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方法分析

时间:2015-12-20 23:23:16 所属分类:天然气工业 浏览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波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更加显著,表现为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同性(synchronization)和同步性(comovement)水平的上升。目前,中国经济开放度不断上升,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逐步提高。因而,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波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更加显著,表现为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同性(synchronization)和同步性(comovement)水平的上升。目前,中国经济开放度不断上升,在世界经济体系的地位逐步提高。因而,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进行研究,有助于协调国际宏观经济政策。
  一、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综述
  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周期协同性和同步性程度不断提升。Frankel和Rose通过回归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工业化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不断增强。.[1]Kose等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呈现下降态势,但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同性水平有所上升。.[2]21 欧元区的成立使得最优货币区域理论(optimum currency area theory)变为现实。近年来对欧元区经济周期协同性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主要侧重研究新加入成员国与原有成员国经济周期协同性问题、欧元区对成员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Savva等通过月度工业产出数据检验新旧欧盟成员国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发现,新加入成员国与原有成员国经济周期协同性显著提高。.[3]Darvas Z.等则认为斯洛文尼亚、匈牙利和波兰与原有成员国的经济周期协同性程度较高,其他新加入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较低,甚至不存在协同性。.[4]欧元区对成员国经济周期影响方面,多数研究表明欧元区有助于提升成员国经济周期一致性和同步性.[5],但也有实证研究认为,欧元区对欧洲经济周期协同性影响不大.[6]15,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核心成员国与边缘国家的经济周期差异性和不平衡性.[7]。
  早期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主要是围绕发达国家展开的,但是近年来,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有关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脱钩”(decoupling)问题的提出,促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文献的增多。Kose 等研究认为,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全球经济周期的趋同性,但是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周期协同性较为显著,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并不高。.[2]20Walti Sebastien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协同性并没有下降,反而进一步上升,只要全球化没有止步,全球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就不会出现系统性下降。.[8]14Chan和Khong则认为亚太地区经济增长与日本经济增长的协同性要高于与美国经济协同性程度。.[9]
  中国与国际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较少,Kose、Fidrmuc等均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或者OECD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较低,这进一步支撑了新兴经济体脱钩的观点。.[2]27,[10]然而,Walti Sebastien却认为中国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没有下降,而是呈现进一步上升态势。.[8]13贺书锋和郭羽诞考察了1960—2007年中国与27个主要贸易国的经济周期一致性认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在增强,而与发达国家经济周期协同性在下降。.[11]
  总体看,当前对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依然存在一定分歧和争论,这可能与所使用的数据样本、计量方法有关系,不过经济周期协同性本身作为国际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基础,日益得到重视。
  二、经济周期协同检验方法概述
  经济周期协同性检验就是衡量不同国家、地区经济波动的一致性和同步性。目前,经济周期协同性检验主要方法有相关系数检验法、因子模型检验法以及Mink指标法。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8月
  第29卷第4期袁吉伟: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
  相关系数检验法就是计算两个国家、地区或者经济团体经济周期的相关系数,为进一步反映趋势变化,也可以将样本数据划分为若干个子样本,或者计算滚动相关系数(rolling correlation),这是检验经济周期协同性最早也是最常用的方法。随着计量模型的发展,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逐步纳入相关系数法中,主要用于提取能够反映经济周期变化的各种冲击因素。相关系数法的缺点在于其与样本本身有很大关系,不同的样本区间可能产生不同的相关系数。滚动相关系数虽然不用人为划分子样本,但需要设定移动窗口(moving window),而不同移动窗口可能产生不同的结论。同时,相关系数还可能混淆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和振幅(amplitude)。
  动态因子模型(dynamic factor model)近年来开始逐步应用于衡量经济周期的协同性。其原理是将实际经济增速分解为系统性影响因子及各国非系统性影响因子,然后判别不同因子对实际经济增速的解释能力,进而评价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周期的协同性。Kose、Sybille Lehwald等分别利用动态因子模型研究了世界以及欧洲经济周期协同性问题。.[2]57,[7]710动态因子模型的优势在于其应用灵活,不用假定参照经济周期(reference business cycle),能够同时计量多个指标间的同步性问题,但是其建模过程涉及模型识别问题。
 Mink指标法是Mink等在2007年提出的衡量经济周期协同性和相似性的非参数法。.[6]3该方法已在多篇研究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学术文章里得到应用。假定用于计量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样本的t时期参照产出缺口为gr(t),那么样本数据经济周期协同性公式为:
  目前经济周期协同性研究尚无统一方法,不同方法各有利弊。本文采用滚动相关系数法以及Mink指标法检验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关系。
  三、中国与世界经济周期协同性定量分析
  (一)数据分析及处理
  本文主要采用Mink等提出的经济周期协同性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中国与世界经济同期协同性问题。.[6]1研究经济周期协同性首先需要选取衡量经济周期的指标,常用的经济指标包括月度工业产出、季度GDP和年度GDP。由于工业产出仅是整体产出的一部分,可能无法完全代表经济周期变动,世界GDP又缺少季度统计数据,因而本文采用1980—2011年全世界GDP数据,共32个数据样本,并进一步将全世界GDP数据分拆为发达国家GDP数据和发展中国家GDP数据,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经济发展数据库。
  本文主要采用GDP缺口衡量经济周期。为此,首先,将名义GDP通过GDP平减指数转化为实际GDP;其次,采用HP滤波方法,分离出GDP的趋势项和周期项;最后,产出缺口表达为(实际GDP-GDP趋势项)/GDP趋势项。
 

[1][2][3]下一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gcjs/trqgy/30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