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物流工程专硕的基本能力标准及测评方法探索

时间:2019-03-25 11:07:24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经济 浏览量: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针对当前物流工程专硕缺乏能力标准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以及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尝试构建了物流工程专硕的基本能力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测评方法,分析了能力标准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摘 要: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针对当前物流工程专硕缺乏能力标准导致培养目标不能完全实现以及学生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尝试构建了物流工程专硕的基本能力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测评方法,分析了能力标准实施过程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以此促进我国物流高端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

  关键词:物流工程;专业学位;能力标准

物流技术论文

  201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牵头,清华大学等十几所重点高校的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课题“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和测试体系”如期启动。由此说明,制定研究生基本能力标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得到各方的共识。以学术型研究生为对象,王文信等基于研究生应具备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出了研究生教育的能力标准[1];郑 等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构建了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并通过问卷调查进行了验证[2]。以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曹越等从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个维度构建了会计专硕的能力框架[3];江小春探讨了由指导能力、教学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组成的体育专硕的能力构建问题[4]。总体上看,关于研究生基本能力及评价的理论研究大都带有鲜明的专业印迹,普适性不高。对此,参考“管理学门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和测试体系”[5],本文尝试探索一种一般性的专硕基本能力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物流工程专硕的基本能力标准和测评方法,寄望引起高校和科研院所对这个问题更多的关注和探讨。

  一、物流工程专硕培养及其能力的现状分析

  物流工程主要设置在机械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在中国知网查询近10年的硕士学位论文,从论文选题可以看出,机械学院的专业导向更加贴近工程(应用)的内涵,而经济管理学院明显偏重管理(理论)而不是工程。这在某个侧面反映出,经济管理学院的物流工程专硕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硕的界限较为模糊。这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体现得比较明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见表1所示。作为必备的基础知识,不论设置为专业学位课还是专业非学位课,3门主干核心课程,包括《现代物流学》、《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系统规划方法与应用》完全相同。实际上,其余的专业非学位课称之为专业前沿课可能更为恰当,如《企業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和《物流金融》等。事实上,这些前沿方向也是学硕的主攻方向。如此一来,物流工程的“工程”特色体现不足。再者,一部分物流工程专硕的研究内容没有具体的研究对象或者缺乏(项目)背景支持。和学硕一样,理论到理论,整个研究过程学生没有现实场景的感知接触以及对现实问题全面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一些研究选题,如本属于收益管理范畴的定价策略、渠道选择策略等也不是非常符合专业要求。

  学生后续一系列研究工作游离于物流及其交叉学科的边缘。评价者在评价学生能力时,既不能完全否决,但又总觉得欠缺了关键的淬炼。这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容易空谈理论,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常常被用人单位所诟病。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报考普通本科院校物流工程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跨专业的,基础弱甚至零基础。面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物流工程专业,不论专业认知还是内涵理解都较差。学习为数不多的几门公共基础课,实难达到专业要求的知识储备水平。学院几乎不可能集中统一补课,这就要求学生课后自学充电。

  遗憾的是,很多学校没有足够重视此类学生的教育背景,对其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也没有制度化的综合测评。这给后续研究工作埋下了很大隐患。笔者切身经历过一种尴尬。让1名学生读1篇在我看来难度适中的经典文献,学生直接告诉我读不懂,实在无言以对。综合以上几种情况,重能力培养还是技能培养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我看来,面对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能力培养胜过技能培养。

  二、物流工程专硕基本能力标准

  用一个不够确切的说法来界定学硕和专硕的能力内涵,个人认为学硕是“务虚”(理论创新),专硕就是“务实”(应用创新)。基于这样的理解,从广泛地涉猎基础理论,扎实地掌握一种专业技能方法,分析一个现实问题,设计一种实用解决方案,形成一本充实的论文报告四个维度,提出和构建由知识储备、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组成的,在实际培养和评估考察环节易辨别和易操作的专硕基本能力结构模型。

  物流工程(Logistics Engineering),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从专业内涵讲,物流工程是综合性边缘科学,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都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还要广泛地了解系统科学、决策科学以及物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并进行综合应用。参照上文提出的专硕基本能力结构模型,结合物流工程的专业要求和知识特点,设计物流工程专硕的基本能力标准,如表2所示。

  (一)知识储备(掌握理论方法)

  物流工程的知识储备总体上分为经济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两个模块。其中基础理论应该掌握经济学(衍生的技术经济和博弈论),管理学,方法论(运筹学和统计学及其软件应用);专业知识应该掌握物流学、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仓储与库存、运输与配送、供应链规划设计、物流技术装备与信息系统、物流前沿理论与技术。

  (二)思辨能力(分析提炼问题)

  思辨能力是批判性思维活动的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和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对于科学研究,具体为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炼问题的能力。区别于学硕从文献综述中发现问题,物流工程专硕应该选取某一现实背景,通过实地调研,听取一线物流从业者的意见,实地感知物流运作场景,通过现象观察和数据收集分析来发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基于掌握的理论方法,提炼出理论问题并进行规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设计。

  (三)创新能力(提出实用方案)

  创新能力指利用现有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一种行为能力。针对物流工程专硕,就是改进现有物流方案并进行有效性论证的能力,体现在用科学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如数理建模、仿真实验、案例分析等进行方案论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等,充分证明方案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或建议。

  (四)语言能力(写作论文报告)

  语言能力分为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其中,书面写作能力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直至结论启示的整个研究过程,能够运用规范精炼的陈述性语句和专业术语进行学术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写作;交流能力是在学术会议、讲座报告和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够口齿清楚、条理清晰、语句连贯地陈述研究过程的能力。

  三、物流工程专硕基本能力测评方法

  针对以上提出的物流工程专硕的基本能力标准,相应制定能力测评方法。基于校内和校外共同测评的基本设想,构建由两个测评环节和4次测评活动组成的物流工程专硕全过程测评体系。

  校内测评环节,前后组织两次测评活动:第一次是在研二开题前(学生已经基本结束课程学习),组织一次知识储备测试。学生在试题库中随机抽取一套试题,上机作答。根据分数段,评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级。通过测评的学生表明其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不同等级对其掌握的扎实程度进行了显著区分。特别的,增设这样一个环节能够避免部分跨专业学生因为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后续研究工作进展不顺利的问题。接下来在开题环节进行测试。开题时,除了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开题报告外,还需附带相关原始资料,包括选题背景(附调研图表、数据整理及分析报告)、文献搜集和研究工具(现场操作演示)等,这样为答辩专家进行精准的评判提供充分依据。同时要求开题专家在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评分,其中任意一项得分低于设定值时,不予通过开题。第二次测评是在学生正式答辩前,增设学位论文预评关口。组织校内甚至院内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匿名评审,着重评估方案论证的科学性和写作规范性。学院根据自身科研水平把握一个度,划分合格和不合格兩个等级,对于不合格的不予送审并责令限期修改再评。增设这样一个关口,可以做到从头把关,一是学院基于学位论文,切实评估了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基本的专业能力;另外也规避了极少数不太负责的外评专家放过的一些侥幸论文被后期抽查为不合格的风险。

  校外测评环节,一种方法是邀请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人力资源部专员,在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研究生中集中组织一次模拟面试形式的综合能力测评。具体可以采用“笔试+场景测试”的形式。其中,笔试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来测评学生的思辨能力,场景测试通过问答形式来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最后,面试官根据企业用人的标准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给出综合评分。另外一种方法是学生答辩后选择和主研方向相同或相近的物流环节作为测评项目,在企业导师的安排下进入物流作业现场或管理情景。学生写出实习实训报告,企业导师批阅并给出综合评分。

  四、物流工程专硕基本能力标准实施

  物流工程专硕基本能力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实施不意味着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和标准化,同时也不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相冲突。它是一种基本能力要求,是教育界形成一致认识的规范。我们可以根据办学特色、行业定位、生源和师资等具体情况,围绕基本能力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善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能力导向

  课程学习是知识储备、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基于能力导向,课程设置除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关课程,还有必要开设研究技能型相关课程,如研究方法论、辩证法、论文写作方法等。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能低估的。尽管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作为公共基础课放在研一是不合适的。这个时期学生对科研处在懵懂的状态之中,课程认知不足,学习马马虎虎,实际上不能很好地达到开课目的。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和专硕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形成映射,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调整部分课程的开课时间。

  (二)能力标准的执行和自评估

  既然作为基本能力标准,则要求各培养单位遵照执行。为了更好地监管执行效果,管理部门需要出台相应监管政策和制度,形成常态化运行机制并纳入学科建设整体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培养单位应该自觉形成文案,向上一级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交执行效果的年度自评估报告。针对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修改建议,经同意后不断优化培养方案。

  (三)测评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测评体系不能单单站在教师或者教学管理的角度设计,还要综合考虑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客观因素包括导师绩效、学科排名、招生宣传、学生就业等等。因此,测评体系既要权衡利弊,还要兼顾一定的柔性。这样才能不破坏现有培养活动的正常秩序,不在学生中造成测评恐慌。在初期可以只是增加测评内容和环节并且只在校内测评,然后逐步推进到校外测评。

  五、结束语

  物流工程是专硕招生的一个大类,由于它与学硕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非常接近,所以把二者显著区分开来,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基本能力困惑已久。一些高校突出行业特色,如交通、生产制造或者社会服务是非常好的做法,但是如果物流工程专硕也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能力标准,对于各个学校培养高质量的物流工程人才是一个重要的指向。本文提出的物流工程专硕基本能力标准和测评方法目前是一个框架性的构想,接下来将细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在即将毕业的学生中进行应用检验。

  参考文献:

  [1]王文信.研究生能力建设的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1.

  [2]郑 ,李晓剑.研究生能力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5):268-269.

  [3]曹越,黄灿.论会计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能力框架的构建[J].新会计,2013(5):64-67.

  [4]江小春.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结构的构建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课题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标准和测试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79-286.

  推荐阅读:《物流技术》LogisticsTechnology(半月刊)刊物旨在推广先进物流技术与设备,开展物流理论研究,交流国内成功经验,传递国际物流信息,促进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重点报道我国当前物流领域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行业内焦点问题的深度分析,行业风云人物的及时跟踪报道以及先进适用的物流设备的推介,并开展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市场人士的对话。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jtysjj/44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