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整治的必要性与实施方法

时间:2015-12-21 00:21:54 所属分类:农业工程 浏览量:

宣威市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针对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治理的紧迫性,提出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策略,以期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建设好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林

  宣威市地处长江上游,珠江源头,其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功能突出。针对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治理的紧迫性,提出宣威市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策略,以期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建设好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切实增强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1 土地资源现状    宣威市国土总面积6 075 km2,其中槽谷、低山区面积约占28.4%;平坝、浅丘、半山区面积约占56.3%,山区面积约占13.7%;高山区面积约占1.6%.地貌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山、小盆地、峡谷、河槽等多种地貌并存。全市的土地资源特点是山地多、平坝少,旱地多、水田少,人口多、土地少,土地干、酸、瘦、薄、板结的状况尤为突出。666.67 hm2以上区域相对连片的小盆坝有板桥、落水至来宾坝子,热水关营坝子,龙场、格宜至宝山坝子,是宣威主要的旱粮生产基地。耕地面积16.124 hm2,其中:旱地13.72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85.08%,水田8 733.33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42%,近年来全市耕地数量总体变化较小。按坡度划分:坡度>25度.耕地2.7万hm2,15-25度.耕地3.47万hm2(其中江河两岸、城镇面山、公路沿线、湖库周围等生态区位重要的面积1.97万hm2)。

  2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紧迫性    2.1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放眼全市广大的农村,大量分布有各种历史原因形成的陡坡地,特别是城镇面山、交通沿线,视力可及范围到处可见坡耕地,宣威市25℃以上陡坡地及生态区位重要的面积达4.67万hm2.大量陡坡耕地生产条件低劣,生产方式落后,难以充分发挥种植农作物的综合效益。陡坡地耕种时加重水土流失的强度,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函需解决的难点间题。结合“美丽宣威”建设现状分析,宣威市有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的迫切需求,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已经迫在眉睫。

  2.2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广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民增收致富和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年来,宣威市陡坡地耕种呈现出广种薄收、“种一坡打一簸”的现象,严重束缚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全市有近4.67万hm2陡坡地,如果能正确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生态治理,在生态环境改变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宣威市核桃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资金投人,很多种植在陡坡地中的核桃,管理粗放,效益低,严重影响了林业产业发展。通过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后,增加了产业的政府投人,增强了广大核桃种植户的积极性,可进一步提升产业建设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大量的陡坡地实施生态治理,大量的劳动力又将从陡坡地耕种中解放出来,为劳务输出和城镇建设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增加了更多务工经济收人。

  2.3 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不损害未来一代需求的前提下,满足当前一代人的需求。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在陡坡地中大量种植核桃等树种,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达到了生态修复和保持水土的目的。    3 项目管理策略    3.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确保陡坡地生态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的组织管理,工程建设管理应以各整合项目各自单独管理为主,坚持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位”原则。成立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多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支持、促进、推动陡坡地生态治理及其他项目整合的组织实施,同时负责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间题。

  3.2 深入宣传,积极引导  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形式,把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宣传到基层,宣传到群众之中。广泛征求并充分尊重涉及农户的意见,积极引导并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在认识上形成共识,为陡坡地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3 科学规划,精心组织  一是结合项目建设,培植特色经济林产业。每年按照省下达计划任务,合理确定年度实施区域,将任务具体分解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到农户。结合林业产业建设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户发展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采取林粮栽培模式,增加农户收人,实现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二是开展示范建设,发挥典型效应。充分重视发挥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典型示范作用,特别是与生态脆弱的东北部片区,加大实施力度,选择集中连片地块进行科学规模治理,以示范区建设推动整个面上的陡坡地生态治理。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合理整合项目,多渠道筹资投人。陡坡地治理在创新经营机制方面,鼓励公司、大户等通过承包、合作、租赁等多种方式与农户联合经营,实现规模化推进、产业化经营.但承包陡坡地实施生态治理的地块,必须在实施区域内的乡村公示无异议后才能纳人实施。年度任务安排与国家和省级、市级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结合实施,分别按各自项目管理归口管理。

  3.4 强化管理,确保成效  一是加强种苗生产管理,严把种苗质量关。加强造林种苗生产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种苗基地,扩大种苗生产和供应能力,保障造林苗木需求。在种苗出圃时,严格按照核桃造林用苗标准严把好种苗供给质量关,保证合格种苗供给,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二是认真做好作业设计,确保项目施工质量。在项目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及时组织完成项目作业设计的编制、上报和审批等工作,为项目施工、检查和政策兑现提供依据。项目建设严格按作、设计要求组织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三是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陡坡地生态治理资金实行单独存储、单独核算。加强对资金使用审计和稽查,杜绝挤占、挪用、冒领资金的现象发生,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3.5 围绕项目管理,积极加强备查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对项目设计、实施、政策兑现等各阶段工作的监督管理,做到户有卡、村有账、乡有册、县有档,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实施管理工作的连续性。积极开展工作调研,有效探索和解决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办法和间题,确保陡坡地生态治理顺利实施。二是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建设以村为单元对工程建设内容、规模、资金来源、补助标准、实施农户、验收结果等内容进行公示。年度任务施工结束后,坚持县级自查、归口整合项目核查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主要依据,同时加强公众监督,结合乡村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参考文献  [1]叶志义,阳小成。陡坡地退耕还林模式[f].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83-86.  [2]梁芳。印江县陡坡地及石漠化现状分析[f].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63-264.  [3]王延平,邵明安,张兴昌。陕北黄土区陡坡地人工植被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J].生态学报,2008(8);289-298.  [4]郝性中。云南陡坡地优化利用若干问题研究-以滇西北地区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2):80-87.  [5]李明,王曰鑫,冯慧春。黄土丘陵沟壑区陡坡地开发利用技术研究[f].山西水土保持科技,1998(1):5-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gc/33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