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地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时间:2022-07-14 09:52:32 所属分类:农业基础科学 浏览量: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比最多,我国地形复杂多变,其中山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2/3,向山地要生态、向山地要效益是我国发展山地农业中较棘手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深入,山地农业资源更易于开发利用,但因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较薄弱的环境承载能力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比最多,我国地形复杂多变,其中山地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2/3,向山地要生态、向山地要效益是我国发展山地农业中较棘手的问题。随着农业产业化深入,山地农业资源更易于开发利用,但因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较薄弱的环境承载能力,若单方面追求经济发展,易导致生态利益矛盾日益尖锐[1]。山地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提是资源支撑力、环境承载力不能被破坏,致力于追求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配合,最终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有机协同及平衡的目的。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政策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打造山地生态农业景观,发展山地现代农业,可提高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在山地生态农业基础上,规划相关景观是驱动乡村振兴、发展农业经济的重大举措,涉及农村农业发展多个维面,因此,应立足于基本经济产业,深入探讨山地生态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进一步演进生态系统格局。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地生态农业景观设计

  1山地农业生态景观的影响因素

  影响山地生态农业形态及呈现方式的因素有很多,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1.1选址

  选址作为一个生态基础性硬件条件,基本框定了山地生态农业观光景观发展下限,需综合考虑地形条件、自然生态条件[2]。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景观资源能否实现最佳配置,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能否最大化,生产、生活及游玩的安全性是否充分保障,均有赖于选址的合理性、可行性、科学性。1.1.1地形条件。山地地形有其独有的特征,根据区位差异、地质、地貌、高差等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山地地形。地形是构成山地生态农业整体景观的重要元素,山地生态农业景观的重点就是依据地形特征进行布局。依据地形的不同,分析地形特征,合理选用景观植物,可以做到一景一品,有效提升观赏性。1.1.2自然生态条件。自然生态是生态农业的基础,尊重生态条件,有利于打造生态农业景观,提升吸引力。构成自然生态条件的水资源条件、土壤资源条件和植被资源条件等均需要重点关注。自然生态条件包含植物生态、气候生态、动物生态等多个方面,植物生态要因地制宜,优先选择乡土植物;气候生态既要考虑四季更替的影响,也要考虑温湿度、空气质量、风速等实时因素的影响;动物生态要集中考虑本地动物自然栖息和家养等多种状态。

  1.2总体布局

  规划设计质量对生态农业景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运营与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在各项规划设计内容中,总体布局的控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山地生态农业景观需从总体定位、景观格局、功能布局等角度,综合考虑当地农业生态特征、农作物生产特征、田野游趣因素进行一体化设计。1.2.1总体定位。总体定位从“协同、循环、再生”的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以生态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光为主要功能载体,展现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核心的特色农业业态,实现生态得护、生活得富、生产得丰的乡村新模式。山地农业生态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生态条件、气候生态条件相适宜,其打造主要经济产品的定位应根据市场需求走向,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1.2.2景观格局。以景观生态学中的与自然生态过程相关的空间格局理论为基础,结合本地特性和总体发展定位,是山地生态农业观光景观的景观格局规划思路。在思路指引下,要充分利用山地空间设计景观,考虑日常生产的便捷性及生态保护的特殊要求。同时,将内生生产活动与外生参观游览相结合,互补互进,将农业的生产基础功能及景观应用的附加功能有机结合。1.2.3功能布局。山地生态农业景观的功能布局要考虑当地生态系统中的土壤特性、植物种类、野生动物等特征,这些特征深刻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在设置完备的基础性生产、生活功能基础上,还要兼顾游客功能,能提供优质游憩活动项目,实现生产、生活、观光游览一体化。

  1.3技术体系

  构成山地生态农业观光园空间和实体,并维持其运行的物质和能源的支撑是山地生态农业观光景观技术体系,技术体系规划需坚持可持续性、生态保护的准则,强化利用当地本土资源,增强使用清洁能源,通过相应的设计策略,减少干扰和破坏自然生态系统。1.3.1植物的选择与布局。山地生态农业景观区域内的植物可分为生产性植物和非生产性植物。生产性植物指具有经济价值,在当地可推广或已得到广泛种植的经济作物;非生产性作物指当地本土自然生长植物,广泛分布于山地田间。生产性植物在规划时集中成片布局更有特色,如成片的油菜花田。非生产性植物主要满足景观生态防护、环境美化等不同功能的要求。1.3.2原生景观及水土资源利用。原生景观及水土资源利用中,要考虑当地水土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大结构内部进行微调。如保护现有植物资源,有利于将保留的植物资源作为景区景点;如对原有河道进行再生利用,在防洪抗涝的基础上打造水景长廊;如复合利用大面积农田水利,保障灌溉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以体验、观景等浸入式感观功能。规划时,考虑地表径流的水管理和节水灌溉系统的设计,有利于节约水土资源,满足复合生态系统可持续的要求。

  2陕西省商洛市山地农业生态景观规划布局

  2.1研究区概况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毗邻鄂豫,为历来各朝兵家必争之地。商洛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崇山纵横、峻岭逶迤,山地丘陵众多。商洛市总观呈掌状谷岭地形,土地总面积的10%为丘陵、71%为低山、16%为中山。商洛市山地丘陵间河网密集,水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充实保障。基于商洛区域特征的状况近年来,商洛在探索乡村振兴路径中,也出现了部分山地农业生态景观的探索(见图1)。2.2景观类型选择根据商洛市山地状态、农业发展现状,针对适合商洛市发展模式的山地生态农业景观进行了初步设计。2.2.1自然生态景观。自然生态景观浓缩了山脉、水系及庄园的生态基础,因地制宜地保留了地域性原生态景观和高原乡土气息。河流水系的开发及保护不容忽视,依山傍水构建生态景观廊道,重点在于维护特色农业庄园生态性,并提升观赏性。植被建设方面,由于原来景观道路廊道破碎性增加,同时,大量人工开发的景观降低了生境适宜性,不利于生态保护,林带数量、密度、生态森林建设势也需增大。植被的选择需遵循植物生态学原理,采取乔木、灌木、草本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植被生态大循环格局。近年来,商洛市积极探索自然生态农业局景观,改造商洛市内依山傍水的农田地貌(见图2),出现了商洛市山阳县法官镇生态农业景观等优秀案例(见图3)。2.2.2农业生产景观。生态产业有效、有机地集成了自然生态、人工生态和产业生态系统。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变化,更多地体现了生产景观的特异性。在这种特异性下,随着商洛本地乡村农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农家乐型、农庄经济型、农业经贸型等类型的农业生产景观。其中,农家乐型规模小,以家庭为接待单元,以经营具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特色的农家小院附带菜园为主;农庄经济型规模较大,以村、组为单位,集中优势特色种植,形成特色景观,提供优质游玩的同时,可以规模产出生态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业经贸型规模大,往往以多村联合、乡镇联合方式运营,形成规模化,特色农业节、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市场,以此为基础为休闲娱乐提供景观。改造荒地实现产业景观化,开垦梯田凸显农旅产业融合,凸显山地生态特殊性,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弘扬人文价值。常见做法有:(1)摘菜撷趣。大棚梯田中种植成熟期不同的蔬菜,形成四季都有蔬菜成熟的景象,将其建设为休闲摄影的“活画板”。种植黄菊、桔梗等观赏植物,与经济作物相映成趣,打造差异化斑块景观组合。(2)五色庄园。丰富杂粮生产景观模式建设,采用间作和轮作的方式,呈现五谷丰登经济效益佳的态势。(3)农业生产景观融合农产品加工生产建筑景观,以农产品加工生产为主体建筑的景观,作为产业依托,协调生态耕地、林地、鱼塘及牧场发展,彰显特色农业生产大格局。通过相互连通的鱼塘、晾晒的渔网、错落有致的牲口棚,提高山地农业生态景观的观赏性。2.2.3人文景观。人文建设景观渗透了经济、环境、美学理念,有着人文内涵。开发人文景观,需考虑民俗文化,实现人文建筑、景观风格的相统一。如采用古朴典雅的建筑材料可带来历史厚重感的升华,现代元素植入利于增强景观的可塑性;如采用本土特有建筑材料或者农具等,以怀旧的方式点缀景观,可增加乡土气息;如将本地非遗文化融入重要景观节点中,提升游客体验度、驻留时间,利用人文生态提升经济价值。

  3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管理路径

  3.1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以可持续发展观念为指引,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注重生态平衡,注重农业特色性发展,致力于发展经济文明、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山地农业。因地制宜,突破传统的封建庄园式农业的窠臼,挣脱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业态的束缚,发展生态农业[3]。生态农业保留传统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提升生产效率。景观建筑考虑应用生态技术,在节能、节水、节地、环保的原则下,应用本地原生材料建造景观。

  3.2夯实资源,拓展体验农业

  山地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农业增加值的提升有机结合,如冰雪资源,发展“四季旅游”,发展体验农业[4]。在水域资源丰富的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实现大规模鱼类养殖;在农田存在高差的镇安县、山阳县等地打造移步换景的梯田景观,将梯田与本地茶叶、板栗、樱桃等农作物种植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地形和生物资源,构造景观。利用当地非遗文化发展创意农业,最终达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境界。3.3利益共享,增加农民收益目前,商洛市山地农业耕种较为简陋,农具粗劣,农民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纯粹农业种植业所创造的收益有限。我国山地生态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应以农民为利益主体,实现山地经济协同发展。近年来,随着深入展开宁商合作,商洛市引进了江苏省南京市的“田间模式”,培训农民技能,通过农业旅游、农企打工方式使农民增收。

  3.4红色挖掘,探索乡村振兴

  商洛市是革命老区,区内革命遗址较多,主要分布于乡村之中,在乡村振兴中积极挖掘利用本土红色文化,是实践乡村振兴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一是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记忆;二是要建强基层党组织;三是要切实维护生态效益、维护群众利益,建设内附红色、外着绿色的新乡村生活。

  4结语

  生态环境保护利国利民,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迫在眉睫[5]。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政策密集出台的大背景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最佳组合,需依托山地生态农业景观的打造及推广。利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山地生态农业观光景观规划建设,立足于基本经济产业,分析山地农业生态景观。以陕西省商洛市山地农业生态景观规划布局为基础条件,提出景观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管理路径,利用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进行山地生态农业观光景观规划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以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环保与经济协同进步,确保现代化山地生态农业景观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瑞珍,陈印军.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趋势与任务[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5):167-171.

  [2]冉亚清.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引领山地生态农业发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72-77.

  [3]黎华君,詹瑜,欧国武.黔东南地区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探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1):92-94.

  [4]张跃国,司顺文.黔东南州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28):6-7.

  [5]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32(2):133-138.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山地生态农业景观设计》来源:《现代园艺. 2022,45(10)》,作者:常维先 高菁 辛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yjckx/51041.html

上一篇:有机农业种植技术方法及发展策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