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

时间:2022-02-26 10:48:07 所属分类:园艺 浏览量:

【摘要】为保证地震灾害发生时,灾害对建筑的影响被控制在最低,需要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钢结构是现代建筑的常用结构,对钢结构抗震设计展开研究,会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论文介绍了建筑钢结构的基本情况,阐述了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

  【摘要】为保证地震灾害发生时,灾害对建筑的影响被控制在最低,需要做好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钢结构是现代建筑的常用结构,对钢结构抗震设计展开研究,会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研究产生积极影响。论文介绍了建筑钢结构的基本情况,阐述了钢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构的抗震设计及其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钢结构;抗震设计;建筑

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

  1引言

  地震灾害会对建筑物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如果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发生断裂,甚至是倒塌等问题,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直接威胁。为有效提高建筑物在地震灾害中的抵抗能力,设计人员加大了对抗震设计的研究,并着重对钢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展开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2建筑钢结构及结构抗震设计重要性

  钢材料具有质量轻及弹塑性理想等方面的优势,机械性能较为突出,在建筑行业中有着广泛应用。随着钢结构的大量应用,其具备的良好抗震性能也逐渐显现出来了,得到了设计方与施工方的青睐。在对钢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按照国家规范展开结构抗震设计,明确抗震结构的设置方式和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保障[1]。在相同载荷工况中,采用钢结构能使构件的厚度更薄且截面尺寸更小,其优势在钢结构施工中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但钢结构也存在着稳定性较差的不足,容易出现结构失稳的问题。为保证对该项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实现理想化的钢结构应用模式,需要通过对单个构件进行分析,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展开推演,做好简化计算,从而科学展开整体钢结构的设置。设计人员在进行钢结构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梁柱的设计,应对结构中构件的相互影响关系展开研究,确定是否存在结构失稳问题。

  3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的影响因素

  对钢结构整体稳定性设计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本文将重点对非线性因素展开分析。影响钢结构承载能力的非线性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1)几何非线性。在结构加载过程中存在旋转过大以及位移过大的问题,在对屈曲等问题进行处理时,小变形几何方程并不适用[2]。需要在问题处理过程中对材料非线性进行研究,需要将有位移二次方的项融入大位移以及旋转问题的研究中,对变形平衡问题进行充分考量,禁止出现对线性方程进行简化的状况。2)初始缺陷。在具体进行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结构出现的各种缺陷,对结构承载能力以及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一般以偏心值和初始弯曲等几何缺陷为主,初始缺陷与钢筋力学参数以及初始应力参数等有着密切关联。3)残余应力。钢结构中的残余应力会导致结构出现扭转,屈曲载荷发生改变的状况,但不会对欧拉临界载荷产生干扰。因为应力存在会使压弯构件出现屈服强度过小的状况,会造成变形过大以及刚度下降的问题,会在没有达到预定载荷数值时,出现屈服状况,进而造成承载能力下降,二阶效应出现增加的情况。4)弯扭失稳。为保证钢结构极限承载能力计算的精准度,需要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对材料非线性以及几何非线性等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以便制订出最佳的结构设计方案。对结构产生影响的几何非线性因素主要包括P-δ效应与P-△效应2部分内容。构件弯曲与构件刚体旋转会直接完成2个效应。P-△效应与钢构架结构稳定性有密切关联,如果没有出现不同二阶效应,钢构件几何非线性由P-△效应进行控制。对于多层建筑钢结构而言,P-△效应是结构在水平力的作用之下,出现水平横向位移状况,导致载荷发生偏心问题,进而产生额外弯矩。在弯矩的作用下,会出现结构横向位移进一步增大的状况,非对称结构会出现扭转问题,会因为扭转问题的作用,导致抗侧力构件发生偏心问题,从而导致扭矩增加。如果竖向荷载与横向增加内力能够处于平衡的状态,结构也会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反之就会发生失稳问题。因为高层钢结构框架结构纵横方向的距离相对较大,容易在地震以及强风的影响下,出现水平位移,所以会直接造成竖向的二阶效应失稳问题。鉴于此,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位移产生附加水平力的影响展开分析与研究。钢结构框架结构要比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截面积更小,所以其灵活度也会更高,需要更加注重其稳定性。如果建筑物层数相对较多且设防烈度相对较高,可能会因为地震的作用而产生较大横向位移,会直接造成框架结构的几何形状发生明显改变的状况。

  4钢结构技术规程的抗震设计与应用

  4.1抗震计算方式

  可运用底部剪力方法,对钢结构展开抗震计算。如果结构的整体高度相对较高,则需要用分解反应谱法进行计算。抗震方案设计需要满足地区的具体抗震要求,一般抗震等级在4~6级时,需要按照地区的具体抗震要求展开科学设计,结合建筑物自身情况以及地质等情况合理展开设置,确保建筑整体抗震强度能够达到实际需求的标准。设计人员还需要对建筑场地的类型展开分析,需要按照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具体情况,科学展开抗震设计。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属于丙类建筑,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降度处理。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在对选用重力荷载代表值进行计算的过程中,需要将恒荷载标准值以及活荷载组合值相加,其中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为0.5,各结构具体活荷载组合值系数也为0.5,屋面部分的活荷载数值并不记入其中[3]。

  4.2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确定

  在对结构地震影响系数进行确定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结构自振周期、阻尼比以及设计地震分组等各项情况,做好分析与判断[4]。在进行系数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最大值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合理选取,保证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准度。在对特征周期数据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按照地震情况实施分组,做好工程场地类别的划分以及确定工作。如果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级别相对较高,一般计算时的特征周期都会设置为0.05s。4.3钢结构设计要求分析在进行钢结构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衰减指数的分析与研究,根据相应的方程式展开计算操作[5]。需要通过对阻尼比以及降斜率等各项参数的合理计算,完成最终的衰减指数的计算,并要根据公式展开调整系数以及阻尼调整系数的计算,明确调整系数以及阻尼调整系数的具体情况。通过对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的抗震设计的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建筑的抗震等级为Ⅵ,并不需要对其地震作用进行计算,也不需要展开抗震截面的计算工作,只需要保证所有设计能够满足抗震工作的具体要求即可[6]。

  5钢结构抗震性能提升建议

  5.1做好建筑场地的选择

  为保证钢结构建筑的抗震性能能够达到预期,需要做好钢结构建筑的建设地址选择。一方面需要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明确地区是否处于地震带,掌握地质以及水文等各项信息,以便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的施工地址,保证钢结构的性能;另一方面,如果需要在复杂地区进行建设,需要对该地区的灾害发生情况以及以往历史等各项情况展开研究,要在此基础上制订出较为详细的应对方案,并将其融入抗震结构设计之中,以便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灾害对钢结构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民众的居住安全[7]。

  5.2合理选择钢结构类型

  由于钢结构的抗震体系并不属于单一类型,种类较为丰富且较为多元化,所以在进行钢结构建筑的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建筑施工所使用的材料以及钢结构建筑的实际高度,对相关的施工工艺展开科学选择[8]。应保证所选择的钢结构类型能够与具体的抗震等级要求相符合,可对施工活动顺利开展形成有效促进作用,从而为后续各项操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良好基础。5.3抗震装置以及抗震措施的设计钢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要加大对重点工程的重视力度,做好设计,以便达到提高房屋建筑整体抗震等级的目标,最大限度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需要加大对减震隔震技术的研究以及优化力度,需要通过对技术的科学应用,在切实提升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同时,达到对整体建筑结构体系进行优化的目标[9]。可通过对阻尼器的合理应用,将其科学设置在构件之上,使其按照自身的变形程度对地震所带来的能量形成有效吸引与消化,减少地震在结构上的作用。

  6结语

  设计人员需要认识到钢结构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结构安全使用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需要加大对抗震设计方式方法的研究力度。不仅要按照场地的具体情况,做好场地地址选择以及钢结构抗震类型选择,同时还要科学展开钢结构的抗震计算等各项操作,保证钢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达到预期目标,能够实现对钢结构建筑抗震性能的切实强化,从而保证建筑物使用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为民众的安全使用创造更加理想的建筑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海滨.多高层钢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6):184-185.

  [2]焦亚洲.建筑工程钢结构单层单跨框架的抗震加固设计方法[J].中国住宅设施,2021(5):80-81.

  [3]汤嘉虹,宋鹤.高层框架-支撑体系钢结构建筑优化设计案例[J].山西建筑,2021,47(11):60-62.

  [4]张磊.抗震设计在钢结构桥梁中的应用探索[J].交通世界,2021(12):136-137.

  [5]齐军帅,杨书杰,陈琛,等.高强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及经济性评价[J].建筑结构,2021,51(7):73-77.

  [6]谢波.不规则钢结构基于不同支撑下的地震响应分析[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2

  随着家居建筑设计质量的不断提升,居民对设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筑师设计师必须为建筑设计开辟新的空间。集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于一体的全新设计理念受到业界好评,但也让建筑备受质疑,目前的建筑设计成果已不能满足国家对清晰、有灵性建设的要求。因此,景观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应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1公共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

  公共建筑规划包括从建筑角度规划公共空间布局、设计整栋建筑、设计园林景观。目的是营造良好的园艺环境,满足人们对绿色环境的需求,开展合理的园艺工程。两者都有相同的服务目标——城市和居民。公共建设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建设趋势和需要。本项目是在实现人们深化城镇化、提高建筑环境质量、建设绿化城市环境、建设优美园林等目标的背景下,需要绿化建筑和劳动。为了实现建筑与景观的和谐共存,必须以周边环境为基础。因此,双方为城市和居民建立舒适的居住区,保障充足的公共规划空间,实施景观园林设计,优化城市建筑环境,进行原有空间的生态设计,这需要被充分重视。新时代的城市规划具有人文内涵。人们从对公共建筑质量和建筑环境的需求出发,规划空间布局,明确土木工程的概念。园林景观设计应考虑居民的需求。居民对空间、美学、体育活动、休息、娱乐、生活等园林布局的需求,需要在实际设计中尊重自然和大众的理念。人文主义赋予建筑园林规划和景观设计一定的内涵,各有侧重,同时也要满足新时代服务人民、建设绿色城市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景观园林设计与建筑规划形成融合的基础,营造出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

  2园林景观和公共建筑的关系

  2.1园林景观设计是公共建筑设计的体现

  我国社会整体状况在不断进步发展,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在城市化持续扩张的当下,建筑行业的发展也更加如日中天,建筑的数量不断增长,规模日益扩大,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相互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对二者的设计内容、设计方式、设计理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二者设计存在较多的共通之处,从整体角度来看,建筑设计的内涵更为广泛,园林景观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需要统筹建筑设计对结构和形态的考量。

  2.2建筑是园林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

  随着绿色环保观念的提倡,社会各界对绿色、节能、环保问题的关注度逐步提升,在建筑行业的发展前景中,也应当将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纳入到建筑设计的考虑之中。建筑与园林景观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傍,相得益彰,恰当地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为使用者呈现出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最终效果。并且,设计人员也能够从对园林设计的分析中汲取建筑设计的一些灵感和巧思,使建筑与园林能够呈现出和谐统一的效果。

  2.3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技术的统一性

  在一定程度上,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技术上具有统一性,做好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工作,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直接应用到实际的项目设计之中的。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建筑设计融合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对其技术的一致性进行考虑,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开展设计规划的基础,从而确保融合的科学性和流畅性。而为了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落实融合效果,实现战略目标,需要依托相关部门加强有关基础设计的建设。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园林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具有大体一致的设计技术,都需要重视绿色与环保。

  2.4做好建筑设计是发展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

  从本质上来讲,建筑设计更看重的是建筑物要完成一定的使用目的,要体现空间设计的艺术,满足人们对实用性和美观性的需求。因此,建筑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不仅仅是外观的美,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内在协调性。当下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尤为强调要使建筑与环境能够协调统一,也要体现当地的自然特点、民俗文化特点,而非千篇一律。此外,在建筑设计中,园林景观设计也能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既能体现整体设计对环境、生态的重视,又能切实实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效果。因此,建筑设计必须要充分、协调地与园林景观设计进行融合,并展现出独特的文化底蕴,例如,北方园林的大气恢弘和南方园林的小巧玲珑,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风格,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魅力。

  3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共融的意义

  园林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提高建筑计划的质量,提高综合计划水平,并提高景观园林设计的整体质量。但是我们在做计划的时候,尤其是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是从人的角度来考虑的。显然,人们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越来越远离自然,体现其赏心悦目的特性。离得越近,建筑计划的设计水平就越高。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人们不仅满足于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在逐渐增强。通过推进建筑规划,实现园林设计与园林绿化的互动,可以满足精神需求,整个规划过程可以让人们更舒适,提高经济利益。建设和城市规划过程中,离不开园林的景观设计。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就会导致构图上出现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两者的融合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建筑规划中非常重要。在真实的园林造景中,设计师从实际出发,进行公共建筑规划与园林造景理念的融合,注重环保节能,自然生态和场所等需要加强。必须以设计原则为基础,与设计理念相协调,保证生态、减排等建筑理念与规划的统一。园林景观需要落实理念,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科学利用资源,利用再生资源,在项目规划优化中保证资源利用效率,尽可能落实环保理念,多用植物实现景观配备。根据园林植物的特点设计和布置园林植物,以达到园林景观与植物群落的和谐统一。因此,在实际的公共建筑规划过程中,设计师需要挖掘更多的历史文化特色,引入新的建筑设计理念,进行总体空间规划,协调建筑与园林景观,需要保障和展现城市建筑风格。

  4公共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融合的优势

  4.1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可用土地面积剧减,城市密度也急增,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很难被分割开来。城市的发展需要公共建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公共建筑周围可布置园林小品和绿色植被,这样也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土地,而且还可以美化环境,陶冶人的性情,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不过在实践中,却因为种种因素的制约考虑的可能并不那么完美。

  4.2优化了景观的种类

  我国的园林绿化工程中,原来的景观类型相对来说比较传统而独特,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园林景观在布局上就略显单薄,而且颜色也相对单一,进入新时代,风景园林设计与公共建设规划设计相结合,使得景观内容也十分丰富,园林的层次感也十足,园林的变化也多端。通过建筑形式与景观园林的调整与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景观的质感。园林景观多样化,使园林看起来更色彩分明,层次感强烈,春夏秋冬都各有风景,让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此外,二者的深度融合,也使园林内部布局更为合理,层次感分明,园林的整体质量无形中就上了一个档次,公共建筑也更赏心悦目。

  5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融合应遵循的原则

  5.1低碳原则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低碳原则已然成为共识。鉴于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国家对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相结合的过程必须严格遵循低碳原则。在两者之间的融合项目中,需要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在园林设计中采用可持续的景观植被,减少植被更换的频率,这样也能避免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合理管理两者合并后的碳排放,遵循低碳原则,这也是二者融合的基础和基本原则。

  5.2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在园林与公共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把两个规划设计作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两个优缺点来做,考量其具体的互补性。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园林设计、公共建设规划和城市综合发展的和谐统一。

  5.3生态原则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保的重视,减少资源浪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也逐渐被人们提上日程。在规划设计两者融合时,遵循生态原则,尽可能保护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绿色结构体系,使城市生态环境有效改善,让人们更好地体验居住环境所带来的美感和舒适度。设计过程需要仔细考虑园林植被的生存需求和公共建筑的位置,对人的可见画面进行调整和安慰,而不是将它们严格结合,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色彩。

  6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策略分析

  6.1实现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理念的有机整合

  在开展园林绿化设计工作时,设计师结合工程要求和建筑设计理念,在实施阶段落实政府部门推荐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在公共建筑规划过程中节约能源。回收利用是项目的重点,将景观工程中的能源使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满足环境保护和节能战略的要求。同时,设计师更加需要关注资源的利用,按照审慎设计的基本原则行事。为提高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质量,主要针对建筑周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开展设计工作。其次,公共建筑的设计质量也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一定要选择美观、有益于生态环境的植物,用植物来提升园林景观的美感。在花园中选择植物时,设计师必须以植物的生存能力为主要参考因素。这是因为只有植物活着,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园林景观中的优良作用。

  6.2注重设计与设计之间的协调

  设计师需要保证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相协调,才能有效提升整体景观设计效果。为此,设计师需要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充分融合,全面实施统一的建筑设计。首先,设计师应确定园林景观设计的内容和核心,综合考虑园林景观的不同元素,让不同元素相互协调、组合使用,需要考虑合理性去做。创造适合当地以及居民当地条件的景观,景观园林设计被视为修正建筑平面缺陷、提升园林建筑设计的整体感和层次感、促进与附近建筑和公共设施融合的出发点。园林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统一性和环境的整体格调。例如,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景观设施可以使用与建造相匹配的材料和设计技术,植物组合支撑建造和空间形态,选择的树种和种植空间层次需要与建造相辅相成。对现代建筑概念的透彻分析表明,节能减排是科学园林规划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在实际设计阶段,园林设计师不仅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还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材料的消耗。在景观设计阶段,建筑师更要注重能源的合理利用,达到建筑与园林的统一效果,充分体现了建筑施工中所采用的节能理念。这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园林设计理念相结合,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和效率。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某些阶段,设计师需要了解各种植物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合理安排园林中的植物。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起到丰富园林景观的作用。

  6.3确保公共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理念的统一性

  为了使园林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有效融合,促进整体景观效果的提升,应慎重考虑与建筑设计造型的融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首先要明确设计主题,考虑园林景观的历史、化学、经济和艺术特点,保持其适宜性。不应盲目堆放,而应因地制宜地呈现给人们。从园林设计入手,修补建筑设计中的缺陷,增强园林建筑设计的整体感和层次感,促进与周边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融合。园林景观空间的合理布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统一性和环境的整体格调。例如,在景观园林设计中,景观设施可以使用与结构相匹配的材料和设计技术,植物的组合支持建筑和空间形态。选择的树种和种植空间层次应与建设相辅相成。

  6.4做好景观设计与建筑细部设计的融合

  细节决定成败,建筑工程的细部设计需要从整体入手,细部设计可以提高建筑设计的整体效果。详细的建筑设计应进行调整,以体现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并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国内外优秀建筑设计项目的分析表明,景观美化被纳入优秀建筑设计项目的细部设计中,建筑细部和景观结构始终是相对稳定的。将所有细节设计融入花园的景观设计中,使整个建筑与周围景观更加和谐。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需要在细节上下功夫。

  7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低碳绿色环保的重视,将公共建筑与园林景观有机融合,已经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园林的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相得益彰,呈现出密切的关系。实现园林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融合,不仅带动了我国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和实施,也提升了我国的整体景观效果。同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设计师需要慎重考虑如何将园林绿化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不断提升融合设计的功能性,最大化融合设计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德巍.建筑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探讨[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3):35-36.

  [2]倪海良.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J].花卉,2020(10):141-142.

  [3]赵志峰.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2):37-39.

  [4]卢治涛.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关键要点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6):21-22.

  [5]林瞳.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共融[J].住宅与房地产,2019(4):36.

  [6]牛东伟.建筑规划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共融[J].建材与装饰,2018(19):53.

  《园林景观设计与公共建筑规划的融合分析》来源:《居舍》,作者:唐晓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yy/50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