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4-21 09:54:53 所属分类:畜牧 浏览量:

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涵盖现代畜禽种业、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安全控制、加工营销、品牌创建、科技服务和防疫保障于一体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引领、行业抢抓、企业参与,畜牧

  近年来,甘肃省充分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构建涵盖现代畜禽种业、优质饲草料生产、标准化规模养殖、畜产品安全控制、加工营销、品牌创建、科技服务和防疫保障于一体的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全面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引领、行业抢抓、企业参与,畜牧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畜产品保供能力大幅提升。牛羊肉自给率保持在120%左右,猪肉自给率保持在110%左右,奶源自给率保持在100%以上,禽肉和禽蛋完全自给。如天水、张掖、庆阳、临夏、甘南等地在生猪、肉牛、肉羊、粮改饲、草牧业等方面走出了好路子,取得了好经验,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产业保障。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1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和亮点

  1.1 生猪生产稳步回升据统计,2020年甘肃省生猪存栏622万头,同比增长30%,新增存栏142万头,调出活猪及猪肉产品折合生猪114.2万头。为稳定生猪生产,天水市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引进良种,支持猪场改造提升和搬迁,按照“五化”标准和“控新治旧”要求,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8%。同时,引导养殖场布局到菜园、果园,推广畜牧+有机肥 +果树(蔬菜)、畜牧+沼气+果树(蔬菜)、种草(秸秆)+养畜等循环发展模式,建成高标准有机肥加工企业12家,419家规模养殖场实现果(蔬)畜循环发展,建设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示范点32个。

  1.2 肉牛产业集群发力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产业效益稳中有增,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2020年甘肃省牛存栏和出栏增长率为6%左右。张掖市打造百亿级肉牛产业体系,西门塔尔基础牛群达32万头。“张掖肉牛”已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肃南牦牛”已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祁连牧歌牛肉和博工肥牛获得绿色、清真食品双认证,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规模达 62%,创建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20个、龙头企业6家,肉牛产品由“产得好”向“卖得好” 转变。建成“活牛交易中心”和“牛肉交易中心”(线上+实体),将数据接入“肉牛大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活牛和牛肉交易线上线下数据共享,打通全产业链信息壁垒,实现产业链与价值链融合。建成青贮窖260万m3 ,完成青贮190万t,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7%;建成草产品加工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65万t,秸秆饲料实现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商品化运营。

  1.3 肉羊产业提质增效在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甘肃省肉羊产业形成“漫山遍野种草、千家万户养羊”以及社会资本融入合作社和养殖场共同发展的格局。2020年,甘肃省肉羊存栏量从全国排名第 7位升至第3位,迈入“羊业大省”行列。环县大力推广“331+”产业扶贫模式,把养羊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首位产业,创建全域肉羊产业园。一是坚持羊随草走、草随羊种,用高产田、施生物肥、种有机草。二是坚持引育推广肉用羊、进口纯繁奶山羊、提纯复壮地方羊。三是坚持整县布局,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梯次推进,建成高科技肉羊制种基地,推广 “四个一”制种技术,搭建“一院三所”科研平台,按照“五舍分离”标准实现管理智慧化。按照“生态优先、种养交叉、物质循环” 绿色发展思路,形成“草—羊—肥—草”种养互补良性循环,构建政、企、社、村、户“五位一体”羊产业联合体,实现集群抱团发展。

  2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2.1 推进畜禽种业创新和良种推广  在新一轮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指导下,加强畜禽种质资源保护,建设保种场、保护区,对甘南牦牛、静原鸡、欧拉羊、兰州大尾羊、岷县黑裘皮羊、八眉猪、合作猪、天祝白牦牛、子午岭黑山羊、滩羊等地方品种,通过采取活体收集、良种扩繁、保种场基础设施建设、品种测定监测、完善保种档案等措施,推动地方品种资源应保尽保、有序开发、科学利用。加快推进“平凉红牛”“张掖肉牛”“天祝肉用美利奴”“高繁殖力湖羊”新品种培育进程,启动 “环江肉羊”新品种培育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深入实施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加快畜禽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提高畜禽养殖设施水平和管理水平。

  2.2 加大畜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  抢抓畜牧产业梯次转移机遇,创造良好营商环境,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先建后补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产值在5 000万元以上的畜牧龙头企业50家。强化协调服务,促进唐人神、新希望、正大、伊利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在甘肃省投资建设的养殖加工基地早日建成投产。支持龙头企业设备改造、产能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和技术创新,提升畜产品加工能力。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分畜种、分区域打造集标准化规模养殖、屠宰分割、加工冷藏、熟食品生产和餐饮为一体的,实力强、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以养殖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分区域建设种养加循环农业产业园。开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分工协作、规模经营为依托、利益联结为纽带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以规模保障效益,以品质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努力提高畜产品加工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改变以销售活畜和初级产品为主的格局。

  2.3 完善饲草料生产加工体系以循环农业为方向,以旱作农业区和河西灌区为重点,实施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主的粮改饲工程,有效利用播种-收割-揉丝-打捆-粉碎-打包的一体化技术,建立和完善饲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人工饲草地建设,推广饲用燕麦、猫尾草、红豆草等优质饲草料种植,深入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每年新建和更新苜蓿种植基地1.33万hm2 ,提高牧草单产和品质,扩大优质牧草供给,人工种草面积稳定在 133.33万hm2以上,其中苜蓿种植面积66.67 万hm2 ,每年完成粮改饲20万hm2 。合理布局建设饲料生产企业,满足生猪、蛋鸡、肉鸡饲料需求,大力开发应用牛羊精饲料生产,加强投入品监管,不断提高饲料加工利用水平。

  3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3.1 产业倍增行动提供政策支持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转变,2021年甘肃省启动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预计到2023年,全省牛、羊、猪存栏达到4 654万头(只)、出栏达到 4 013万头(只),比2019年增长53.4%和62.5%;全省种养业结构调整到60∶40。到2025年,全省牛、羊、猪存栏达到5 228万头(只)、出栏达到4 540万头(只)。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全面实施,充分发挥了顶层设计的指挥棒作用,发展产业的资金也随之加大,不断推动着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3.2 多方联动联合提供组织保障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产业推进机制,发改、财政、农业、金融以及乡村振兴等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和奖励约束机制,对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好的县(区),省级财政予以资金奖励补助,未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县(区),采取约谈、督办等措施,加强责任督导和追究。通过目标管理,靠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3 各级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撑  构建政府投资引导、企业投资为主、民间投资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畜牧业投入。加强银企对接、政企对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整合中央财政主导产业、粮改饲、畜牧良种补贴、健康养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等项目和省级财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生猪家禽奶牛标准化养殖、秸秆饲料化利用等生产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到优势产区,切实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形成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甘肃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思考》来源:《甘肃畜牧兽医》,作者:王自科,黄耀华,韩芙蓉,张 韬,武文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xm/50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