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发展战略分析

时间:2015-12-20 13:37:26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当今世界区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是一定区域内的城镇在空间上构成群体关系而成为一种新的人类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具体地域表现形态.这种形态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在空间上渐进演变为城镇群(带)一城镇空间连绵体-都市连绵区一大都市连

  当今世界区域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是一定区域内的城镇在空间上构成群体关系而成为一种新的人类经济社会组织方式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具体地域表现形态.这种形态在不断的强化过程中,在空间上渐进演变为城镇群(带)一城镇空间连绵体-都市连绵区一大都市连绵带等空间城市组合结构.21世纪以来,全球进人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体制也均处于急剧变革中,其空间重构突出表现为密度、距离和分割3变量的改变:高密度(生产要素高度集聚)、近距离(生产要素近距移动和专业化)、浅分割(区域一体化)的巨型功能地域体不断涌现和发育,并开始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有着主次序列、分工协作的城镇群体[m.这种城镇群体由区域性核心城市发挥强大集聚、扩散、有序空间竞争功能,形成区域经济社会文化逾渗效应而产生空间上的延绵,这是一种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在城镇群体空间上的分工互补合作、一体发展、规划引导与自组织结构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人类聚落文明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的空间结构体现.

  青海、甘肃、宁夏沿黄地区是3省的精华地带,这一经济地带依水而兴,因水而富.3个沿黄区集中了大部分人口、城镇和主要GDP、财政收人.如宁夏沿黄地区以43%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区64%的人口、90%的经济总量和94%的财政收人.“青甘宁”沿黄地区已成为带动各自省区发展的强有力引擎.

  宏观区域的发展中始终存在着“涨落过程”,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随着当前区域各种复合优势条件的出现和成熟,城市经济带空间群体组合正由量变向质变突破.假以时日,必将在黄河上游发育成为一个我国西部辐射功能强大、空间结构布局合理的城市经济带.

  1、研究背景和发展机遇

  1. 1研究背景

  黄河上游流域区域整合开发构想由来已久.

  1985年,汪一鸣教授撰文提出“综合开发黄河上游河段,建设西北第一个大产业带”的构想.1988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物理学家钱伟长教授等人提出建设“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的设想.诸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撰文探讨建立这一经济开发区的可行性,这一时期的研究出发点多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角度探讨区域整合开发策略,

  200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使黄河上游地区省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更为便捷,地域分工合作初露端倪.随着黄河上游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河上游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的城市区域和城市群带逐渐发育,汪一鸣、李鸣骥、段汉明等学者相继提出了加快构建黄河上游以城市带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地带的初步设想.

  1. 2发展机遇

  1. 2. 1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2011-2030年西部地区发展的重点是巩固基础,培育特色,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升级;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兰州一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列为18个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之一.为沿黄2大城市经济区整合发展提供了战略提升空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促进青海、甘肃、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

  1.2.2国家向西开放的重大地缘战略2012年9月12日,李克强总理在宁夏第三届中阿经贸论坛上的演讲,表明我国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更加注重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放相结合,更加注重向发达国家开放与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相结合,不断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向西开放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1.2.3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国际油气资源的依存度长期高达50%以上,油气资源多源化、通道多向化已经上升为我国油气资源的国家战略.西气东输、西油东运将逐渐成为我国油气供给的主通道之一充分利用西北陆路油气进口通道,在黄河上游城市带内建设我国西北油气储备供应基地对保障国家能源意义重大.同时“青甘宁”3省区水力资源、煤炭、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在区域内发展一体化的能源产业布局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能够成为我国“西电东送”的战略基地[[12],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能源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1.2.4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深人实施西部大开发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青甘宁”3省区作为我国江河源区、沙尘暴源区、黄河上游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退化区,区内集中了我国生态功能区划一级和二级分类的所有类型,是我国维护生态安全巫需加强建设的最重要区域.建设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加强区域内人口、产业、资源结构空间上适度优化调控,吸聚更多人口、产业向生态条件相对较好、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沿黄谷地、洪积冲积平原集中,将会最大限度地降低3省区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的限制开发区开发力度,极大提高3省区限制开发区生态建设成效,为我国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夯实基础.

  1.2.5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设立向西开放是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在西部地区建设一批特殊经济区、开放开发试验区是党和国家针对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2012年10月20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银川综合保税区开始启动.宁夏两区建设是在我国向西开放大战略背景下,以中阿博览会为平台,通过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设立银川综合保税区,努力把宁夏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产业集聚区、中阿文化交流的先导区.使宁夏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带动西北内陆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先行先试的发展政策将为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提供以宁夏两区建设为核心的广阔发展空间.

  2、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发展战略

  当前的兰州一西宁经济区、宁夏沿黄经济区经济规模与西部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相差不大,但与成渝经济区仍有不小的差距(表1).要在未来的西部大开发中立于优势地位,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地区,必须促进各城市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全面转型,提升核心城市在各自省区的辐射强度.同时3省区要积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发展战略定位.建立起以黄河上游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为纽带,多元化交通设施为经济社会文化联系轴线的沿黄2大经济区整合发展模式.通过互利合作、优势互补、交流融合打造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一同构成我国西部地区的“西三角”经济圈.

  2. 1构建黄河上游开放式巨型产业带

  未来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应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带产业集聚水平,增强城市带辐射凝聚功能为目标.以3省区政府部门共同协商、市场导向为基础,以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协调城市经济带内各省际产业部门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城市经济带内技术、产业、资源等多类型合作开发,在带内建立开放型、通道型多类型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能够占领地方市场又能打出区外,甚至国外的优势龙头产业集群,实现城市经济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比分析关中一天水城市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的产业优势在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图1).当前应选择城市经济带内能够形成优势产业集群的重点突破口,积极谋划,推进形成以现代农牧业发展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黄河上游开放式巨型产业带.

  2.1.1建设水电、火电、新能源合作开发型能源产业链进一步开发黄河及各支流水利资源.在3省区尤其是甘宁2省区积极开展黑山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论证工作,协调省区利益,选择最优方案建设黑山峡水利枢纽,将工程建设成为造福多省,泽被子孙的百年精品工程;加快建设宁东、华亭大型火电基地,积极开展煤制气技术应用示范、煤层气开发应用技术,推广煤制气技术在煤炭能源开发中的应用范围,推动煤化工产业链条的延伸发展;积极开展3省区风能、太阳能发电合作开发,在城市经济带内逐步形成硅材料一光伏电池一光伏发电产业集群,将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风能、太阳能光伏产品生产基地,使新能源成为城市经济带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快3省区内输变电智能电网建设,优化输变电路径,为该地电力东输开辟便捷通道.

  2.1.2建设黄河上游资源开发型共生协作产业带 “青甘宁”3省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如甘肃金昌的镍、铜、金及铂族元素多金属矿床,白银的铜、铅锌矿床、稀土元素矿床,青海省柴达木的铜、铅锌、非金属盐类资源和宁夏的煤炭资源等.应在经济带内积极开展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的深度加工产业链建设,推动有色金属冶炼产业向下游高端产业链延伸,建设具有国家意义的黄河上游有色金属冶炼一深加工产业带.积极发展盐化工、煤化工产业,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内逐步建设起国家稀缺后备资源供应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3].利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内西油东运、西气东输的通道优势以及区内石油化工冶炼产业基础,协调经济带内各省区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方向,改造提升石油炼制能力和水平,发展石油深加工产品.推动工程塑料、聚氨醋0聚醋和精细化工等产品产业带的发展.

  2. 1. 3构建黄河上游各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带《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中明确提出国家层面要重点发展河套灌区主产区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西北马铃薯产业带、西北肉牛、肉羊产业带和西北奶牛产业带.“青甘宁”3省区的引扬黄灌区、惶水谷地、河西走廊绿洲、陇东径河、马莲河流域都是西北传统农业主产区.充分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农牧技术,改良农牧品种,推动3省区农牧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一产业带化发展,以高端化、高效益、高新技术化、品种优良化“三高一优”为发展方向;积极打造集精品高端产业带、休闲产业观光带和生态产业带为一体的青甘宁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带,将“青甘宁”建设成为引领西北,面向全国的现代农牧业生产示范带.

  加快地区农业生产水资源节能利用技术推广及应用示范,土壤盐碱改良技术推广与应用示范,低产草原改良技术应用与推广示范,改造3省区中低产农田.论证利用黄河上游在建、拟建水利设施开发“甘宁”交接地区4. 667 X 105 hm2左右荒地资源可行性,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建设提供后备耕地保障.

  2.1.4积极推进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大力促进清真产业带建设“青甘宁”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人口近500万,占到3省区总人口的13. 08 0 o.作为中国伊斯兰教最主要的门宦制度分布区,不同教派、门宦与中东、中亚国家有着夭然的穆斯林文化联系.依托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内穆斯林分布区已有清真产业资源优势和广泛的国际宗教文化交流优势,扶持壮大区域清真产业发展.推动清真食品、面向全世界穆斯林的纺织业、穆斯林用品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批在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有较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清真产业品牌.推进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与国际伊斯兰金融界的合作,夯实区内未来吸引巨大阿拉伯国家投资基金的基础.把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清真用品产业带和我国与世界伊斯兰国家合作开放开发的核心地带.

  2.1.5构建黄河上游多类型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汇特色旅游产业带“青甘宁”3省是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区.区内分布有藏、土、羌、回、东乡、撒拉、保安、蒙古等少数民族,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汉族儒释道等宗教文化.地域多种文化类型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极富魅力的人文景观(表2).这些人文景观资源与地区丰富的自然景观叠加,形成了从青海延伸至宁夏,与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基本吻合的旅游资源分布带.合理开发和保护城市经济带旅游资源,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城市经济带的支柱产业.优化城市经济带内旅游线路、产业布局,以知名景区为龙头、以历史文化为主线、以地文景观为核心,打造区内观光游、娱乐游、红色游、探险游、产业游等品牌.积极建设面向国际市场的特色国际旅游目的地.形成具有国家旅游战略层面上的黄河上游特色旅游产业带.

  2. 2构建链环式嵌套状黄河上游龙型城市带

  黄河上游城市带以西宁一兰州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2个相对独立的城镇群沿集成空间联系轴束在轴向上延伸衔接构成.以黄河、密集交通网络为联系方式,经济、社会、生态联系为空间作用力,整体结构蜿蜒如巨龙盘亘于我国西北高原荒漠之间.它与关中一天水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构成我国西部3大最主要城市群,将成为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西三角”动力引擎.黄河上游城市带是我国内陆腹地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内陆开放型开发带,是沟通我国东西部,我国和中亚、中东、欧洲国家的重要桥梁和枢纽城市带,是我国以城市群辐射带动西北区域整体发展的新经济隆起带.

  2. 2. 1城市带发展结构和链环式嵌套空间辐射结构黄河上游城市带整体空间结构上是以西宁一兰州为核心的双核城市群、以银川市为单核心的宁夏沿黄城市群共同在空间上构成.格尔木市作为我国进人西藏的咽喉要地,是黄河上游城市带的飞地型城市.2大城市群沿黄河形成城市带发展结构.同时2大城市群拥有各自的辐射范围并在武威、白银市处交汇,以2个辐射圈结构形成黄河上游链环式嵌套空间结构城市带(图2).

  2.2.2加决无障碍“通道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城市带流动空间流动空间是当代城市群和巨型城市发展的一种主要空间载体形式.流动空间通过节点将各种不同方向的流融合于面状空间[l#」,形成流动循环.黄河上游城市带作为一种绵延状城市带,区域一体化发展必须依托开放型流动空间的形成.应大力加强城市带内部、城市带与周边地区的快速无障碍“通道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要素跨省区流动可达性.在现有基础设施完善和强化基础上,应大力发展航空网、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以及2大城市群内部的轨道交通网,构筑快速交通流线和信息网络流线,推动黄河上游城市带区域一体化和空间上的链环式绵延嵌合,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功能配套、服务高效、运转顺畅的城市带流动空间.

  2. 2. 3加快2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圈形成,强化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加快西宁、兰州、银川等核心城市的城市圈结构进一步完善,以核心城市圈强大辐射功能带动各自省区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全面发展.青海省已有设市城市3个,建制镇140个,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城镇群发展规模,应进一步通过“四区两带一线”规划,强化以西宁为核心的城市圈辐射带动功能,整合带动周边的贫困县,推动海东地区重点城镇设市化发展,逐步形成省域城市圈结构体系.兰州市作为甘肃省核心城市,以“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方式推进兰州城市圈的扩展,加快兰州市河谷川、榆中区、秦王川建设,以5条“经济发展轴”推动兰州市城市圈的形成,强化兰州核心区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功能.宁夏沿黄城市带通过近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银川一吴忠为核心,中卫市、石嘴山市为两翼,70个重点镇和700个中心村为节点的沿黄城镇带结构,应进一步加快核心城市圈—宁东基地和银川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开发,积极推动城市圈向中南部生态移民生态安置区扩展,做大做强沿黄城市带,向周边省区和南部山区辐射扩展延伸.

  2.2.4加快省区边界区的交汇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带全域绵延发展西宁一兰州交汇区是2核心城市之间的发展走廊,是兰州西宁经济区的核心地带,J.Friedmam认为这种走廊是离心时期最有可能获得较快发展的边缘区[[15].除这一交汇区外,其他”青甘宁”3省区交界区多为贫困地区或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因此,采取各种经济、工程措施,加快各省区边界区交汇融合发展,尤其是加快主要发展轴边界区交汇融合对推动黄河上游城市带区域发展一体化和空间上绵延成一体至关重要.应以城镇社会经济链接、水利工程建设、交通轴线多元融合、社会文化整合促进省际边界区的交汇融合发展.着重推进沿黄、GZ25国道、包兰铁路轴向的甘肃宁夏交界的白银市与中卫市交汇融合发展,推进二级轴线方向上的宁夏南部和陇东地区、甘肃和青海沿兰新铁路、GZ45国道的交汇融合,促进边界区融合发展.

  2. 3三省共同打造一体化黄河上游内陆开放带

  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建设中要树立全球战略眼光、区域一体化和合作共赢理念,变民族贫困区域多劣势为国际经济合作民族资源优势,变偏于一隅的区位劣势为向西开放的前沿优势,在巩固深化与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基础上,加快面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经贸文化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构筑起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各省区合作开发、合作建设、合作开放,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大开放”的战略格局.

  2. 3. 1深化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通道效应,构建全方位内陆开放经济带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3条纵轴,以轴线上若干城市群为依托,其他城市化地区和城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位于我国两横三纵5大发展轴线的北横轴亚欧大陆桥与西纵轴包昆通道交汇区,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与亚欧大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均有了相对便捷的联系通道.西油东运、西气东输管道在经济带内的通道和枢纽效应,将辐射带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油气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选择3个核心城市中航空港建设条件最为优越的河东机场作为城市经济带内的国际航空港,利用银川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条件,将其建设成为城市经济带内最重要的区域支线综合枢纽和我国对中东、中亚地区货运重要节点和物资集散地,促进城市经济带通用航空及临空型经济的发展,形成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全方位内陆开放型经济带发展.

  2. 3. 2深化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内部整合和共生发展3省区应以“统筹协调、互惠互利、突出重点、从实起步”为一体化发展原则,协商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构建多层次、多部门、多渠道、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机制.特别是在产业带和城市带构建方面加快建设步伐,深化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内部整合和共生发展.在条件成熟时稳步推进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集群发展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市带扩展一体化,使城市经济带产业整合融合进一步加大,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向一体化持续推进.

  2.3.3积极开展与国内其他地区合作,形成西部开放合作的强势区按照“东靠西联,北上南下”的战略,进一步推进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加强国内“多点”“多线”“多面”区域合作,努力将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打造成西部内陆区域开放合作的强势区.城市经济带应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突破口,积极承接能源精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等的产业转移,培育形成若干国内加工制造基地、服务外包基地.在经济带内形成以核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依托,以各类一体化合作试点开发区为平台的内陆开放型经济.

  加强与周边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呼包鄂榆地区、太原城市群、藏中南地区、天山北坡地区等经济区的联系,主动融人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实现多“线、面”区域性合作架构.在国家层面的区域分工合作中,形成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2. 3. 4发挥经济带产业一体化优势,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主动适应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加快调整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以“中阿所需,地区所能”加强经济带内有色与稀有金属、新材料、生物制药、羊绒制品、机电、化工、清真用品、清真食品等出口创汇基地建设,巩固扩大欧美日韩等外贸市场,积极开拓中东、西亚、北非等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新兴市场,切实做大对外贸易规模,形成海外出口型贸易网络和经济结构.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进一批跨国公司在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设立生产基地、投资公司、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鼓励外资以多种方式参与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积极稳妥地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优化贷款投向,提高贷款使用效率.

  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收购国外优良资产,开展跨国生产和境外加工,规避贸易壁垒,拓展国际市场.大力发展海外工程承包,积极承揽国际工程设计与项目施工,提高国际劳务输出,支持本土企业参与境外土地开发.

  2. 3. 5积极打造面向全球穆斯林开放的中国西部穆斯林开放带发挥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穆斯林文化优势以及与阿拉伯世界先行交往优势,以兰洽会、宁夏中阿博览会、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保税区等为平台,发展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世界经贸文化合作,努力把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中国西部最大的穆斯林开放带.

  拓展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推动民间外事活动,为外国人士来黄河上游核心城市居住、工作和学习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切实提高城市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贸易发展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为原则,积极推动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等的出口生产体系建设;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贸易结构、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加强出口产品品牌建设,重点加强面向阿拉伯国家等地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品牌建设;培育外贸出口主体,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外向度。

  3、结论

  城镇群空间结构发展上,带状城市群和经济体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要比其他结构的城市群体复杂和困难的多,但优势要素集聚又会一定程度上加速和促进带状城市群体的形成和发展.美国的Megalop-olis和东南亚的Desakota城市群结构的形成均依赖于这种带状或廊式结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是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区内发展条件最好的区域,城市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和最终在空间上连绵成带,必须以黄河水资源共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交通轴线同向密集、人口与产业高度集聚于沿黄地区为基础,加快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的产业同带化、一体化、优特化、结构互补化的发展;加快城市带空间结构融合、群体组合结构协调发展;以大开发、大开放促进城市经济带内陆向西开放战略的社会经济活跃,推动全域开放、富有活力、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黄河上游城市经济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9:Resha-ping Economic Geography[R]. 2009:22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10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