且,学生分享图片是否原创与学生的专业背景有关, 像艺术传媒等专业具有一定图片创作技能的学生, 更有能力分享原创图片,而其他专业学生多分享转载图片。

  给图片添加标签是描述和组织图片的行为之一。为了有效地检索和使用分享图像,诸如 Flickr、昵图网等图片共享社区都提供了标注图片的功能,用户设置的图片标签成为系统后台实现基于标签的图像检索、图像推荐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高校图书馆也在探索基于标签的资源组织方式,以及用户参与的“众包”机制. 本调查发现,学生们具有参与标注图片的主观意愿,对于非社交动机,图像管理服务还要寻求更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动机驱动、 行为外化并使其持久,例如,从技术层面,提高基于词汇语义相似度、共现度关联和推荐标签的准确性,从制度层面保障对用户参与的奖励与回报, 以及从系统建设层面通过友好的提示和互动进行用户引导,使得他们标注的意愿最终得到体现。

  3 结语    数字图像是个人信息管理需要处理的重要媒体形式之一。本调查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对学生们日常的图像获取、保存、管理、分享等行为进行了调查,初步揭示了个人管理数字图像的特点。 本研究目前仅调查了在校大学生群体,在后续研究中,还可在扩大调查对象范围、聚焦教学科研类图像资源,以及细化管理方式与行为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进一步探讨个人管理数字图像的需求、 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 以促进个人数字图像管理系统和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提高图像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服务于教育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Mowat 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images [J].VINE 32,2002(3):5-13.  [2] Harley D,et al. The use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EB/OL][2013 -06 -10].     [3] Pisciotta H,Ferrin E,Dooris M,et al. Penn State'sVisual Image User Study[J]. DLib Magazine,2005,5(1):33-58.  [4] 谢笑。 个人信息管理研究探析 [J].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4):21-26[5] Chen H L. An analysis of image queries in the fieldof Art History [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1,52(3):272.  [6] Westman S,Oittinen P. Image Retrieval by End -Users and Intermediaries in a Journalistic Work Context [C]//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Interaction in Context,Copenhagen:ACM,2006:109.  [7] Keister L H. User Types and queries:Impact on im-age access systems [J]. in Challenges in Indexing ElectronicText and Images,1994,23(4):7-22.  [8] Collins K. Providing Subject Access to Images:Astudy of user queries [J]. American Archivist,1998,61 (1):36-55.  [9] 曹梅。 网络图像检索的关键行为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0,26(12):40-4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dzxx/jsjxxgl/2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