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时间:2022-06-11 09:31:26 所属分类:农作物 浏览量:

摘要:水稻高产历来是种植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从种子选择与处理、整地、育苗与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并探讨了水稻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水稻种植的科学性,减轻水稻生长过程

  摘要:水稻高产历来是种植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从种子选择与处理、整地、育苗与移栽、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水稻高产种植技术,并探讨了水稻种植期间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提高水稻种植的科学性,减轻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

  关键词:水稻;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1水稻高产种植技术

  1.1种子选择与处理

  优质的种子是水稻高产及高质的基础保障。由于种植环境会对水稻种植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水稻选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种植区域的地域环境、土壤条件、水源条件和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水稻种子。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比较温热,可种植红优、楚粳等环境适应性较强的品种;北方地区种植水稻应选择生长周期短,温度需求比较低的品种,如天井5号、特优21等。种子处理会影响到水稻成活率,种植人员要根据所选择的水稻品种,对水稻种子进行科学处理,确保种子质量可满足高效生产的需求。种子处理包括筛选、晾晒、浸泡3个阶段。为了保障水稻高产,在选择适宜的优质种子后,种植人员首先要对种子进行严格筛选,将其中更加优质的种子挑选出来。其次,将挑选出的优质水稻种子进行晾晒,将种子内部残余的水分晒干,达到抑制种子生长的目的,避免提前发芽。晾晒过程中要合理控制温度,避免将种子放在阳光下直射暴晒或放在潮湿的环境中。最后,将晾晒好的种子在温水中浸泡,目的是提高种子发芽率,保障水稻秧苗健壮生长。

  1.2整地

  整地质量在一定程度会影响水稻的种植质量,也是水稻高产种植的先决条件,因此种植人员要在科学选种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地。科学整地可降低水稻生长过程中发生病虫害的概率,从而提高种植效益。整地时要严格控制搅拌次数、放水泡田时间,搅拌次数过多或泡田时间过短,均会影响水稻产量。为保障水稻产量,整地过程中可辅助应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将耕地深度控制为18cm左右,促进水稻扎根生长,并通过翻耕保障土壤的肥沃程度。翻耕过程中要检查种植区域的土壤中是否存在垃圾、石头等异物,若存在异物,需清理干净。翻耕完成后,撒施生石灰可将土壤中的虫卵消灭掉,实现对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此外,可对土壤进行晾晒处理。

  1.3育苗与移栽

  播种时间会影响水稻质量与产量,因此在播种育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时间。不同地域的温度、水分明显不同,种植人员要结合种植环境对播种时间进行控制,最佳播种条件为环境温度8℃左右,土壤温度9℃左右。播种过程中为防止环境对水稻种子产生影响,可在种子表面覆盖一层细沙,或覆盖诸如油纸材料的薄膜,薄膜厚度1cm左右,主要作用是保温,为种子发芽与生长创造适宜条件。苗床管理工作要在育苗前完成。对苗床土壤成分进行检测,根据苗床土壤条件适当添加有机物质,确保土壤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育苗共分为4个部分,种植人员要按照选择土壤、制作苗床、添加肥料、灌溉浇水的工序依次开展育苗工作。早期水稻幼苗长出5片叶时进行移栽,中晚期水稻长出6片叶时进行移栽。移栽种植后,通常要预留一部分水稻幼苗,方便在水稻移栽后进行补种。培育的幼苗在移栽前需定期进行通风处理,增强水稻幼苗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水稻移栽成活率。秧苗根系较脆弱,移栽过程中的碰触易造成根系损坏,降低秧苗成活率。因此,移栽过程中要注意对水稻秧苗根系的保护。水稻插秧过程中,幼苗入土深度控制为1.5~2.5cm,秧苗数量控制为6~8株,具体的插秧密度根据当地的生长环境进行适当调节[1]。

  1.4田间管理

  1.4.1施肥管理。水稻生长过程中,要加强施肥管理工作。首先,种植人员要对水稻种植区域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成分进行监测分析,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一般来说,氮肥用量为135~210kg/hm2,磷肥用量为67.5~90kg/hm2,钾肥用量为150~240kg/hm2。为了快速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要合理施加有机肥料,确保水稻田中营养均衡供应。水稻种植前要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加底肥,确保水稻田中的营养物质能够满足水稻幼苗的生长需求。合理施肥是水稻健康、快速生长的重要条件,施肥次数与施肥数量取决于水稻的生长情况。水稻2.5叶期除施加氮、磷、钾等肥料之外,还要施加腐熟的有机肥,以避免出现脱肥现象。水稻出现脱肥现象时,可喷洒硫酸铵溶液(2g/m3)、硫酸锌溶液(0.25g/m3)。定期测量土壤pH值,确保土壤pH值为5左右[2]。另外,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水稻种植人员还要定期进行水稻的除草工作,为水稻的健康生长提供优质的环境。1.4.2灌溉管理。晒田完成后,水稻处于出苗阶段时,可用喷壶在苗床上喷洒少量水分,避免苗床过干。若苗床比较湿润,可不进行浇水。水稻生长至1叶期时,灌溉水量不宜过多,灌溉过程中要注意秧苗倒伏情况,水层不宜太深,尽量控制为3~4cm。水稻生长至2叶期时,对土壤中的水分要求比较高,应及时供给水稻生长所需的水分,并将水温控制为15℃左右。水稻移栽时要观察苗秧根系扎实情况,科学控制田间水深(5cm左右)。水稻秧苗生长出新根系后再次进行灌溉,将水层深度控制为3~8cm。水稻开花过程中所需水量较少,水层深度控制为3~5cm。水稻抽穗后所需水量大量增加,要增加灌溉水量,水层深度控制为5~7cm。孕穗期水深控制为10cm左右。

  2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产量除了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病虫害影响。由于气候环境因素无法人为控制,因此为提高水稻产量,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科学使用农药等预防水稻病虫害。

  2.1水稻病害防治

  水稻病害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病害防治使用农药等效果比较好,但要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在满足药效的基础上,减少农药使用对水稻生长及环境的影响。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不同,水稻的病害防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根据水稻种植的地理位置,对水稻病害的种类进行分析、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种植人员要加强对稻田情况的检查和管理,特别要注意稻田中的卫生情况,防止稻田中出现垃圾等污染物[3]。要对稻田中的水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水深过量导致秧苗生病。可采用化学防治方式对水稻病害进行防治,根据水稻发病时间合理配置药剂,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水稻收获期间,采用齐泥收割法进行翻耕处理,可预防锈病。全蚀病可喷洒禾果力粉剂,或20%粉锈宁溶液。29%井冈霉素可预防水稻纹枯病。不同病害的防治方法不同。立枯病的防治要考虑病害发生条件,土壤湿度比较大或水稻生长过程中温度比较低易发生立枯病;整地和育苗阶段进行土壤消毒可降低其发生概率;合理控制苗床密度,并用塑料薄膜保温,将苗床温度控制为25℃左右;可在苗床上喷洒瑞苗清溶液和一定量的生根粉。发生立枯病时可喷洒恶霉灵溶液或立枯净溶液。农药防治技术对水稻病害预防具有积极作用,但会对水稻生长及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提倡应用物理方式对病害进行防治,如提高翻地质量、定期除草等[4]。

  2.2水稻虫害防治

  水稻虫害发生原因多样。稻飞虱、卷叶螟等的虫卵生长在土壤中,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寄生在水稻上,吸取水稻养分,影响水稻生长,严重时导致水稻减产。稻飞虱是水稻生长过程中最易发生的虫害之一,其繁殖能力较强,对水稻的破坏性极强。虫害防治也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相较农药杀虫而言,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更加科学。种植人员可在水稻田中放养益虫消灭害虫,或使用性激素进行处理[5]。稻飞虱、卷叶螟类虫害最为普遍,可采取物理防治手段,利用害虫对光的敏感程度放置一定量的杀虫灯,将害虫吸引到灯内进行物理杀灭。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需在田间管理阶段清除稻田中多余的垃圾,破坏虫卵生存环境,并对水稻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也可在水稻种植区域放养泥鳅、青蛙等,应用水稻立体田养殖技术实现对虫害的科学防治[6]。针对稻飞虱还可采取化学防治手段。为了避免出现大量的农药残留,要严格按照配比标准合理配制杀虫农药,配置完成后采用喷雾的方式对虫害进行灭杀。化学手段的应用应结合虫害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虫害应使用不同的药液进行防治。螟虫、蚜虫等可用氨基寡糖素进行防治;夜蛾可用天然除虫菊素、甲酸盐等防治;稻田中的蝗虫或蟋蟀影响水稻生长时,可用热水融化90%晶体敌百虫对其进行杀灭,也可用炒香的麦麸制成毒饵,顺垄施撒诱杀害虫。

  3结语

  粮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是每个人生活的基本保障,要采取措施避免水稻生长过程中因病虫害影响而减产或绝产,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林.水稻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6):173+175.

  [2]孙士武.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村实用技术,2021(1):80-81.

  [3]邓世龙.优化水稻种植技术增强水稻种植效益分析[J].农家参谋,2017(17):1.

  《水稻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来源:《农业科技与信息》,作者:宋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nzw/50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