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基本类型及具体政策分析

时间:2015-12-20 12:52:52 所属分类:经济学 浏览量:

一、IS-LM模型 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通过对利率、消费、投资、总需求进行调节的,也就是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个角度来进行考察,因此IS-LM曲线就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切入点。 1.IS曲线。IS曲线是由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收入

  一、IS-LM模型

  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是通过对利率、消费、投资、总需求进行调节的,也就是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两个角度来进行考察,因此IS-LM曲线就是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切入点。

  1.IS曲线。IS曲线是由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构成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也表明总产出和利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利率水平的降低使得总产出上升。位于该曲线上的所有组合,都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状态;而位于该曲线左下方的组合,投资大于储蓄;位于曲线右上方的组合,投资小于储蓄。总之,IS曲线描述了产品市场均衡状态下总产出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2.LM曲线。LM曲线描述了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也就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LM曲线上的所有点都是均衡状态下的收入和利息率的组合。同IS曲线相反,该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位于曲线左上方的组合,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位于曲线右下方的组合,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3.IS-LM模型。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分析就得到IS-LM曲线,由此可以构建一个一般均衡模型,这就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真正联系起来进行理论分析。一方面,货币市场影响产品市场,因为利率会通过投资需求最终影响国民收入;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也会影响货币市场,国民收入会通过货币需求影响利率。因此,IS曲线的移动因素主要包括投资、储蓄、政府购买以及税收等,LM曲线则会由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变动而变动。

  二、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稳定物价、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衡量经济生产要素达到均衡状态的衡量指标,通常用城镇登记人口失业率指标进行衡量。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并不是指考察期内商品价格一直不变,可以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产品价格指数以及GDP平减指数等三个指标进行衡量。经济增长是考察期内指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包括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增长。国际收支也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衡量国际收支的指标主要包括贸易顺差和逆差。总之,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适度增长的前提下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同时保证国际收支既无贸易顺差也无贸易逆差。

  三、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类型

  广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分为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是按照经济政策发生作用的领域进行分类的;狭义的宏观经济政策可以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其中经济手段是间接手段,行政手段是直接手段,法律手段是强制手段。通常经济学上将宏观经济政策按照市场进行分类,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者通过政策变动导致税收和支出的波动以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后者则通过银行的货币体系,调节货币供给量从而实现对货币总需求的控制,二者最终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而影响总需求,从而调节国民总收入、就业和物价水平。

  四、财政政策的分析

  1.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财政由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构成,政府支出主要包括用于购买公共品的购买性支出、直接投资的购买性支出以及行政事业费构成的政府购买和转移性支付,政府收入主要由强制性的税收组成。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分为两种情况,都是通过调节收入分配来实现的,一是通过“自动稳定器”的传导,财政政策本身就具有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作用,可以在经济过分繁荣时通过个人收入增加对所得税和转移支付的作用自动抑制总需求的持续上升,在经济萧条时通过个人收入增加对所得税和转移支付的作用自动抑制总需求,这也构成了经济波动的第一条防线;另一种就是相机抉择,这是在经济无法通过“自动稳定器”实现经济稳定时,政府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通过影响收入分配进而调节社会总需求。

  2.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按照财政的内容,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主要包括两大类——政府支出和税收,其中政府支出又包括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等,税收包括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各种税收工具,另外公债也是不容忽视的财政政策工具之一。当国家出现经济萧条时,需要采取有利于扩张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就可以通过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和减少税收以增加国民收入;相反的,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抑制社会总需求,可以通过减少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增加税收等财政政策工具得以实现。总之,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税收总量的控制、税收结构的控制、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的控制等。

  3.财政政策的斟酌使用。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当经济出现剧烈波动时,自动稳定器机制作用有限,因此需要政府采取主动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表明财政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衰退时,社会总需求过低,就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减少税收、增发公债、增加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刺激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过热,出现高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应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税收、减少公债、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抑制社会总需求。

  4.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以上,利用相机抉择的原则对繁荣和萧条时期的财政政策进行分析,但各种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仍需要回到IS-LM模型中。财政政策通过变动政府收支,使得IS曲线产生变动,从而进一步影响国民收入。当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LM曲线不变,IS曲线向右移动,那么均衡利率会上升,国民收入增加。财政政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政府支出乘数的大小和挤出效应的大小,其中挤出效应是政府支出增加过程中对私人投资造成的抑制的效果,主要受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货币需求对国民收入的敏感性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决定。总之, IS曲线越陡峭,利率的变动越大,财政政策的效果越明显,反之效果越小。

  五、货币政策的分析

  1.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是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来影响利率的变动,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这就形成了一个由货币供给量到利率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传导机制,在这个机制中,利率的变动是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社会供需平衡是根本目标,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正是调节的手段。当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支出增加,最终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刺激社会总需求;反之,当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的减少会使得利率上升,从而使得投资和总支出减少,国民收入减少,社会总需求得到抑制。

  2.货币政策的基本工具。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三类: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是货币政策工具中最灵活有效的,也是日常性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国债来改变货币供给的规模,可以及时纠正某些政策失误,应用与季节性和突发性的货币变动。贴现政策是央行通过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向其贴现贷款的规模和利率以达到影响货币供给量的手段,但这主要是一种补充手段,因为该政策只能在银行进行贴现时发挥作用,一般是一种“告示性效应”。法定准备金是央行通过对各个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的控制来影响贷款的规模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是一种最直接的货币政策,见效快且力度强,由于冲击力很大,一般不作为日常工具使用,而只在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时才会使用。

  3.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当经济萧条时,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要平衡社会供需,就需要刺激社会总需求,可以通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从而增加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当经济过热时,正好相反,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贴现率、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来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从而提高利率,减少投资,达到抑制总需求的目的,实现供需平衡。

  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分析。由于种种原因,货币政策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使得经济衰退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有限,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不够;(2)外部的时滞性,由于任何政策从执行到发生作用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阻碍和时滞,这就使得相应的政策效果的产生存在时滞性;(3)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时,货币政策也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而浮动或固定的汇率管理制度也会对相应的货币政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六、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会出现松紧不同的政策效果,也是应对不同的经济形势下的相机抉择,但是在进行混合政策的使用时,既要考虑当前的经济形势,还要考虑相关的政治需要,因为不同的政策效果会给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影响,导致社会福利的转移。经济萧条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消除挤出效应;而经济繁荣时,紧缩的财政政策配合紧缩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很好的遏制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出现不严重的通货膨胀时,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控制总需求进一步扩大,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又会通过利率以免财政过度而导致经济衰退。但是在进行政策的混合使用时,两种政策必须相互配合,而不是互相冲突。

  参考文献:  [1]张弛,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与实践,[J],才智,2008年10期.  [2]刘容,重要宏观经济变量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研究——以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06期.  [3]范爱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性的比较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4]黎明,财政、货币政策效力分析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5]马拴友,中国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黄耀军,我国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jx/7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