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阔 叶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时间:2015-12-21 00:46:50 所属分类:林业 浏览量:

林业论文发表 1 红松特征及其经济价值 红松作为稀有的树种,属于常绿针叶乔木,其树皮呈灰褐色,分杈主要集中在树枝干的顶部,树叶较为平展,通常情况下一束5针,其球果为圆锥形。每年6月为其花期,次年10月份左右球果成熟。对于幼树期间的红松,在其生长过

林业论文发表

  1 红松特征及其经济价值

  红松作为稀有的树种,属于常绿针叶乔木,其树皮呈灰褐色,分杈主要集中在树枝干的顶部,树叶较为平展,通常情况下一束5针,其球果为圆锥形。每年6月为其花期,次年10月份左右球果成熟。对于幼树期间的红松,在其生长过程中需要做好遮阴处理,随着树龄的增长其需光量也会随之增加,适宜生长在温和凉爽的气候条件下。红松不仅为稀有树种,而且还属于经济型树种,具有较为密直的纹理,形象较为美观,不容易发生变形,具有细腻的结构,其枝叶、树皮和树根是造纸的主要原料,而从红松中所提炼出的松香及松油则可以用作上等的工业原料。红松在建筑、桥梁及家具制作中应用较为广泛,其经济价值非常显著。

  2 阔叶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2.1 阔叶林冠下红松透光抚育 利用透光抚育阔叶林冠下的红松,通过对透光的强度进行控制,可以有效确保红松生长量的提升,而且能够使其具有良好的自然整枝过程。特别是对于红松幼树在生长期内,通过透光抚育来增加光照的强度,可以有效促进红松幼树的生长量,而且阔叶松透光区强度不同,红松的地径生长量也会随着林间透光强度的增大而随之增加。需要掌握好红松幼树进行透光抚育的时间,在具体时间确定上需要全方面考虑红松的生理特点、生长规律及周围阔叶林木的生长规律等。

  2.2 适时适地造林 当前在红松造林过程中存着成活率低及保存率低的问题,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早春季节幼苗存在着生理干旱现象。所以,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对红松幼苗的生理干旱现象进行有效预防。通常会采用适地适树及高台整地造林2种方法。首先,适地适树。由于红松生长过程中需要湿润性较强的环境,而且土壤要具有较好的排水能力和肥沃度。当造价所处区域降水量较少时,则需要在其他树种的庇阴下进行生长。其次,高台整地造林。由于高台地在春季化冻较早,这样利用高台地进行造林时可以有效调节早春红松的生理干旱现象,及时补充红松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在高台整地过程中,需要控制好下底直径及高出地面的高度,形状以丘型为主。

  2.3 红松幼抚及施肥 对阔叶林冠下的红松林要进行及时的除草,在除草时要注意避免误伤红松幼苗。在除草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松土操作,合理的松土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及排水性能,从而改善土壤的物理状态,帮助红松幼苗健康生长。在松土时也要注意保护幼苗的根系,深度适中为宜,松土操作1次并追肥。这是因为随着红松幼苗的生长,其对营养成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幼苗的生长前期及速生期都要进行追肥。第1次追肥要采用人氮肥,要将尿素按一定比例溶于水中并均匀喷洒,追肥后进行水洗,之后可根据同样方法每隔15 d追肥1次,追肥用量可以适当增加。

  3 阔叶林冠下红松的病害治理

  3.1 病害对红松树留存率的影响 在红松幼树期间,当发生灿皮病、根朽病等病害时,会对其保存率带来严重的影响,会对红松干形的形成及成林的稳定性带来较大的威胁。在阔叶林冠下生长的红松,在透光抚育期间很容易感染病害,一旦病害发生,则会对红松的生长量及材质带来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大片林木出现死亡现象。但在原始林及次生阔叶林冠下进行人工更新和自然更新的红松林则不易发生病害,这主要是由于在这种状态下生长起来的红松林与红松的发展规律相适应。

  3.2 虫害对红松材质的影响 生长过程中的红松树干分杈现象不多见,但当环境条件存在差异时,会对分杈现象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红松树干分杈以东坡最为常见,特别是在混交林中,红松分杈现象较少见,而且有分杈产生时其分杈处通常都处于较高的地方。导致红松出现分杈的原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但其中以早害的影响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中更以松梢象鼻虫为甚。在预防工作中,可以通过营造混交林的方法来有效地对病害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当人工红松林中松梢象鼻虫所带来的危害较为严重时,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通过引进并种植其他树种,使人工红松林成为混交林,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已结果的人工红松林的有效保护,确保红松林能够健康、稳定的生长。

  4 结语

  通过阔叶林冠下的红松造林可以充分看出,阔叶林冠下红松造林的成效非常显著,在具体造林过程中,需要做好透光抚育,同时还要对树种组成比例进行有效调整,使其形成阔叶林冠下的红松混交林,从而确保阔叶林冠下红松混交林能够健康、稳定的生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ly/34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