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语文“课堂追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时间:2019-07-25 11:00:33 所属分类:学前教育 浏览量: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被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 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构,也是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一、目前传统教师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课堂上教师提问作为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被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对话的主要形式。 它不仅是课堂预设的生成和重构,也是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

语文“课堂追问”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一、目前传统“教师提问”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提问过于分散和随意,显得过于琐碎,让学生无所适从我们对本校高年级(五六年级)语文公开课的教师提问情况随机抽取了其中六节课进行了统计。对比结果发现,每堂课由教师提出的问题平均 46.5 个。 其中有一半都是低效或无效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过于简单及无意义重复等问题。 这样,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学生则是一个回答接着一个回答。 看似师生之间有很多互动,但这种现象却反映出提问的低效。

  (二)教师提问空洞单调,没有启发性和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在这六堂课中,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相关的字词教学外,大多提问都只是针对文章的内容,尤其是文章蕴含的思想主题和价值观来设计提问和组织教学,显得空洞单调。而且,这些提问大多可以脱离课文的具体情境,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空洞单调的教师提问,使不少学生只是依据课文的一些表面信息展开联想,泛泛地谈论自己的感悟。这种还没有提出来学生就已经知晓答案的问题,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大的意义呢?

  (三)教师提问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语文课堂上都会有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堂课的质量。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于核心问题的处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教学目标过多,造成核心问题过多;能发现并提出核心问题,却浅尝辄止;按部就班,死板僵化,不考虑学生反馈的有价值信息。 这样一来,一堂课看似热闹非凡,但学生却收获很少。

  二、“课堂追问”运用的情景分析

  在研究过程 中,我们认为“课堂 追 问”并 不 是 “万能药”,不是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追问的,过多过繁的追问 反而会让 学生无所适 从,重新陷入 “问题杂乱繁多”的怪圈。 那么,追问在什么情况下运用效果最好呢?

  (一)根据课文的核心问题展开追问一是“一问到底”,即抓住核心问题,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连续的深入追问,直到这个核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才罢休。 二是“多问发散”,即围绕核心问题,多点发问,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又不脱离核心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追问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及时抓住学生亮点展开追问另外,在课堂上我们还发现,如能及时抓住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或质疑点追问下去,往往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追问”的实施

  (一)“课堂追问”的准备工作

  1.对课文核心问题的“课堂追问”的准备工作教师要梳理教材,选出重点课文,初步拟定核心问题,设计课文预习题单,学生利用假期完成。我们认为预习一定要简单,抓住两大问题:不懂的问题;个人独特感受和理解。 针对具体课文的预习题单,我们主要目的是要在课前摸清学生对课文的认知程度,同时,了解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有价值的?首先,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然后,和文本核心内容相关的;还有,包含新信息新思维的问题,这些都是有价值的。 这样,就为下一阶段调整核心问题和确立追问方式提供了宝贵的素材资料和参考意见。

  2.对课堂随机出现学生亮点的“课堂追问”的准备工作看起来对随机出现的课堂亮点是没法做准备工作的, 但我们认为课前准备如果可以做好三点,那么在课堂上抓住亮点进行追问的概率会提升很多。一是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和认知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教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二是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思维习惯。 三是培养教师的“放慢”意识。 教师的课堂不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唯一目的,不机械照搬走完 “教案”,而是在学生有质疑或有疑问时能放慢“课堂脚步”,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二)“课堂追问”在实际课堂中的实践

  1.根据学生反馈,第一次调整核心问题并初步确立追问类型开学后,我们收齐学生所做的预习题单,开始对学生所做的预习题单进行整理统计。对于我们在预习题单上的预设核心问题, 如果学生有效回答(即基本可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答上预设的核心问题)的比例超过 60%,那么,我们就将追问的重点放在“学生问题”和“学生看法”上。 如果低于 60%,说明核心问题对学生来说独立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指导。那么,我们就以预设的核心问题为基础,结合“学生问题”和“学生看法”,适度调整核心问题。同时,根据学生所做的预习题单,初步确定追问类型。

  2.进行课堂实践,师生评课,反思问题,再次调整核心问题及追问类型在课堂实践时,通过参与学习小组的讨论,面对学生五花八门不靠谱的答案,怎么办? 当孩子的理解出现偏差,就需要老师“搭桥”,而这座桥就是 “追问”。 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形成了自己的见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师不断追问下,学生逐渐回到正轨,认真思考回答核心问题。

  相关阅读推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语文教学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yjx/xqjy/4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