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角下的逻辑地图特点

时间:2015-12-20 21:29:55 所属分类:逻辑学 浏览量:

自古以来,逻辑学与哲学和数学这两大基础学科就密切相关。随着逻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精细,逻辑学与更多的学科的交叉互动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对逻辑学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在逻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之时,对逻辑学整体性的认识和系统性的把握也就显得尤

  自古以来,逻辑学与哲学和数学这两大基础学科就密切相关。随着逻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精细,逻辑学与更多的学科的交叉互动表现得日益突出。因此,对逻辑学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在逻辑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之时,对逻辑学整体性的认识和系统性的把握也就显得尤为必要。逻辑地图就是对“逻辑学”这门学问的整体把握。不同的学者对逻辑地图的勾勒是有差异的,这与其不同的逻辑观直接相关。逻辑观的主要是对“逻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逻辑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什么样的标准对逻辑学科群进行分类”等问题的认识。同时,从逻辑地图的刻画中也能反映出其基本的逻辑观。

  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是指两个方面,首先是“大逻辑观”,其次要层级分明。所谓“大逻辑观”就是认为逻辑的三大核心内容是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除此之外还包括与逻辑相关的其它方面的研究。层级分明主要是指对逻辑的认识要有层次性和条理性,不同的知识要找到相应的层面进行辩析。南京大学的张建军把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的分类如下:

  (一)基础逻辑:演绎逻辑包括最基础的数理逻辑、在经典逻辑上扩充的哲理逻辑以及在经典逻辑上变异的异常逻辑、归纳逻辑、辩证逻辑    (二)应用逻辑:科学逻辑、教育逻辑、语言逻辑等。

  (三)逻辑应用:罗素摹状词理论、皮亚杰认知发生学、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等。

  (四)逻辑学:逻辑史学、逻辑哲学、逻辑文化学等。

  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具有包容性

  逻辑学界对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态度因人而异。这种态度主要表现在:归纳逻辑、辩证逻辑到底是不是逻辑所研究的内容。根据这种态度的不同就形成了两种大相径庭的逻辑观。大逻辑观持有者是对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持包容态度,认为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理应是逻辑大家庭的成员。倾向于大逻辑观的学者不在少数,特别是以张建军教授为代表。在他的这幅逻辑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归纳逻辑与辩证逻辑不但被认为是逻辑而且被归为逻辑最基本的内容。他认为大逻辑观有利于系统把握当代逻辑研究发展趋势及中国学术界在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各层面的发展路径。而小逻辑观持有者则对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持苛刻态度,认为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根本不是逻辑。清华大学的王路教授就是坚持小逻辑观的。在《逻辑的观念》中,他写到:“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不仅不是逻辑的名称、逻辑的教材和逻辑史着作所包含的共同内容,而且也不符合我关于逻辑内在机制所提出的那两条要求,因为它们显然既不是决定逻辑这门科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东西,也不是在逻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贯彻始终的东西。”他认为逻辑的研究对象仅仅是必然性推理,逻辑的内在机制是必然地得出。因此,他只承认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斯多亚的命题逻辑以及现代数理逻辑才是逻辑。河南大学的马佩教授就指出王路所着的《逻辑的观念》一书宣扬的就是狭隘的小逻辑观,并进一步认为用该观点指导我国的逻辑科学研究必将使我国的逻辑科学陷于停滞状态。

  可是,归纳逻辑到底是不是逻辑?  归纳逻辑的研究对象是非必然性的推理或论证。因此,归纳的结果不总是合理可信的,也有一些是信度低的。但是归纳逻辑的存在是必要的。一方面,生活离不开归纳。与演绎一样,归纳也是人的一种天赋能力。在实际生活中,人会不自觉的运用归纳推理,指导自已的行动和生活。对人的这种思维过程的研究对提高认识能力和指导社会实践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演绎也离不开归纳。演绎的前提就两种来源,一种是从其他演绎论证得来的,一种是从归纳论证得来的。由系列演绎得来的“最终前提”归根到底还是由归纳论证得来的。这些最终的前提必须是一定领域认知共同体的公共信念,这种公共信念的确定,只能通过归纳论证得到。英国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是一位着名的反归纳主义者。他认为归纳推理是不可靠的,经常推出假结论来,所以他否定归纳推理。可笑的是,反对归纳的理由“归纳推理是不可靠的,经常推出假结论来”这个结论恰恰是通过归纳得到的。归纳逻辑是非必然性的推理,但是不能只看到一些归纳错误的案例就把大量由归纳逻辑取得的成果弃之不顾。我们需要研究的正是如何提高归纳的准确性,以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既然归纳逻辑是逻辑。那么,辩证逻辑是不是逻辑呢?  针于这个问题,2012年南京大学逻辑教研所开展了一次精彩的大论辩。张建军教授和武汉大学的桂起权教授坚持认为辩证逻辑是逻辑。而南京大学的潘天群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翟玉章副教授坚决拒斥辩证逻辑是逻辑。辩证逻辑的发展与现代逻辑的发展有较长时期的脱节,但并不意味着辩证思维方法不重要。先哲恩格斯用“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来比喻他心目中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关系。由此,辩证逻辑在恩格斯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如今,辩证逻辑常常以一种反形式逻辑的面孔自立于世人面前,那种“既是也不是,既真也假”等矛盾的说法让人们难以接受。这也许就是很多人拒斥辩证逻辑的原因。但是辩证逻辑不但不是反形式逻辑的,反而是以形式逻辑为基础的。反形式逻辑的那种“既是也不是,既真也假”等矛盾说法是诡辩论的。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是对不同层次的世界的认识,辩证逻辑是对形式逻辑重要且必要的补充。

  在这幅逻辑地图中,归纳逻辑与辩证逻辑不但被认为是逻辑而且被归为逻辑最基本的内容。这点无疑是合理的。

  二、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具有层次性

  (一)逻辑地图体现了逻辑属性的层次性特征  层级分明的逻辑地图中,表现出了逻辑学具有基础性知识、工具性知识、人文性知识等方面的性质。

  逻辑学是一门基础类学科。逻辑学是最古老的学科门类之一,比它更早的只有哲学和数学,并且这三者紧密相关,是人类知识的基础。它的基础知识的性质主要是基础逻辑部分,由演绎逻辑、归纳逻辑、辩证逻辑以及由演绎逻辑的扩充形成的模态逻辑和演绎逻辑的变异形成的异常逻辑。

  逻辑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亚里士多德有关逻辑学的篇章被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安德罗尼科编成《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逻辑学家认为逻辑不属于理论知识,也不属于实际知识,而是一种认识的工具,因此,这4篇逻辑着作被总称为《工具论》。后来,弗兰西斯·培根又写了《新工具论》。培根在书中提出并全面、详细地阐明了他的新逻辑方法,即归纳法,并把他关于这种方法的论述称为“新工具”。在这幅大逻辑观的逻辑地图上逻辑的工具性表现为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版块。应用逻辑是基础逻辑理论通往逻辑应用的桥梁。逻辑应用研究就是将逻辑工具运用到实践中使逻辑起到工具性的作用。

  逻辑学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在这幅地图的外层是有“逻辑学学”,它不属于逻辑学本体的研究领域,而是关于逻辑所涉及的一些方面的研究。这显示了逻辑地图中的逻辑的人文性。

  (二)逻辑地图明晰了逻辑概念的使用层次  在勾勒逻辑地图的过程中,要对问题的脉络和层次梳理清楚,不能把重要的问题混淆。学习中较容易混淆或者使用不规范的两组概念就是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都具有专门用法和特定的意义。

  哲学逻辑又称“哲理逻辑”,狭义的哲理逻辑是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引入新的哲学性算子而扩充形成的学科群。例如,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引入“必然”“可能”,形成了模态逻辑;引入“应当”“允许”形成了道义逻辑;引入“将来永远”“过去一直”形成了时态逻辑等等。广义的哲理逻辑是狭义的哲理逻辑和“异常逻辑”。异常逻辑系统的构建都在某些关键点上“异于”经典逻辑的基本理念。例如,与经典二值逻辑相异的多值逻辑,与经典实质蕴涵相异的相干逻辑,与经典谓词逻辑精准性相异的模糊逻辑以及不承认矛盾律的弗协调逻辑等等。除此之外,“哲学逻辑”再无其它用法。

  而逻辑哲学与哲学逻辑的用法完全不同。广义的逻辑哲学是指用现代逻辑分析与现代语义分析去研究哲学问题,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意义理论、真理理论和悖论的研究。狭义的逻辑哲学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即:逻辑观、意义理论、真理理论、悖论和逻辑的哲学问题。

  搞清楚“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的两个概念的用法后,需要对“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做出区分。

  应用逻辑是是居于逻辑基础理论与逻辑应用研究之间的一个学科群,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学逻辑。科学逻辑是指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在科学理论建构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由此也可见,应用逻辑就是逻辑因素在科学研究环节作用机理以及逻辑因素与非逻辑因素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究与把握,即在所从事的研究中的逻辑应用方法论研究。虽然在逻辑地图中是一个独立的版块,但却是基础逻辑理论通往逻辑应用的桥梁。

  逻辑应用是将逻辑工具运用到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例如:罗素摹状词理论、皮亚杰认识发生学、乔姆斯基生成转换语法都是逻辑应用所取得的成果。

  三、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具有恰当性

  学者所勾勒的逻辑地图各有不同,但较之张建军教授的逻辑地图中内容分类的恰当性安排,其他学者对逻辑的分类易偏向过于简单化和过于复杂化两种极端。

  英国逻辑学家苏珊哈克怀疑有划分逻辑范围的“逻辑本质”存在。所以为减少将它们看成不是真正逻辑而加以排除的危险,她采取“先假定它们是逻辑”的宽容方针。

  苏珊哈克的逻辑地图如下:

  1.“传统”逻辑——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理论。

  2.“经典”逻辑——二值语句演算、谓词演算。

  3.“扩展”逻辑——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知逻辑、优选逻辑、祈使逻辑、疑问逻辑。

  4.“异常”逻辑——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量子逻辑、自由逻辑。

  5.“归纳”逻辑。

  苏珊哈克的分类精简清晰。她认为,形式逻辑才是逻辑,能够一目了然地把握逻辑的脉络。但是很明显的是,与张建军教授的逻辑地图相比较,苏珊哈克的逻辑地图就少了很多内容。而苏珊哈克地图中所有的内容都已包含在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中。如果逻辑的划分正如苏珊哈克勾勒的这样,那我想很多逻辑工作者的付出和贡献都不能被逻辑界所承认,其中也包括苏珊哈克本身。正如王习胜所言,在哈克的逻辑分类中, 且不言多,仅其本人的名着《逻辑哲学》就难有恰当的归属。

  因为它是属于大逻辑观视域下逻辑地图中的“逻辑学学”版块的。由此可见,层级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分类具有恰当性,拒斥简单化。

  北京大学的陈波教授认为逻辑学已经形成为一个庞大的逻辑学科体系,因此,将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边沿交叉学科的划分移植到逻辑学领域,相应地把逻辑学的各个分支一次性地划分为基本逻辑、应用逻辑和广义逻辑三大类。具体分类如下:

  (一)基本逻辑(逻辑的基础学科)  1.经典逻辑:命题逻辑,谓词逻辑(量化理论),关系逻辑,同一(等词)逻辑,词项逻辑(三段论理论)。

  2.非经典逻辑:多值逻辑,相干和衍推的逻辑,直觉主义逻辑,偏逻辑,自由逻辑,非标准量化逻辑,次协调逻辑,一般内涵逻辑等。

  3.元逻辑:一阶元理论。

  4.归纳逻辑。

  (二)应用逻辑(逻辑的应用学科)  模态逻辑,时态逻辑,道义逻辑,认识论逻辑(问题逻辑、知道逻辑、相信逻辑、断定逻辑),条件句逻辑,命令句逻辑,优先逻辑,行动逻辑,存在逻辑,莱斯涅夫斯基本体论,部分和整体逻辑,拓扑逻辑,对话逻辑,量子逻辑,模糊逻辑等。

  (三)广义逻辑(逻辑的边缘交叉学科)  1.逻辑和数学的交叉:高阶量词理论,公理集合论,模型论,递归论,证明论,布尔代数,可计算性理论,动态逻辑,组合逻辑等。

  2.逻辑和哲学的交叉:一般方法论(演绎科学方法论、经验科学方法论);辩证逻辑,逻辑哲学;(皮亚杰意义上的)心理逻辑等。

  3.逻辑与语言学的交叉:符号学(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自然语言逻辑等。

  4.逻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陈波教授首先把逻辑分为基本逻辑、应用逻辑和广义逻辑三大类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这三大类之上的具体划分内容过于繁多、杂乱了,而且三大分类下的具体划分层次不清晰。

  以上我们讨论了什么大逻辑观以及大逻辑视域下逻辑地图及其特点。可以看出,层次分明的大逻辑观视域下的逻辑地图的应有之义就是层次分明、包容范围宽广以及内容恰当。《工具论》的编着者安德罗尼科把亚里士多德的《辩谬篇》《范畴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辩篇》编成《工具论》,显示了一种更大的逻辑观视域。毋庸置疑的是,这种逻辑观有利于逻辑学习,特别是对逻辑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整体性认识具有指导性作用。诚如张建军所讲,我们应紧紧把握当代逻辑发展的时代脉搏,努力发挥应用逻辑研究在逻辑基础理论与逻辑应用之间的中介作用,使得基础逻辑、应用逻辑和逻辑应用三个层面得以互动发展,并以三个层面研究的实绩,积极参与到“问题导向”的跨学科合作攻关之中。

  尽管逻辑学科群很庞大,逻辑地图有多种刻画方法,并且逻辑学科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逻辑学科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但是,只要能明确不同的逻辑层次关系,用包容的态度对逻辑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对逻辑学的发展以及个人学习的进步是大有裨益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jx/2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