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河南省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及两者的关系

时间:2015-12-20 12:38:23 所属分类:经济计划与管理 浏览量:

一、引言 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源于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寻。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到新古典增长模型再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人力资本概念不可避免地被经济学家纳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

  一、引言

  学者对人力资本的研究,源于对经济增长源泉的探寻。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到新古典增长模型再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人力资本概念不可避免地被经济学家纳入解释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美国经济学家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尤其是Romer(1986)和Lucas(1988)创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以来,有关人力资本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到重大发展,但是对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Barro(1991)、Mankiw等(1992),BilsandKlenow(2000)等研究均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显著贡献。然而,Ben-habibandSpiegel(1994)的实证研究表明,物质资本和产出水平的增长率与人力资本存量之间有着正的显著联系,但是与人力资本增量之间的联系并不显著,甚至为负;FilmerandPritchett(1999)发现平均受教育年限在解释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率时作用并不显著。在国内有关研究中,也有类似的结论。纵观已有的经验文献,研究结论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差异。然而,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国家层面进行宏观研究,忽视了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同时对人力资本指标进行度量时,大部分学者都是以教育指标代替整个人力资本水平,而没有对人力资本的其他要素进行综合估计,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人力资本指标无疑缺乏足够的准确性,相应的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也存在很大的误差。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希望通过对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本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建立人力资本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人力资本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利用计量模型,从结构层面探讨不同人力资本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期为相关政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

  二、河南省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水平现状

  (一)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运行态势平稳。

  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3092.36亿元,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3%,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位居全国第五。1978~2010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1.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6%,第二产业增长13.5%,第三产业增长13.2%,高于同期全国9.9%、4.6%、11.4%和10.9%的增长速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258.0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1950.88亿元,比1952年增长89.3倍,年均递增8.1%。工业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3%。服务业不断发展。2010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607.89亿元,是1952年的28.3倍,年均增长7.1%。伴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提高到2010年的1593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32%;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105元,2010年达到5524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8.51%。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河南省丰富的人力资源的供给以及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河南省人力资本水平发展现状

  1.河南省人力资本教育水平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机构)6.6万所,教育人口2933.28万人,其中在校生2794.63万人,教职工138.65万人,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28.1%。每万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数227人,其中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144人;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359人。小学净入学率99.94%,普通初中净入学率99.6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4.63%。国民平均受教育年数达到8.61年,与全国的8.76年基本持平。同时不断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并且拓展社会投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2.河南省人力资本健康水平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河南省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3岁,比第四次、第五次人口普查的70岁、72.8岁提高了3岁和0.2岁;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15.2/10万、8.69‰和7.12‰,比“十五”末分别下降了66.07%、37.39%和41.25%。“十一五”期间全省医疗卫生经费财政投入累计达28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6倍,年均增长29.2%,比“十五”期间的18%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全省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6万个,卫生机构床位数32.76万张,比“十五”末增长45.5%。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3.24张,比2005年增加1.04张。

  有卫生技术人员(含行政村卫生室)37.28万人,比“十五”末增长24%。有执业(助理)医师15.48万人、注册护士12.14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1.6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1.29人,比“十五”末分别增加0.51人、0.48人。河南省卫生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

  3.河南省人力资本储备水平发展状况

  从人力资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状态看,可以将人力资本分为潜在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和实际人力资本。潜在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投资支出形成的,凝结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身上由知识、技能、健康等所构成的人力资本。即人力资本的储备,人力资本的储备包括数量的储备和质量的储备,而后者更为重要。

  河南省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见表1),使得人力资本储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4.河南省人力资本技能水平发展状况

  新古典增长学派发现资本和劳动的投入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对一些发达国家有超过50%的贡献率不是资本和劳动提供的,而是除资本和劳动的“剩余因素”起作用,即技术进步的贡献,而且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越来越大,生产越发展,越需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人类在物质技术手段上的不断提升,包括生产手段、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技术的现代化;二是人类在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中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技能和技巧的提高。因此,人力资本的技能水平不仅表现为知识水平、经验水平,也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研发、掌握和运用。其水平的高低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影响深远,可以说河南省自21世纪以来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源于劳动力质量和资本产出质量的提高。

  

  三、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河南省人力资本水平评价

  对人力资本水平的计量,由于方法不同,相应的计量结果会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人力资本水平的计量成为目前对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的制约。科学地、客观地测度人力资本水平是进行一切有关人力资本研究的必要前提。许多学者就人力资本进行研究都是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模型的配置,在参考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可从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储备水平和技能水平四个方面来衡量人力资本发展水平,据此构建了人力资本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和17个三级指标,见表3。

  为了综合分析河南省人力资本水平,我们在省际和省内两个不同层面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指标体系选择的变量很多,不少指标之间存在共线性,因此我们考虑利用因子分析技术来进行降维处理,通过适当损失部分信息达到综合分析的目的。数据源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和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

  由于各指标量纲不同,或虽然量纲相同,但数量级不同,为了消除量纲的影响,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对数据进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707,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统计值为594.828,p值近似为0.000,因此检验表明适合采用因子分析。这里我们采用广泛使用的主成分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同时考虑到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方差最大化进行旋转。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前4个公因子特征根都大于1,且对总方差变动贡献均超过5%(最低为7.16%),因此我们选择4个公共因子,它们能够综合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合计占83.73%)。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因子在各个原始变量上都有较大载荷,因此我们可以为之命名为综合因子,反映了人力资本的综合水平,第二个公因子在每万人拥有的医生数、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每万人床位数、从事教育工作人员所占比重等指标上载荷较大,可以命名为健康因子,第三个因子与科研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万人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等关系密切,可以命名为投入因子,第四个公因子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关,可以命名为技能因子。

  为了进一步比较各地区不同因子上的差别,我们利用因子得分来计算各地区不同因子的得分,然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度加权计算综合得分,结果见表4。

 

  从综合得分看,北京得分最高,为1.44分,其次为上海(1.34)、天津(0.6711)、浙江(0.4487)、江苏(0.4486);人力资本得分最低的是西藏、贵州、云南;河南综合得分为-0.2369,小于0说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排名第22位,整体态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河南只有技能因子得分为正,其他因子得分均为负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综合因子得分偏低,在全国排名25位,远远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健康因子列第18位、投入因子列第24位、技能因子列第7位,只有技能因子基本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这说明河南省在经济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带来人力资本的发展。同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河南是人力资本输出大省,输出的人力资本大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养,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这一部分人力资本并没有计算在河南省内,因此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河南人力资本发展水平。

  同样方法我们分析比较河南省18个地市人力资本水平,我们也是选择四个公共因子,方差总贡献率高达87%,能够较好满足分析需要,同时也达到了降维目的。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我们得到公共因子与原始变量的关系,由此可以计算各因子的得分,然后利用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计算综合得分:

  F=0.2889F1+0.2812F2+0.2272F3+0.0733F4从省内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力资本水平远远高出其他地区,综合得分为1.1925,也是唯一一个得分超过1的地区,其次是洛阳、焦作、济源、周口、信阳、商丘。

  从各因子看,郑州健康因子得分最高,和其综合实力相匹配,而反映综合水平的综合因子得分反而落后于焦作、洛阳、鹤壁地区,这也指明了今后郑州人力资本发展方向。整体看来,洛阳人力资本综合得分名列前茅,与该地区人力资本积累较好的现实相吻合,而其健康因子得分为负值,说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济源作为河南省新兴城市,综合因子得分在全省倒数第四,反映了其基础的薄弱,同时,投入因子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则反映了新兴城市的后发优势;综合来看,河南省18个地区人力资本的发展水平是不均等的,既存在优势也有劣势,在以后的发展中要趋利避害,加大投入水平,全面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无论是在省际层面还是省内层面,河南省人力资本水平不容乐观。为了进一步考察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尝试利用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人均GDP指标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Y=X'β+ε根据全国各省市资料和河南省18个地市资料,分别建立模型,结果如下:

  省际模型:

  Y=0.723f1+0.419f2+0.199f3+0.348f4t值(9.843)(5.699)(2.713)(4.742)R2=0.838F=39.80DW=2.109省内模型:

  Y=0.544f1+0.719f2+0.217f3-0.059f4t值(5.305)(7.012)(2.118)(-0.579)R2=0.821F=20.532DW=2.304

  我们看到,两个模型整体拟合效果很好,充分解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省际层面和省内层面上,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在省际模型里,我们看到4个因子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均统计显著,而且综合因子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其次是健康因子和技能因子,结合前面河南各因子得分情况,我们清楚看出,2010年河南人均生产总值24446元,位列全国第22位,与各因子综合得分(F)位次一致,只有技能因子列第7位,而其对经济发展影响最小。从省内模型看,河南投入因子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明显,其次是综合因子,技能因子统计不显著。虽然说这里我们无法否认变量的内生性,因此无法明确指出究竟是河南省较低的人力资本水平是经济发展不足的内因,还是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二者之间的这种相互关系一定存在。

  四、河南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的确定

  本文以经典的C-D生产函数为基础,采用对劳动要素逐步引入人力资本因子的方法,构筑不同人力资本结构类型下的产出模型。模型如下:

  Yt=A0KαtHβtwt=1,2,…,n,w=1,2,3,4

  其中,Y为第t年的GDP产出水平,K为物质资本投入存量,H为人力资本存量,其下标w表示不同的人力资本,A0为技术水平,设为常数,α和β代表不同要素产出弹性。由于上述模型是非线性的,为了方便参数的估计,同时也为了消除各变量指标的异方差现象,将模型进行对数变换,最终模型如下:

  lnYt=lnA+αlnKt+βlnHtw+ε

  这里的关键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准确计量。受统计资料的限制,我们选择永续盘存法进行物质资本的核算,关于折旧率的选取,我们参考边静雅等(2004)的经验折旧率方法,选择5.6%的折旧率。最后,为消除价格变动因素,对于物质资本存量净值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对于存货增加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缩减。对于人力资本的度量本文参考陈浩(2007)的方法,将结构因素引入人力资本分析框架中,把人力资本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基础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技能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分别计量。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运用OLS法对四种类型的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线性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后,结果如下:

 

  由上可知,各模型可决系数R2和F统计值较高,表明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整个回归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基本显著;根据D-W值判断,模型三、四存在一定的自相关性。从上述模型看,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且均为正值,这是与实际相吻合的。

  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则表现出不一致性:只有技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而其他三种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这是和前期的理论假设相反的,似乎是一种悖论。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整个建模过程,就能清楚地看到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从各个模型系数都统计显著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而且严格说来应该是正向相关关系,即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里出现负数主要原因在于数据处理上面,从人力资本测度看,我们测定的都是当期的资本存量。基础人力资本、知识人力资本和迁移人力资本都与当期经济增长呈负相关,恰好反映了河南人力资本水平的现实。因为人力资本对经济产生影响,有一个较长的滞后期,尤其是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的滞后效应最为明显。假若从人们出生就开始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这些人力资本必须经过十几年(中学)甚至更长时间(大学)的积累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受数据限制,我们只能测算2001年至2010年的人力资本并进行建模,尽管我们在建立模型时考虑到了这种时滞性,采用的是滞后二期的人力资本,这与人力资本形成的周期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基础人力资本与知识人力资本系数为负并不说明它们与经济发展之间是负相关,恰恰相反,说明当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人力资本存量存在较大缺口,将会对未来经济产生明显的制约作用,这更说明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安排财政资金,进一步提高对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水平,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它们不仅关系到当前民生问题,更影响到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各级教育事业费增长情况不容乐观,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职业中学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2186.14元、3410.02元、4276.64元,比全国相应的平均水平分别少了230.82元、260.11元、513.54元。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中,仍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关注力度,积极促进河南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财政的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广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河南经济增长。

  其次,我们看到,尽管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的系数均为负值,但是其值却是增加的,这进一步说明了不同人力资本之间的递进关系,知识人力资本是在基础人力资本基础上形成的,知识资本已经形成部分生产力,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尽管同样由于时滞原因使得系数为负,但是这种变化趋势无疑是符合现实的。我们看到技能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进一步说明了问题所在。技能人力资本代表人力资本中工作技术的投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知识技能水平,能够立竿见影地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提高人均产出的效率,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同时技能人力资本几乎没有时滞性,因此严格来说,在这四个模型中,只有这一模型才能真正反映当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

  按照这样的分析思路,自然会产生新的疑问:那就是为何迁移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也成负相关关系?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目前,河南省存在比较严重的人力资本外流现象,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人口迁入量为110091人,迁出量为9114197人,核算出迁移率λ值为0.01024。在加快工业化、农业化和现代化的“三化”改革步伐中,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河南省目前人力资本的吸纳能力较低,农民工外流较多,并且许多高素质的人才也都向东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移动,这些无疑会对当地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2.经济增长对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影响

  对时间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能够直接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由于本文样本数据选取的是2001年~2011年,10年的样本数据不足以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于在技术人力资本和制度人力资本的核算中,采用的是比例核算法,这些人力资本存量指标只属于一个可比的指标,尽管从统计角度也得到了较好的拟合效果,可是由于在经济学意义上无法解释,出于严谨性考虑,于是只将前两种人力资本作为因变量,将总产出Y作为自变量,建立简单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Ht,ω=C+γωYt

  其中,C表示截距项,W=1,2,分别表示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由于前面已经对各序列的平稳性进行了检验,并且从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运用OLS法估计结果如下:模型五:经济增长对基础人力资本的影响。Ht,1=-544.9075+0.1079Yt+1(-3.6290)(4.9609)R2=0.878F=244.611D-W=0.729模型六:经济增长对知识人力资本的影响。Ht,2=-4741426+96.4553Yt-1(-3.5257)(4.9554)R2=0.878F=244.546D-W=0.645

  从两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两个方程拟合效果还是十分理想的。根据回归系数显示,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本的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总产出的增加带来医疗和教育投入的增加,而且经济增长对教育投资增加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回归结果同时也从侧面印证了众多学者以“教育”这个单一指标来进行人力资本核算,也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五、结语

  河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密切的联系。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一些,但是反过来,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人力资本存量的相应增加,这与多年来执行的经济政策是一致的。重视物质资本的积累和投资,在短期内确实能为地区经济带来明显效果,但是从长期看来,这样的发展方式必将进一步加剧人口资源大省与人力资本弱省之间的矛盾,已经不适合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并制约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无论是在省际层面还是省内层面,河南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在省际层面,我们看到河南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都排名靠后。但是在人力资本的四个因子里,排名差异很大,说明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在省内,尽管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这一优势更多是由于其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所带来的更多的教育投入、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体现出来的,在体现人力资本水平的综合因子得分上,反而落后于洛阳、焦作等城市,也反映了郑州市人力资本积累的欠缺。

  从人力资本的结构上看,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多样性。基础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由于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与当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联系不明显;而技能人力资本与迁移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则明显得多,技能人力资本的当期效应显著,迁移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在方向和程度上与测度方式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二者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都是存在的。

  人力资本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阶段性。人力资本和经济发展都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在不同时期也会呈现出不同特点,尽管我们的分析只是基于最近十年的结果,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来临,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必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的概念也会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测度方法和技术也更为科学。尽管我们力图客观科学,从综合和结构视角两个方面测度河南人力资本水平,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受到目前数据和认识的限制,这样的处理更多带有尝试的性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应该会有更加合理的方法来处理这一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jhygl/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