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深入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时间:2019-09-04 10:28:39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浏览量:

2015 年 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视察时指出: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增强人文感召力,善作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

  2015 年 6 月,习近平同志在贵州省视察时指出:“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增强人文感召力,善作山水文章,保护好溪流、林场、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传统村落等文化元素,传承好传统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近几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作为贵州最为珍视的宝贝,深入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

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把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助力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以脱贫攻坚统揽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发展,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传承人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群培训等工作,统筹推进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文化扶贫互利双赢,如雷山县被列为国家首批“非遗+扶贫”试点地区。通过举办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中国(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博览会、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等得到明显提升,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和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如黎平县肇兴侗寨深入挖掘侗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在复活古韵乡愁、用活民间技艺、带活多元业态、盘活文化资源上狠下功夫,推动传统工艺标准化、规模化、文创化和市场化,形成了“品牌带产业、企业带基地、合作社带农户”的“文创三带”发展模式,注册侗族大歌、侗乡之都、侗族琵琶歌、侗族鼓楼、侗族风雨桥、肇兴等 6 个品牌商标,现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6 个。肇兴侗寨还先后荣获中国“侗乡第一寨”“鼓楼文化艺术之乡”等称号,被列为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近几年,肇兴侗寨通过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景区门票收入由 2015 年的 781.6 万元增加到目前的 1751.14 万元,增长 124%;游客接待人数由 2015 年的 35.6 万人次增加到目前的 142.3 万人次,增长 299.7%;旅游综合收入由 2015 年的 1.88 亿元增长到目前的 7.12 亿元,增长 278.7%,直接带动了 1200 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坚持把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与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深入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1057 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贵州省有 213 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特色村寨成为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如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完整保存苗族传统文化的地方,10 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全寨人口 6000 多人,其中苗族人口占 98%,是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2014 年,西江千户苗寨成为国家民委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近年来,西江千户苗寨坚持以苗族特色文化资源为载体,以旅游开发为导向,通过发展式的保护理念,着重激活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基质和创造活力,推动形成了“人人都是文化主人、个个参与文化保护、家家成为民俗博物馆、户户都是文化保护场所”的良好局面。如今,这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3 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9 个、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5 个,建立了西江苗族博物馆,挂牌成立了 20 多户家庭博物馆,打造出“古歌堂”“鼓藏堂”“刺绣坊” “银饰坊”“米酒坊”等多个苗族文化点,挖掘出“高山流水”“五湖四海”等一批苗族传统敬酒礼仪,广大村民在参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过程中共享实实在在的成果。2018 年,西江千户苗寨实现门票收入 1.82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43.3%;接待游客 814.26 万人次,比 2015 年增长 135.6%;旅游综合总收入 72.53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172.5%;村民人均年收入 23356 元,比 2015 年增长 122%。西江千户苗寨从一个经济落后、贫困面广的传统民族村寨,一跃成为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美丽村寨。

  近些年,贵州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好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创意创新人才紧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还需加大,对专业师资、教材等方面的支持不足;三是民族地区高层次文化产业和旅游服务业比重偏低,开发利用方面的同质化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还存在一定矛盾。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着力在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上下功夫。要树立民族文化产业化的观念,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民族文化的合理开发利用。要注重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科普推广、电子商务等工作,积极探索发挥民族文化经济功能的有益形式,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使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既彰显增进民族团结的功能,又成为促进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在传承传播与开发利用上实现有机统一。在民族文化开发利用中,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研究制定好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政府牵头组织、企业和群众共同参与的机制,充分激发民族文化品牌建设的内在动力与活力。要树立精品意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防止过度开发和单纯商业化倾向。

  着力在赋予民族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上下功夫。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变化,民族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必须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变化。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承载着各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血脉,如苗族的苗年、布依族的六月六、侗族的萨玛节、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仡佬族的吃新节等。要在保护民族文化基本特色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民族文化内容创新、业态创新、机制创新,不断激发人民群众在传承发展民族文化方面的创造活力,推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持续繁荣发展。

  深入推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相关推荐中国文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shkx/45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