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生态扶贫视域下的中药材生态种植论析

时间:2021-05-07 09:49:06 所属分类:农作物 浏览量:

贫困是经济、社会、生态均有待提高的综合体。目前,生态贫困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贫困的主要特征[1,2]。我国的 14 个连片特困区大都存在同重点生态功能区交叉重叠的区域;经调查生态问题往往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又影响和制约着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

  贫困是经济、社会、生态均有待提高的综合体。目前,生态贫困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贫困的主要特征[1,2]。我国的 14 个连片特困区大都存在同重点生态功能区交叉重叠的区域;经调查生态问题往往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贫困又影响和制约着该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故而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互为因果、相互交织,因此要将生态保护与扶贫脱贫统筹考虑、协同推进[3]。我国的贫困高发地多为生态功能区,全国范围内存在林地增多,耕地减少的政策趋势,生态已经成为扶贫问题的首要考虑因素,且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随“大生态·大健康”战略的推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快速上升,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愈加蓬勃;中药材也得益于人们“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观念影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在我国应用前景广阔;本文通过对生态扶贫和中药材生态种植相关论文的梳理,拟阐明中药材生态种植与生态扶贫工作之间重要关联性,为拓展生态扶贫渠道和推广中药材生态种植奠定基石。

生态扶贫视域下的中药材生态种植论析

  1 生态扶贫

  1.1 生态扶贫概念生态扶贫是指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贫困地区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4]。通过改善或修复生态功能,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为扶贫工作提供服务,从而取得扶贫整体成效是生态扶贫的主要作用[5]。生态扶贫的方式包括扶贫搬迁,开发生态旅游,发展生态农业等的多种措施。

  1.2 我国生态扶贫现状在 1994 年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中,提到贫困县共同特征是生态失调,这是国家层面首次将贫困与生态一并提出,2001 年《〈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中提到“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都对在贫困地区出现的生态破坏和生态脆弱问题、如何利用生态建设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消除贫困做了大量的说明。我国对于生态扶贫的关注与重视在逐年上升。 2004 年中央财政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06 年来,中央财政投入 4611 亿元构建现代林业发展保障机制;2011 年起,我国对生态扶贫进行更深层次的实施设计和开发,国务院决定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 134 亿元,在 8 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以确保生态建设与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双保障。

  1.3 我国生态扶贫存在问题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区域集中在连片特困区和贫困县,这些地区常常有着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更是需要生态扶贫的重点区域;扶贫工作在推进时,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如现阶段生态扶贫的力量主要由社会扶贫和政府扶贫两部分组成,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者和践行者的主体依然是政府。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从原来的管理型政府逐渐走向服务型政府,不应再大包大揽;而扶贫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适当的纳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调研发现,在政府大包大揽的扶贫工作中低质低效的问题普遍存在,出现过当地政府挤掉或占用国家扶贫资金的问题,综合因素导致了很多本应得到扶持的贫困人口仍然贫困,并且扶贫工作中的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更滋生了腐败,造成了社会的不公;针对此类情况,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2 生态种植

  2.1 生态种植的定义生态种植是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原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环境、资源、效益、效率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6],是指在改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经济学、生态学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集约化管理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既是“农、林、渔、牧、副”综合起来的大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7],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经济系统同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起来,可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2.2 生态农业的国内外现状生态农业最初只是由个别生产者针对局部市场的需求而自发地生产某种产品进行的一种特定栽培,而后逐渐有了生态种植概念。经过长期探索,国外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生态农业生产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美国精准农业、以色列节水农业、英国永久农业和德国绿色能源农业,国外学者在芬兰选择了 3 个集水区以证明生态循环农业(ERA)对环境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降低氮损失的潜力[8],据统计截至 2020 年,欧洲国家生态农业相关产品的销售额将会达到 18 000 亿美元。

  3 中药材生态种植

  3.1 中药材种植现状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健康产品和临床用药的原料,而中药材产品也因其“无病养生,有病治病”的特点,逐渐成为保健品行业的宠儿。据统计,2011—2017 年,中成药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了 402 家,中药饮片规模以上企业增加了 496 家,销售收入分别从 3 378. 67 亿元增加到 5 735.80 亿元,从 853.72 亿元增加到 2 165.30 亿元;2018 年,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 2.1 万亿元[12];预计 2020 年末,我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突破 3 万亿元[13]。中医药行业市场需求及规模在不断地扩大,中药材的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中医药的市场需求量增加促使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 2015 年,全国药材种植总面积约 5557 万亩(1 亩≈666.67 m2)。据 18 省区“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已有规划面积已达 5 998.5 万亩,其中,云南 2020 年规划药材种植面积达 1000 万亩,贵州达 700 万亩,陕西和河南达 500 万亩。

  3.2 中药材种植的困境及相关措施中药材种植的源头是中药农业;但与农业生产不同,中药材生产中人们更加注重中药材的品质;中药种植面临连作障碍、病害多发等难题,因此在中药材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成为常态,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不但没有改善中药材生长状况,还造成了土壤和药材中农残及重金属超标,既危害人民用药安全,又污染生态环境[14],特别是固定产地和单品种机械化的种植,导致中药材可持续种植与环境(尤其是连作土壤环境) 的矛盾更加突出[9]。

  3.3 中药材生态种植概念中药材生态种植的相关概念最早于 1997 年的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提出,后逐步形成体系。目前,中药材生态种植是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充分应用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中药材种植方式,已形成多种成熟的种植模式,如“半夏的一种多收生态种植模式”“重楼林下种植模式”“黄芪-马铃薯-畜牧业生态种养模式”“西红花-水稻水旱轮作模式”等[15]。

  4 中药生态种植对生态扶贫的影响

  4.1 对扶贫地区的影响贫困发生地具有地域特征,如“山地型贫困区,高原型贫困区,内陆干旱型贫困区,农牧业交错地带型贫困区”[16]。中药生态农业鼓励推行模拟药用植物原始生活环境的“拟境栽培”“仿野生栽培”,利用林间地、坡地等农耕不便的地区开展种植,减少了占用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原先无用林间草地的价值、减少了大田栽培的前期投入并暗合“逆境出质量”的中药材生长特性,虽然药材产量略有降低,但该问题可以通过质量带来的增值得到抵消[17],通过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遵循药用植物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行特色道地中药材栽培、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真正实现中药农业“有序、有效、安全”生产[15]。地方政府应挖掘自身特点,构建“资源调查发掘+企业入驻+基地+扶贫带动”或“技术支持+生产+加工+销售”的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增加岗位数量,吸纳当地群众就业。以云南省临沧县为例,该县耀阳生物药业科技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面积达 91 万亩,遍及 7 个地州、31 个县,种植农户逾 17 万户,约 68 万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 31 268 户,约 12 万人)。中药材生态种植既可以起到精准扶贫、消减贫困的效果,同时又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4.2 对扶贫对象的影响为了解中药材种植户对中药材生态种植理念的理解和该理念对种植户增收致富的影响,本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贵州省中药材种植大县黄平、赫章等地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98.86%的种植户接受过相关培训;49.43%的种植户了解一些生态种植具体操作内容,但仍处于观望状态尚未在生产中使用过生态种植模式;37.5%种植户已将一些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用于生产,其中,33.3%的中药材种植户表示使用过几年生态种植技术后,病虫和药害发生率明显减少了,现在对生态种植比较认可,35.0%的中药材种植户认为因使用生态种植技术,土地和产品质量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已建立了中药材生态种植模式生产理念。通过对整体数据结果的分析表明植户观念已逐步向生态种植模式转变。

  5 展望

  依托优质中药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因地制宜地找到新的经济刺激点,将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脱贫人口再次返贫、增加收入来源、“输血式”扶贫改造为“造血式”扶贫的重要抓手。科学合理利用荒滩、山坡、林地开展“仿野生”种植,可以保证药材质量、避免对原有耕地的占用,最大程度上的减免环境伤害、保护当地生态,使生态扶贫与中药材生态种植互相促进、协同发展。推进中药材生态种植理念建设工程,对促进经济发展、储备“乡村振兴”后续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 浩 , 赵 君 丽 . 中 国 农 村 贫 困 地 区 可 持 续 发 展 分 析 [J]. 生 态 经 济 ,2001, 17(12):79-82.

  [2] 王艳慧,钱乐毅,陈烨烽,等.生态贫困视角下的贫困县多维贫困综合度量[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8):2677-2686.

  [3] 曹昌伟.连片特困区减贫脱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机制研究——以大别山片区为例[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4):31-36.

  《生态扶贫视域下的中药材生态种植论析》来源:《中国现代中药》,作者:和林 1,张爽 1*,杨长福 1,徐波 1,苏桢 2,黄伟 1,崔文艳 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zw/4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