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1-10-16 10:59:11 所属分类:会计审计 浏览量:

高校内部协同发展,为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动力。但是在实际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财务部门资源有限、实习岗位不充分以及重复培训等问题,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同时也难以提高就业效率[1]。因此

  高校内部协同发展,为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动力。但是在实际进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部分高校由于财务部门资源有限、实习岗位不充分以及重复培训等问题,使得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仅不符合企业用人需要,同时也难以提高就业效率[1]。因此在高校内部协同发展背景下,想要进一步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挥高校财务门实践基地的作用,并合理安排高校之间协同的实训计划,使会计人才可以满足社会岗位发展需要,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基本概述

  (一)定义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是指突破高校各部门和专业之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资源和人才的创新活力要素,实现资源的重新利用,并加速转型。具体来讲,高校内部协同发展,是指高校内部各单位、部门、专业、组织通过建立分享机制,分享各自的技术、专业技能和思想等。与此同时,依托高校内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沟通和共享,促进发展。

  (二)高校内部协同创新的意义

  首先能够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协同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文件对协同创新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高校在改革实践中,可以突破内部专业、组织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壁垒,共同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成立一系列协同发展和创新中心,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对于增进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来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有利于培养出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内部协同创新,即高校各部门和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彼此之间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会计专业为例,通过与财务部门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该专业学科之间的有效传承,并提高会计相关课程设置的效率,使人才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多边性。例如,学校部门和专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案例,补齐以往科研实践基地残缺的短板,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等[2]。

  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财务部门资源有限

  高校协同创新会计人才模式培养需要在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情况下,为其重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而高校财务部门就是学生开展实践的第一方平台,也是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舞台。但是部分高校财务部门由于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大多负责会计核算以及经济往来核算的工作,部门资源十分有限,再加上缺乏与外界的沟通,日常工作内容仅单纯就学校日常的开支以及学生学费等信息加以汇总,并不具备教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资格。再加上部分高校财务部门基础设施匮乏、设备陈旧以及人员设置不合理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也不利于后续合作的展开。

  (二)高校内部实践协同合作不科学

  高校在对会计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虽然也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育,尤其是理论环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但是在实践基地创设以及合作的过程中,却没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且充足的校际实践机会,经验积累不充分,而且实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时候屡屡碰壁,不是所学专业与学校安排的实习岗位不对等,就是岗位工作难度过强或过大,学生无法短时间之内适应这种不合理且不科学的实习岗位设置,或多或少会影响学生们的就业成效,也不利于强化社会适应能力。

  (三)重复培训,不利于提高效率

  高校设置会计专业本身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会计人才,使其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符合企业岗位发展的需要。在此过程中,需要学校内部机构组织和专业之间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培训和实习机会。但是在培训的过程中,由于各学校教师和培训者之间缺乏良性的沟通,导致学生所接受的培训内容存在雷同甚至一致的情况。这种重复培训的模式,不仅不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浪费了学生以及培训者的大量时间,结果也很难令人满意。甚至部分学校的组织专业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培训形式仅仅是走个过场,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人才培养结果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三、高校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水平

  高校会计教师在制定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以夯实学生理论水平为基础,设置分层教学任务。例如,按照学生的不同层次、学习现状以及兴趣爱好来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案例内容。同时,教师也需要依托高校内部协同发展机制,引入新鲜的会计工作案例和资源,让学生们进行理论分析,从中找出优势所在以及漏洞,在不断总结理论学习经验的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实践,从而为优化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

  (二)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

  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想要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各学校组织和专业合作发展,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依照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现状,制定动态化的追踪评价形式。例如,大三阶段,学生进入求职阶段,教师就要依照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以及现状等进行动态化的评价,了解学生内心的实际诉求以及就业发展趋势,多学校合作制作相应的汇总报表,实行动态机制管理。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依照学生的诉求进行岗位轮换和调度,让学生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社会企业发展的状态,从而不断夯实个人能力和素质基础。

  (三)优化高校财务资源配置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学生进入实践阶段的第一平台,要求学校可以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无论是各类经济往来活动,还是信息核算任务,都应该与企业发展相同步。例如,设备的更新、软件的更换要与时俱进,而且会计核算工作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也可以依照学生兴趣的方向以及类别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意见输出,让学生可以在实践平台当中获得更大的启发,从而提升高校财务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以老带新”模式

  基于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想要优化会计人才培养效率。可以“以老带新”为基本的原则。例如,在高校协同创新合作的背景下,可以由专业资深教师和培训人员带领新教师到企业深入实习,将最新的学习经验和见习心得转述给学生,以便于提高理论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由先进毕业生带领同校学弟学妹们的相关企业进行实习,以老带新的同时,也将先进的经验和工作心得传授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教育传承。

  (五)合理安排实训计划

  高校在与其他学校协同创新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提高会计人才的培养效率,需要合理安排实训计划,要避免重复培训,各主体之间需要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例如,理论素质较强的教师可以主要负责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夯实;而具有培训经验的培训人员则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权责分明的同时,一旦发现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另外,实训计划的安排需要依照学生的学习趋向以及企业岗位发展需要来制订,避免培训内容与日后的工作安排相脱节,以确保实现计划的可靠性和优越性。

  四、结语

  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社会输入源源不断的新会计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高校事业的持续更新。基于此,在实际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协同通过发展,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理论水平,建立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优化高校财务资源配置,并实施以老带新模式,合理安排实现计划,提高高校协同创新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效率的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申昉.高校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幸福生活指南,2018(47):1.

  [2]应益华,杨桂香.基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8):286-289.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来源:《商讯》,作者:李蕊 武莹莹 许子妍 张启明 赵永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kjsj/4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