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19-09-16 10:04:49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摘 要: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金融存在东中西部明显不均衡发展的局面,本文通过跨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历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金融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作为影响区域金融差异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对区域金融差异深入研究进行制度设计

  摘 要: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金融存在东中西部明显不均衡发展的局面,本文通过跨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历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金融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作为影响区域金融差异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以期对区域金融差异深入研究进行制度设计做好铺垫。

  关键词: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

金融差异

  根据区域非均衡理论,一国(或地区)在发展初期往往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或其他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区域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在于一些先决条件好的地区优先获得发展契机,由于集聚效应的存在,资源从落后地区流向收益高的发达区域,在因果累积循环作用下,区域差异逐渐扩大,金融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形成原理也基本遵循这一理论。在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国金融出现区域差异是必然的,这种差异的产生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因素影响。金融系统的内部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金融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包括劳动力、金融资金的差异以及市场的内生机制,笔者对这些因素不展开赘述。本文将影响区域金融差异的一些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概括为外部影响因素。由于外部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并不规范,很多实证研究的借鉴意义不大,本文将首次对五大因素导致区域金融差异进行系统梳理。

  1 历史文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区域的历史人文发展迥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在历史上,水资源丰厚的地区都极易成为经济繁荣和文明繁盛的地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影响巨大;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源头,是封建时代前期的基本经济区。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局限,生活资料多是自己生产,而非依靠市场交换;同时生产力不发达,与外界联系少,经济金融发展落后。以回族为例,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价值,正当的储蓄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储蓄行为无法创造价值,所以不应该给储蓄者提供利息;投机行为是一种“赌博”,其违背了勤劳致富的原则,破坏整个民族体系的公平与公正,又衍生出未知风险,因此回族人民基本不从事现代金融中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活动。藏族地区牧民信仰藏传佛教,不信今生只信来世,在保证生活所需的消费后,将所有财富精力都用于宗教活动,宗教思想限制了科技文明的传播与推广,服务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藏族地区普遍缺乏竞争环境与创新环境,金融资源无法在区域内有效流通和配置,现代金融缺乏成长的土壤。

  宋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此得到了大范围的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超内陆地区。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慢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基石的中原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道德、讲仁义,以和为贵、以义制利。而道教的经济伦理观也极度强调经济金融活动参与者必须要遵守高尚的道德标准,不主张储蓄转化为投资,不推崇财富积累,不倡导竞争的观念,不利于现代经济金融发展。久而久之,中原地区普遍形成了小富即安,重伦理讲道德,投资保守,依赖传统农业发展经济的思想,因此现代金融发展较稳健。

  东部沿海地区在古代是蛮夷流放之地,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因为海运发达,对外联系便利,欧洲资本主义文明最早在东部沿海地区得以传播,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商业氛围浓厚,市场意识和开放观念强,有开办实业和经商的优良传统。以南宋时期浙东永嘉(现温州)地区形成的永嘉学派为例,该学派注重实用和创新,讲究功利,强调务实,这一思想主张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利为本,无利可求 的“义举” 极不明智。“事功”思想体现了有偿借贷的内涵,有偿借贷的信用关系正是民间借贷的基石,温州人在借贷行为中的“功利思想”,是民间金融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整个浙江人的“市场化”思维模式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集中体现,极其富有超前的商业思维,因此浙江人获得“东方犹太”的美名。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受功利思想影响,商业发展繁荣,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巨大而广泛的商业网络,是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形成优势的重要因素。

  2 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是引发经济差距的初始性因素。我国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为邻,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有丰富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东部沿海地区除了山东、河北等极少数省份外,其余地区普遍能源与矿产资源缺乏,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厚,种类多样,中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但是,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却比资源稀缺的地区金融发展缓慢,这与我国西部海拔高而气温低、气温变化大、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差有密切关系,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阻碍了金融资源的流入和使用,资源的使用效率低,回报也低。

  3 政策因素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提出以“效率优先”,建设沿海为主的非均衡梯度推进区域现代化发展战略。它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并对全国经济增长从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非均衡战略实施了近 30 年还没有出现东部对西部的“扩散效应”。

  4 金融制度因素

  从金融市场制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成熟,我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和产权交易所大多坐落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则相对落后。从金融组织制度来看,非国有金融机构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在吸纳资金、资金高效运作方面表现良好,而西部地区则以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为主,受制度限制,不太能灵活地开展业务。国有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时存在所有制歧视,所以,区域金融制度的差异也是诱发银行业差异的一个因素。

  5 受教育程度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就是东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而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重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信息丰富且传递迅速。中西部地区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再加上人口密度小、城市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渠道少等因素,使得中西部地区几乎陷入了一种封闭状态。

  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区人们更加关注理财和投资,为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家庭教育中就很注重金融观念的培养,人们的金融意识根深蒂固。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区人们很少接触到相关金融业务,无法接受对投资,风险规避等熏陶,在面对潜在资产收益和金融风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人们的金融活动集体出现偏差。这也是教育程度影响区域金融差异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

  结束语

  由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有其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区域间金融发展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中西部地区若不顾自身文化、地理、政策、制度、教育等实际情况,一味照搬东南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盲目地扩张金融规模,则可能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金融扭曲发展,最终造成结构性失衡,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危及整体金融运行的秩序。各地区政府和金融部门应正视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地区自身资源和国家政策,选择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增长模式,引导区域间互补合作,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和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曾昭法,王颖.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1).

  [2]吴志远.区域金融研究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J].金融与经济,2016(8):79-83.

  [3]陈沙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化分析[J].经济论坛,2017(6).

  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相关参考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45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