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时间:2015-12-20 12:41:54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 浏览量:

一、引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向了城镇,使城乡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对农村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 2000 年到2011 年的 12 年间,全省农村人口减少了 68.88 万

  一、引言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之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向了城镇,使城乡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对农村生产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 2000 年到2011 年的 12 年间,全省农村人口减少了 68.88 万人,而城镇人口增加了 133.78 万人。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不仅受到宏观结构性需求、区域条件的制约,还受家庭和个人的具体条件所制约。我们将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作为研究的系统,依据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实际情况,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中存在一系列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运用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 方法建立因果关系模型和流图,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的各要素及其因果反馈关系进行分析,描述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情况及变化的趋势,为有效控制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农村中农业人力资源流动的系统要素确定

  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大环境的因素如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给农民带来的冲击,也有微观上的因素如农民自身追求微观效益,构成了复杂因果反馈关系。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有着它内在的动力因素,第一动因就是经济收入的客观驱动。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连续增加,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2012年12月我们对吉林省榆树市、四平市等地的调研情况看,农民务工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50%以上;第二动因就是农民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年轻的新生代农民。他们向往着城市的配套生活设施,享受比较完备的城市服务;还有就是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促使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但是农民是否能通过务工留在城市还取决于他自身的素质、劳动生产率、农机具应用的程度等。从农业生产的环境和农民自身两个方面确定系统的要素。见表1所示。

  

  吉林省在“三化”统筹的推进中,由于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使农村优质劳动力进城务工,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使劳均耕地面积增加,迫使农业生产采用农机作业,实行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又进一步使“机器排挤劳动”,农村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有外出务工,寻找就业出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城市以其聚集效应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也为就业者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比较方便的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这就形成了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个互动关系对农业人力资源影响最大,进而就形成了在“三化”统筹下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链(见图1)。

  

  2.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的特征

  根据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因果关系链的各项要素及其因果关系,结合实地考察的情况,反映出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中要素的特征。

  (1)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中,初中及其以下程度的人力资源比例高达73.24%,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6.8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仅为9.89%。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综合素质较低,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也使其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中,难以进入较高层次产业的岗位,只能在较低层次产业中寻求就业,使农村人力资源的转移成本增大,转移效益降低,也限制了农村人力资源转移的速度和规模。

  (2)农民家庭收入用于文化教育的投入不足。从实地考察看,农民的教育投资基本上用于子女的学历教育,用于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投入很少。2011年吉林省农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文化消费只有3.59%,而政府用于农村教育的投资很有限,这也影响了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民文化素质提高。政府虽然组织开展了职业技能教育,如2012年吉林省农村技能就业培训14.6 万人,包括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培训、阳光工程等,但由于素质提高的投入不能马上给农民带来回报,降低了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也使得农民提高素质的动力不足。

  (3)农村人力资源的盲目流动占多数。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直接动机是农民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听说哪里能赚钱,就盲目地流向哪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和建设者,但由于信息不畅通,农民对外务工从事什么工作、能拿到多少薪水、合法权益是否能有所保障等都不确定,徒劳往返的情况常有,经济损失也不可避免。地方人力资源市场发育不完善,需要人力资源的用人单位与需要谋求工作岗位的农民工之间经常处于信息不畅和相互脱节,所以农村人力资源流动多数属于盲目的流动。虽然目前农民务工收入占总收入达到50%以上,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组织化程度低,交易费用高,影响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总体效益。

  3.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根据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的变化过程,我们将农业人力资源、非农业人力资源和农民收入等三个因素确定为状态变量(L),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率、农民收入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作为速率变量(R),构建了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动力学模型,其系统动力学流图如图2所示。

  

  我们通过对《吉林统计年鉴》中2000-2011年农村人口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2000年为4.15‰,而2011年为1.02‰,总体上看农业人力资源流动系统的入口量是逐年减少的。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吉林省有136.18万农民户口仍在农村而人已经在城市生活,成为准市民或城市居民,这种趋势仍在扩大着,是近几年来吉林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通过 VensimPLE v5软件的运行,见表2所示。可以看出,由于政策的变动使工业化、城市化不断发展,对人口迁移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结合调研数据和图2系统结构关系,说明提高农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都会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而教育和农机的投入,对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变动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农民农业收入增加会引起城乡人口迁移规模的减小,对人口城市化水平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但降低劳动生产率只能在短期内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长期来看,并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此外,通过仿真还发现,当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时,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会有所增加,但人口城市化水平缓慢且有波动。当对城镇建设面积扩大采取比较严格的限制时,会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如果持续通过占用农用地来扩大城区面积,不仅会进一步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会对农业这一根本产生很大的危害。通过适当提高耕地经营规模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三、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建议

  要使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有效的流动,必须城乡兼顾、统筹安排,把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各个环节协调起来,建立一个有效的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对策体系。

  1.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能力。农村人力资源的择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上,使其能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是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进一步强化农村师资培训,逐步提高农村的师资水平,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素质。按照不同的岗位要求开办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班,运用现代化的培训技术与手段,有针对性地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计划、有层次和多形式的培训。激励农村人力资源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二是建立各种类型的劳务专业协会组织,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为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新的工作岗位与生活环境奠定基础,让农村人力资源逐步由体力劳动者向技术劳动者和智力劳动者转变,从而提高进城务工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竞争力和环境的适应性。

  2.推行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为农业人力资源流动提供条件。在“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遵循农民的意愿,承包方在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的提前下,做好土地集中的调剂工作,采取“以近换远、以好换差”的做法,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使更多的农民能够离开土地进入非农领域就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土地规模化经营给农业劳动力流动创造了生产条件。

  3.改善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环境。首先应该打破户籍等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允许农民可以进城落户。建立城乡统筹的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的就业机制,扩大农村人力资源的择业空间。二是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人力资源提供及时可靠的就业信息,减少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无序性、无效性和盲目性。将农村人力资源的就业纳入到整个社会发展计划中,鼓励农村人力资源自主创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方便。将流动的农村人力资源加入到统筹城乡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之中,为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就近就地就业提供可靠的人力、物力保证。三是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他们老有所养。强化医疗保险制度,以保证外出务工的农村人力资源有病能及时就医,及时治疗。加大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创新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机制,让其子女在受教育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待遇,免除他们居住的后顾之忧。

  总之,农村人力资源流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的要素及因果关系分析,探讨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系统的特征,提出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的对策,这对促进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及“三化”统筹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欧阳青.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分化的成因及态势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8(1).

  [2] 郭庆海.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J].经济纵横,2013(8).

  [3] 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统计年鉴2012[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nyjj/7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