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片段中的问题串设计

时间:2019-09-21 11:01:30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 要] 用问题串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积极自主思考。递进式问题串中前后内容有程度的加深或者范围的扩大;探寻式问题串中学生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运行中检查、探路、思考,发现非正常期望的结果特征并进入改进状态;操作式问题串让学生

  [摘 要] 用“问题串”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积极自主思考。递进式问题串中前后内容有程度的加深或者范围的扩大;探寻式问题串中学生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运行中检查、探路、思考,发现“非正常期望”的结果特征并进入改进状态;操作式问题串让学生亲身经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同步经历教学内容之间的本质联系、客观规律的发现过程;在使用选择式问题串时,要尽量做到语意措辞得体,以免留下强加于人的印象;思辨式问题串中给出的数学问题表面上看可能是亦此亦彼、或真或假,结论不一定唯一,甚至没有固定结论。

  [关键词] 问题串;教学设计;数学教学

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有一条共识:利用问题尤其是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学习,更能促进学生发展,能较快地让学生学会由已知走向未知,由浅显走向深入,由感性走向理性。所谓问题串是指在一定的学习主题框架内,围绕一定目标或重、难点,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准设计的一组问题,这组问题一般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问题连串而成,并通过这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经验、方法、思想等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使用“问题串”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始终带着问题进行积极自主思考,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自我建构知识,并有利于将数学知识由简单引向复杂,由知识理解等较浅层次引向分析、综合、评价等较高层次。本文试以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片段为例来加以说明如何进行问题串设计。

  一、递进式问题串设计

  递进式问题串是指在设计问题串时依据一定的逻辑,按照浅深、轻重、缓急、本末等一定的次序层层推进,前问是后问的基础,后问是对前问的延伸,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这样的问题串连接的是有先后顺序的且是连续发生的行为或思维过程等,后问比前问在意义上、范围上更进一层或更扩大,即前后内容有程度的加深或者范围的扩大。

  二、探寻式问题串设计

  探寻式问题串是指在设计问题串时,设计的思路是边设问、边倾听,边探求、边思考,边调整、边寻定,从而进行探本穷源、追根究底,教师成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询问者,对内容正确性的假定很慎重,通过一个个的探问,发掘更多可以使用的信息源,寻找正确结果的逻辑路径,同时学生成为一个认真的思考者与践行者:在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运行中检查、探路、思考,发现“非正常期望”的结果特征并进入清晰的改进状态,同时逐渐将自己调整到正确路线的方向上。

  三、操作式问题串设计

  操作式问题串是指设计问题串时,通过教师展示或学生自行动手操作、实验、演示,即在亲手做做、画画的过程中进行操作程序式提问,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操作程序变化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引起对观察对象的变化现象、特征及对应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研究,并获得理性思考的结论,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的同时,也同步经历教学内容或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客观规律的发现过程。

  四、选择式问题串设计

  选择式问题串是指在设计问题串时将教师或学生的一方意见抛给另一方,让另一方对问题的可能性结论,依其个人的自主思维所得进行选定。也可将问题的几种可能结论一 一列出,甚至把包含着两种结局可能性的对立内容展列出来,让对方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样的问题串设计,学生既始终处于思考判断选择的境地,同时在思维发散性过程中也体验选择收放的平衡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用选择式发问时,要尽量做到语意措辞得体,以免给对方留下强加于人的印象。

  五、思辨式问题串设计

  思辨式问题串是指在设计问题串时,对数学研究对象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辩论分析,以辩证发展的视角认识教学对象的客观规律:在逻辑性思维中,判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的“线性关系”,而在思辨式问题串中给出的数学问题表面上看可能是亦此亦彼、或真或假,结论不一定唯一,甚至没有固定结论,是“圆形关系”,通过在质疑、批驳的思辨式过程中立意,不是为了证明而证明,这样得来的观点、结论自然合理,教学内容不显得模板化,学生能够清楚地明白数学规律、结论的来龙去脉和相关效应。

  章建跃老师曾提出课堂教学要有贯穿始终的教学主线,而这个教学主线是基于对数学的理解和对学生的理解才得以形成的课堂教学结构线索,并指出其基本表现形式就是“问题串”。“问题串”不仅要问得好而且还讲究串得好,只有这样的具有较好的逻辑性的“问题串”才能揭示数学的本质,从而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参与课堂,进而达到用“问题串”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引导学习向思维的深度有效发展,并能连续地发展下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2] 章建跃,陶维林.概念教学必须体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平面向量的概念”的教学与反思[J].数学通报, 2010,49(1): 25-33.

  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片段中的问题串设计相关参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进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