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时间:2019-10-31 10:15:04 所属分类:教育理论 浏览量:

摘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当今的语文教学与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梳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背景,把握其内涵界说,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培养、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评价六个维度,阐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

  摘要 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当今的语文教学与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梳理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的背景,把握其内涵界说,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能力培养、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评价六个维度,阐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关键词 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性义务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背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

  我国古代教育本身就是以语文为核心的综合性教育。近代学校教育诞生以前的私塾式教育,没有严格的学科划分,学习的内容涉及面极广,综合性极强。无论是“四书”“五经”“六艺”,还是蒙学的 “三百千千”,都是集识字写字、阅读背诵、属对作文于一体,涉及语言文字、天文地理、人伦励志、勤学报国等内容。

  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张之洞等人编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将语文从经、史、哲、伦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独立学科。1941 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中充分重视国语教材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内容上体现一定的综合性,学生可以在学习国语的过程中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此外,还提出演说、辩论等说话训练,强调国语教学与各科及课外活动的联系,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初始状态步入语文教学领域。从建国到 20 世纪 70 年代末的三十年间,语文综合性学习未能成为语文学科中的一种独立的教学形态,但语文能力的培养分散于听、说、读、写的各项训练之中,综合性、活动性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雏形。[1]1988 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首次在语文教学中提出进行课外活动的目的、内容、组织形式等,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2]

  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社会高速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具备创新、合作、交往的品质。语文教学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然而审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教学目标单一,过于追求语文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获得与掌握。将语文教学视为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就语言文字教语言文字,忽视语文课程与生活、实践的联系,语文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际,忽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大量的、广泛的、鲜活的课程资源未能有效地进入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未能得到应有的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的调动,课程与教学未能有效地适应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内涵: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界说

  语文综合性学习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语文课程的内部整合为基点,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打破了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材、教室”三个中心,破除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的壁垒,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3]。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要求教师从课堂中走出来,从讲解中走出来,从分析中走出来,使语文课程走向生活,走向家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为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提供最有力的平台和时空。语文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4]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当今的语文教学和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将语文教育的生活意义和语文生活的教育意义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过去单调、平面的语文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促进学生大语文素养的逐步形成。

  三、表征: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

  1.学习目标的综合首先,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以学生获得语文知识作为唯一目标,而以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目标,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多少系统化、标准化的知识,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以语文学习为生长点,使学生探究知识的触角延伸到历史与未来,延伸到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其次,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整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于实践之中,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活动的评价标准,并依据方案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与技能。在设计活动方案、选择与搜集相关材料、组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构建新的思考空间和话语系统,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最后,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学习语文要‘因文悟道,因道学文’,即语言文字的教育与训练,要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5]语文综合性学习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与知识积累为目标。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形成亲近自然、关爱社会与自我发展的责任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和积极实践的态度。

  2.学习内容的综合学习内容的综合既指语文学习领域的综合,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综合,又指语文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综合。语文综合性学习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超越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社会问题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去。由问题、任务出发,围绕相应的话题或问题进行探究,突破原有语文练习划分过细、范围狭窄的局限,打开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相互沟通的视野空间,关注社会发展,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主题的选择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内容涉及文学、文化、历史、政治、地理、科学等多种学科,实现知识的统整学习。

  3.能力培养的综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学生,即每个学生的智力没有高低之分,有的只是组合方式的差异和表现形式的不同。[6]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单纯地训练、发展学生单方面的能力,而是统整听、说、读、写多种能力,统整多门学科,结合不同学科在发展智能方面各优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机会,使其语言方面的综合智能得以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最优化组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自主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探索、去发现、去感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促进个性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创新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亲身体验各种生活情境,获得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实践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调查采访、搜集信息、组织策划、协调合作等实践能力得以综合;关爱自然、尊重人格、承担责任与确立自信等情感态度,在体验与探究过程中不断成长,形成对个体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在确定选题、组织活动等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体验。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传统教育的回归,又适应了时代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需求,具有课程改革的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4.

  [2] 课程与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 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孙丽曼。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jyll/4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