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重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焦虑与孤独情绪的特点

时间:2015-12-20 19:16:07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据有关部门的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家人帮助抚养的儿童,在全国农村不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由父母双方或一方外

  一、问题提出

  当前我国农村父母外出务工、儿童留守现象相当普遍.据有关部门的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家人帮助抚养的儿童,在全国农村不少于千万,由此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所谓的"留守儿童"是指由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留守在农村,托给老人、亲戚或其他人来照顾.

  留守儿童长期亲子分离的特殊状况、教育的缺位、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结果却有很大差异.有的研究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总体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另有研究发现,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没有差异,其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乐观.现有研究主要取样于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如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集中了全国87%的留守儿童.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试图通过实地的访谈调查和心理测量,了解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心理成长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自尊、焦虑与孤独情绪的特点,探讨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并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平均年龄为11.6±1.05岁.其中五年级238人(44%),六年级293人(54%);女生268人(51%),男生263人(49%);汉族418人(78%),少数民族113人(22%);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

  2.研究工具.本研究使用心理量表与自编调查表相结合的方法.为了测量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其同伴关系的情绪体验,本研究使用了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和LaGreca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①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有10个项目,分四级评分,从1表示非常不符合到4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7~0.88,重测相关系数为0.85.②Asher等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有24个项目,量表按五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90.③LaGreca等人1988年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共有10个项目,采用三级记分,总分越高,表示焦虑越强.量表包含两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0.76,重测信度为0.67.

  3.研究过程.分层随机抽取了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10个班,发放问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531份,有效率为93%.采用团体施测,统一指导,施测人员统一培训.

  三、研究结果

  1.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层随机抽取云南省保山地区五所农村中心小学校五、六年级学生531名,其中留守儿童219人(41%)、非留守儿童312人(59%).留守儿童中单亲外出打工的178人(84.8%),双亲都出去打工的32人(15.2%).一般来说,大部分外出务工的父母,他们都会在外出前提前将孩子安顿好,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家长大都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照看子女,也有一些处理不当,未做好安排.在外出务工的父母中,少数民族的父母极少外出务工,只有7人仅占3.3%,这可能是与少数民族聚居习惯和文化有关.外出打工的父母的文化程度,87%的母亲和89%的父亲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获得稳定工作的可能性,被迫选择背井离乡.

  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儿童孤独、儿童社交焦虑的对照研究结果.

  

  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经国内修订后的常用工具,其测量结果是可靠的.测量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F=2.859,P>.05)、社交焦虑量表上的得分不存在显着差异(F=1.155,P>.05)、在孤独量表上的得分也不存在显着差异(F=.150,P>.05).本研究结果与国内的大多数同类研究不同.其原因可能是,一是样本选取不同.本研究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中心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而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上的结果与周宗奎等的研究是一致的.二是实施调查的人员不一样.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是由教师、学校领导等完成,而本文的施测人员是经过统一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研究生分配到不同学校,测量在两天内完成.三是该地区的留守儿童现象比较普遍,一个班级1/3~2/3的学生都是留守学生,留守学生因"从众"的心理,并未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反而能形成一个保护性的小群体,相互支持.

  四、结论与反思

  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差异性比较,不呈现显着性差异.因此,我们并不能得出结论:在自尊、情绪和社交方面,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是有差异的.

  2.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需要正确的理解,分析儿童的生长环境,既要重视影响儿童成长的客观因素,也不可忽视儿童是成长的主体.父母外出务工,不能对孩子做出及时的教育,但这不是影响其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必须通过儿童这一主体内因起作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呈现出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一定是留守儿童特有的,只能说在留守儿童身上更为突出而已.教育者不应给孩子贴上"留守儿童"的标签,并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留守"上.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家长和老师都会把学生的问题简单的归因为"留守".

  3.儿童教育责任被分散,引发了教育的推诿.家庭教育本由父母双方承担主要责任,目前却被分化和分解给抚养者.儿童出现学习方面的问题,就会相互推卸,让孩子要么是放任自流,要么是无所适从.同时,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困境就是,抚养者过多地把责任移交给教师,无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我们必须呼吁教育的核心和主体仍然是家庭.尤其是,乡村教师面对农村教育的困境和工作压力已是筋疲力尽,一个班留守儿童过多,家庭又没有好好关注,就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孩子的发展不利.

  4.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关注.当出现问题时,不能相互推卸,使其无人管辖.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善用"优势视角"来发掘学生的优点,把成长中的危机转变为契机.把留守学生"去标签"化.学校应提供儿童教育支持体系,促进外出打工父母及抚养者与留守儿童的良性互动,增进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教育的功能,为促进儿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并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罗国芬,佘凌.流动人口子女及其教育:概念的辨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2]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4).

  [3]高文斌,王婷,刘正奎.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3):2391.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1791.

  [5]张若男,张丽锦,盖笑松.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有心理健康问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6).

  [6]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05,(1):29-36.

  [7]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71-7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