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美术教学中调动中小学生积极性的策略(本科)

时间:2015-12-20 14:48:02 所属分类:初等教育 浏览量:

题目:美术教学中调动中小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二、营造气氛,培养艺术感觉,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三、体会成功的快乐,延续学习兴趣 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参考

  题目:美术教学中调动中小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二、营造气氛,培养艺术感觉,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三、体会成功的快乐,延续学习兴趣    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论文提要: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 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换句话说,如果只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这种美术教育本身未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吸引力并使之发生素质方面的某种变化,那么,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整体上就不算成功的。在基础教育中,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鼓励 激发 兴趣    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1、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    2、 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 (1)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 (2)、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3)、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二、营造气氛,培养艺术感觉,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三.体会成功的快乐,延续学习兴趣。    1、要给学生以希望。 2、要学会宽容和等待。 3、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影响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    四、必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应用使他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着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过:“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这句话充分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指在学习中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内在心理倾向,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极水平,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随生随灭,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水平,这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定向而形成的。其特点是:基本定向,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水平,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在学校的众多学科中,美术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美术课对学生的升学、谋职的影响微乎其微,要使美术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保有一席之地,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引导学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集中,向乐趣转化,并使兴趣上升到了志趣阶段。那么怎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把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首位。因材施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选择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    1、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更多的了解学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    2、 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 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野外写生课),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唤起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我在《色彩基础》这节课便运用多媒体教学,制作课件,通过大量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为自然色彩的烂灿而惊叹,为人造色彩的绚丽而感叹,从而为学生对色彩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注意采用鼓励教学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学生的每一幅习作,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力求达到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协调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 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 。鼓励审美个性,即是鼓励学生不仅仅能学会欣赏艺术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审美判断。美学家曾经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审美对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学识和情感个性,就会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和不同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纳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 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 鼓励自我体验,即是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材料的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特别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原来,工具材料有这样的性能特性;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在体现水彩画、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的性能特点时,更要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工具的性能,从润笔、着色、用水、点墨、行笔的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另外,我还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观察,多总结,每节写生课都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大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在真实的事物面前观察表现比对着范画临画要形象生动得多,学生对形象的掌握也会更快而且准确。在图案创作方面,通过录像、图片、标本、实物等让学生自己观察、分析,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它们的造型特点,结果同学们所创作出来的图案造型比起教师仅出示图案范画让学生欣赏参考制作出来的效果要好得多,图案作业造型要丰富、生动得多。    (3)、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现代美术教育家伊顿说:“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生活环境、心理个性等都不同,他们对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美,秋天硕果累累是丰收的美。课堂活起来了,同学们的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鼓励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并启发学生思考、尝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二、营造气氛,培养艺术感觉,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绘画的传统历来提倡“画从谱出”,凡学画的人无不走过“进谱出谱”的历程。因此,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所采用的范图的作用决不容忽视,优秀的范图使我们的教学得到成功和精彩,并能延续学生学校美术的兴趣,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使用一张范画,专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空对空”口传式地讲课,使原应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内容被“挖“得干巴枯燥无味,长而久之,使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学习水平“与日俱减”,开始讨厌美术课。营造气氛,培养艺术感觉,激发表现欲望。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孩子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有时甚至处于癫狂状态。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孩子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三、体会成功的快乐,延续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好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能力,体会着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可以自然感受,自我体验,自由想象画自己所想的画,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看到自己身临其境存在价值,并在成功创造的过程中找到的兴趣,这对他们也就会觉得学习美术是如此快乐,自己也就十分乐意地投入到美术课当中去。    1、要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因为学生幼小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况且,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人们还普遍不重视的学科;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    2、要学会宽容和等待。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而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    3、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影响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 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接受和亲睐美术教学。    四、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如果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常人无异,何以证明美术对人内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诱得学生渴望成为象你一样的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术教师的言谈必须幽默睿智,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    按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是我国所有公民在中小学阶段所必须接受的。因此全体性应该说是基础美术教育的基本属性,如果只是一部分人接受这种美术教育,或者这种美术教育本身未能对绝大多数学生产生吸引力使之发生素质方面的某种变化,那么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整体就不能算是成功的,使全体性的实现成为可能的关键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美术课是闭塞的泥潭,豪无生气,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兴趣方面,注意方法的应用使他们的美术课越来越生动,越来越好。当然在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需要我们美术教师去创新,去发现。    参考文献:  1、《美育概论》 1999年7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美术教育学》 2000年2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3、《走进新课程》 2002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美术课程标准解读》 2002年6月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cdjy/1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