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大学生体育锻炼拖延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时间:2021-07-08 10:37:06 所属分类:社会科学 浏览量: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锻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给人带来良好的身心效益.但是,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人们普遍认同锻炼的价值,往往却知而不行[1,2],体育锻炼参与容易坚持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以大学生群体为例,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学生体育锻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贵在坚持.锻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给人带来良好的身心效益.但是,在实践和研究中发现,人们普遍认同锻炼的价值,往往却知而不行[1,2],体育锻炼参与容易坚持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以大学生群体为例,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但大学生锻炼行为习惯缺失现象仍相当普遍[3,4].大多数学生在体育课结束后,就中断或退出了体育锻炼[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尝试从健康信念模型、合理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综合自我效能和决策平衡等多个行为理论的跨理论模型、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及锻炼坚持认知决策模型等多个理论进行解释.总体上看,这些理论模型对于行为意向的预测解释较好,对于行为本身的预测解释较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干预价值相对有限.就个体锻炼行为而言,坚持与拖延是锻炼行为发展过程中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从干预的角度看,限制或阻碍了锻炼拖延的发生,或许就会扫清锻炼行为坚持的障碍,因此,研究锻炼拖延问题十分重要.

大学生体育锻炼拖延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拖延(Procrastination)是指尽管预见到该行为会带来不利后果,仍有意延迟开始或延后完成某一计划好的行为[6].事实上,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非必要的、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拖延及其干预问题一直是行为领域研究的焦点.拖延具有稳定的人格特征,有拖延倾向的个体会对行为计划自动设阻,干扰行为计划的执行度和持续性[7].如有拖延倾向的大学生因拖延而导致学习推迟、学业目标落空或工作机遇丧失等情况比比皆是,严重者还会使身心健康受损[8,9].拖延不仅与自尊、自信、动机和时间等自我人格高度相关[10],还会受到个体的情绪状态、环境支持及任务特征等状态性因素的影响[11].以锻炼行为为例,Rutchick等人[12]通过考察未来自我连续性对个体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发现,增强个体的未来自我连续性不仅可以提高自尊水平,增强积极情绪体验,还可以减少个体锻炼身体的拖延行为.朱秀清[13]则研究发现,学生个体的拖延倾向越严重,锻炼行为的失范性和无序性就越明显,一旦失去外部条件的吸引力,就有可能使大学生放弃参与体育锻炼.这意味着不仅可以通过动机和时间管理进行干预,还可以通过加强外部条件等支持性因素干预锻炼拖延,进而促进锻炼参与和坚持,这对于今后指导大学生锻炼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遗憾的是,国内有关锻炼拖延的研究还零星少见,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锻炼拖延及其干预研究亟待加强.因为,只有揭示和掌握锻炼拖延的心理和行为现象的本质特征与基本规律,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干预策略,从而减少或阻碍锻炼拖延的发生,进而将体育锻炼和健康促进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基于此,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力争掌握我国大学生群体锻炼拖延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找出导致大学生锻炼拖延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锻炼干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与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来自全国5个地区25所高校的15511名大学生,其中,男生9031人,女生6 480人;城市生源8 124人,农村生源7 387人;文科7 098人,理科8 413人;大学1年级4 046人,2年级3 986人,3年级3 811人,4年级3 668人.调查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05±1.62)岁.

  1.2 、测量工具

  (1)大学生锻炼拖延量表.量表的编制在参考一般拖延量表的基础上,结合锻炼情境,初步拟定了19个题目,与120名大学生分别座谈.经深度交谈和充分讨论后,补充修改形成21个题目,交由5名体育心理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筛选,把80%专家认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题目选出来进行文字加工,确定为17个题目形成初稿.经过预测和信、效度检验后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共计13个题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从1分(完全符合)到5分(完全不符合).其中,3道题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锻炼拖延情况越严重.

  (2)大学生锻炼拖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导致锻炼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1.3 、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对300名大学生进行预测,因素分析前先检测大学生锻炼拖延量表的KMO值为0.85,且Bartlett’s球形检测结果达到显着水平(P<0.001),说明适合因素分析.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将因素负荷量小于0.3的题目删除,剩余13题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3,不存在跨因素情况,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63.59%.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2.33,CFI=0.90,GFI=0.91,AGFI=0.87,RMSEA=0.04.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检验结果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

  1.4 、施测

  为确保研究对象尽可能地涵盖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按地域划分东南西北中5个地区,每个地区随机抽取5所不同类型的院校,每所院校抽取大学1~4年级各200人,共20 000人.将调查问卷导入腾讯微问卷中,并生成二维码.在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帮助下,向调查对象说明意图并征得同意后,将问卷分享至班级微信群中或让学生扫码后现场填答.剔除填答不完整或不认真作答的无效问卷4 489份,回收有效问卷15 511份,有效回收率为77.56%.

  1.5 、数理处理

  本研究的调查所得数据全部用Excel软件包录入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锻炼拖延的基本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表1),大学生锻炼拖延得分3.79±0.92,由于采用5级评分,理论中值3,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锻炼拖延情况比较严重.为进一步考察大学生的锻炼拖延状况,参照前人研究方法[14],按百分制换算得分,将拖延程度分为基本不拖延(39分以下)、轻度拖延(40~59分)、中度拖延(60~79分)和重度拖延(80分以上).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锻炼基本不拖延的仅占11.52%,锻炼拖延者多达88.48%.中度拖延的占45.31%,重度拖延的占19.98%.进一步说明锻炼拖延行为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拖延程度相当严重.

  2.2 、大学生锻炼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

  对大学生锻炼拖延影响因素开放式问卷的回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归纳后发现(见表2),按照提及内容次数所占比例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锻炼体验与期望、诱惑性因素、个体行为习惯、锻炼行为管理、体育教学、学校锻炼氛围、场地条件、同伴支持、锻炼态度和锻炼动机10个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场地条件、同伴支持、锻炼态度和锻炼动机4个因素所占比例均不到5%,对大学生锻炼拖延的影响较小;而锻炼体验与期望、诱惑性因素、个体行为习惯、锻炼行为管理、体育教学和学校锻炼氛围6个因素所占比例均超过10%,累计达83.65%,是导致大学生锻炼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锻炼拖延者多达88.48%,且中度及以上程度的拖延者占65.29%,说明锻炼拖延行为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拖延程度相当严重.这一情况应引起各相关管理部门和专家学者们的重视,锻炼拖延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势必会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难以达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体育教育目标.已有的对锻炼行为的研究普遍认为锻炼态度和锻炼动机是影响个体锻炼行为的重要因素[15].本研究发现,在影响大学生锻炼拖延的10个因素中,锻炼动机和锻炼态度提及次数的占比最低,仅为3.79%和3.48%,说明锻炼动机和锻炼态度不是导致大学生锻炼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认为,由于释放了高考的巨大压力,摆脱了家长和中学严格要求的管理束缚,大学生们渴望在大学阶段能够学习和掌握自己喜欢的运动技能,尽情释放自己的运动活力,以弥补青少年时期受学习压力影响所带来的运动相对缺失的遗憾,达到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的目的.统计显示,有锻炼意愿或计划的大学生占调查样本的79.75%,可见大学生普遍喜欢体育运动,锻炼参与的积极性和动机水平较高.但是,积极的行为态度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从事锻炼行为[16],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之间并无显着的对应关系,锻炼行为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锻炼拖延行为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拖延程度相当严重.锻炼体验与期望、诱惑性因素、个体行为习惯、锻炼行为管理、体育教学和学校锻炼氛围是导致大学生锻炼拖延的主要影响因素.

  建议要重视大学生锻炼拖延问题,学校要积极营造锻炼氛围,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和行为管理能力的培养,抵制手机网络、游戏娱乐等诱惑性因素的消极影响,进而减少锻炼拖延行为的发生,培养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部义峰,杜蕾,李双林.中学生逃避体育锻炼行为及影响机制[J] .体育学刊, 2017,24(4):120-127.

  [2]乔玉成.公民体育锻炼知行脱节的自身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 学院学报, 2020,35(3):334-340.

  [3]黄美蓉.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政策有效性分析及改进策略[J] .体育与科学, 2018,35(5):102-108.

  《大学生体育锻炼拖延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来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作者:李静,李卓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shkx/4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