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樟子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时间:2021-01-30 10:02:36 所属分类:林业 浏览量:

摘要:樟子松天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等优良特性。为了更好的经营管理好该树种人工林,实现可持续经营,我们于2009年和2018年就樟子松发展问题在辽宁省内及毗邻的内蒙古赤峰市开展广泛调研。对樟子松人工林经营

  摘要:樟子松天然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呼伦贝尔草原东南部。具有抗寒、耐旱、耐瘠薄等优良特性。为了更好的经营管理好该树种人工林,实现可持续经营,我们于2009年和2018年就樟子松发展问题在辽宁省内及毗邻的内蒙古赤峰市开展广泛调研。对樟子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科学合理的营林技术措施进行探讨,为樟子松人工林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樟子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经营对策

  关键词:樟子松;人工林经营;问题;经营对策

  1概述

  樟子松的成功引种栽培,在我国三北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现已成为我国三北风沙地、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是治沙造林中应用最多的针叶树树种。由于樟子松栽培历史较短,其营林技术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还缺乏系统完善的营造林技术标准与规程,目前推广造林的樟子松防护林中,普遍存在贯彻“适地适树适种源”原则不力、初始造林密度大、纯林多、混交林少、树种、林种结构不合理、营林措施不得当等问题。从而留下了抗逆性差、抵御有害生物危害能力低、地力和生长衰弱等隐患。

  2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纯林多,混交林少,生物多样性低

  目前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绝大多数为人工纯林,占98%以上,混交林面积不足2%。而且幼龄林占比、中龄林、近熟林占比,成、过熟林占比为5:95:1,形成目前林龄结构分布不均的局势。由于人工纯林树种单一,层次结构简单,树木之间难以形成自然竞争关系。林下地表干燥,生物多样性低,极易遭受病虫危害。

  2.2造林密度大,经营管理滞后,林分生产力低

  樟子松人工林在营造初期大多以用材林经营理念进行造林。初植密度多在3333~6666株/hm2之间,甚至有8888株/hm2的密度。由于初植密度大,林分在12~15年生左右就应该进行首次抚育间伐。正常经营在30年生至少要进行3~4次的抚育间伐。可是,由于间伐收益低导致营林者忽略了间伐的重要性,导致幼林到成、过熟林普遍存在经营密度过大、林木分化严重的现象。由于经营管理滞后,林分保留密度大,林分内林木个体的生长空间窄小,通风透光不良,树木个体对光利用率下降,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同时,树木之间对林地水分、养分竞争加剧,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在干旱的季节,会引起土壤水分亏缺,不能满足林木生长的水分要求。在降雨的季节,林地内却形成高温高湿微环境,导致树木易感染枯梢病。这些因素使林分长期处于稳定性不佳状态,致使林分生长衰弱,病虫害频发,林分生产力下降。

  2.3稳定性差,抗逆能力弱

  樟子松从红花尔基引种到辽宁省,跨越了5~6个纬度,以最早引种的章古台为例,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1)。由于引种区平均温度的提高,加之降水量比原产区高以及引种前期沙地水分条件较好,在引种的初期加速了樟子松的生长发育。但由于低温及其持续的时间长期不足,使得樟子松原有的生长发育节律改变,树木生育周期缩短。具体表现为,幼林阶段生长快,高峰生长期提前(10~20年),旺盛生长期缩短(21~30年),30~40年生进入平缓生长阶段,41~50年进入材积数量成熟。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引种区沙地水分条件已经不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遇到干旱气候、病虫害发生等干扰,其稳定性差,抗逆能力弱等生态脆弱性就开始显现。在章古台沙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1990年开始发现部分林龄25年生以上、密度大的林分中有单株枯死现象。1997—2000年间发生连年干旱,尤其是2000年,7月前没有有效降水,沙地土壤0~30cm含水率普遍在1%以下,40~70cm是干沙层,地下水位在6~7m以下。在持续水分亏缺的影响下,林分开始大面积的整体急剧衰弱,大量树木干枯死亡。毗邻辽宁省西部的敖汉旗,1976年前后营造的樟子松人工林,一度为全国固沙造林、沙漠化治理的先进典型。但是,2000年以来降雨连年亏缺,平均不足200mm,特别是2009年降雨量不足100mm,2010年我们调查时,树木干枯、死亡严重,针叶稀少,短小,针叶长3~4cm。枯枝、枯叶占50%~70%,枯死率达20%以上。

  2.4局部地区特殊立地条件下表现欠佳

  樟子松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的特性。但它并不是对水分和养分没有要求。生产上,把樟子松耐旱、耐瘠薄的能力扩大化,选择了土壤贫瘠、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或不适宜栽植樟子松的地块营造樟子松,造成樟子松提前衰退死亡。调查发现,樟子松在辽宁东部山区普遍生长良好,25年的林分平均树高14~15m,平均胸径16~18cm。35年生林分平均树高20m左右,平均胸径22~24cm。但在抚顺矿务局的一片樟子松林分,由于立地条件差,土层过薄(厚度仅15~20cm),20年生之前生长快、无病虫危害。而到25年生左右,樟子松开始生长衰退、感染枯梢病。在大连瓦房店,10年生左右樟子松生长速度快,表现非常好,生长到16年生左右出现衰退现象,20年生左右部分枯死。原因可能在于海岸沙地特殊盐分的毒害,因那里的盐分以氯化物为主,含量0.037%~0.139%,对林木的危害作用强。再有刮风、下雨、雾气天,沿海空气中都会有一定的来自海水的盐分附着在树的枝叶上,造成对林木的危害(内陆沙地含盐量0.020%~0.023%,以重碳酸-钠钙镁型为主,且此类盐对林木的危害不在于含盐量,而是土壤物理性和强碱性反应)。

  3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对策

  3.1明确樟子松人工林的培育目的,确立科学经营的指导思想

  目前,引种樟子松造林的地域,主要是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区,大部分地区立地条件较差。发展樟子松应充分发挥樟子松在防风治沙等方面的良好生态功能,营造防风固沙林、牧场防护林和农田防护林,将保护沙地资源,改善沙地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培育目的。在经营过程中,要把维护和提高樟子松固沙林稳定性,延长防护周期,高效、持续、稳定的发挥防护效益作为指导思想。

  3.2降低樟子松人工林的造林密度,确定合理的造林措施

  樟子松是我国三北风沙地、山地、丘陵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是治沙造林中应用最多的针叶树树种。在今后发展樟子松造林时,关键要科学营造,合理经营。一是要坚持适地适树原则。二是要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合理控制造林密度和利用抗旱节水造林技术。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初植密度一般应不超过3333株/hm2;三是要营造混交林。营造带(块)状混交林,选用樟子松良种壮苗、乡土树种和适宜优良灌木进行混交造林。四是适当发展樟子松农田、牧场防护林。

  3.3及时抚育间伐,降低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林分密度直接关系着林分稳定,密度是否合理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林分生产力提高和功能的发挥。针对目前樟子松人工林经营密度大,抚育间伐欠账的问题,在今后的经营工作中,应加大幼中龄林抚育力度和强度,按照水量平衡原理,科学合理的控制林分密度。根据科研和生产经验,樟子松人工林在15年生左右应开始第一次抚育采伐,采伐间隔期5~8年。采伐强度在20年生左右时密度控制在900~1000株/hm2左右,30年生左右时密度调整到400~600株/hm2左右。

  3.4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结构功能

  针对樟子松人工林纯林多且多为同龄这一现实问题,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林分结构调整。进入中龄以上的林分,可采用带状顺序皆伐的更新改造方式,在皆伐带内,选择适宜当地环境条件,抗逆性强的优良乔灌木树种、草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将现有樟子松纯林改造成多树种混交或疏林灌草型的防护林。

  3.5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林分的质量

  病虫害防治是樟子松人工林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针对危害樟子松人工林比较严重的松枯梢病、松沫蝉、松毛虫等病虫害,必须运用营林、生物、人工、物理和化学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一是要做到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病虫害的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以便及时准确地掌握病虫害发生趋势、动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病情、虫情。二是要加强樟子松人工林经营管理工作,采用抚育采伐、结构调整、人工整枝等营林措施,促进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自身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树军,尤国春,刘敏.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5,(5):1-4.

  [2]宋晓东,徐贵军,陈江燕.沙地樟子松枯梢病的营林措施控制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08,(3):30-33.

  [3]杨树军,尤国春,肖薇.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结构调整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5,(4):16-19.

  《樟子松人工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经营对策》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作者:杨树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ly/47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