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汶川地震的一种媒体视角——以台州电视台新闻

时间:2015-12-20 21:04:40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台州 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而言,都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台州

城市电视台也有“答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灾难时刻,信息如何传播?多难兴邦,媒体如何担当?中国电视媒体的相关报道给出了里程碑似的“答案”。这份“答案”对于我们国家、政府以及民众而言,都有着不言而喻的建构作用,同时毋庸置疑的是,在其间留下重彩笔墨的主要是以央视新闻频道等为代表的国家电视台,以四川卫视、东方卫视等为代表的省级卫视和以凤凰卫视为代表的境外电视机构。

也是在这份“答案”中,更广大也更基层的城市电视台认真而踏实地书写下了自己的媒介职责与人文关怀。虽然城市电视台的视野、实力与资源,相比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以及境外电视机构,都处于下风;虽然城市台记者可能去不了灾区一线、画面素材可能难以采集且质量不佳。但是,难以达成的地理环境接近性,并不会扼杀新闻报道接近性。那么,如何达成这种接近性?怎样的媒体视角是恰切的?——近一个月来,笔者带着这两个问题,在台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即TTV-1,下文中提及该频道皆使用此简称)汶川地震相关报道中,“在家乡与他乡之间”找到一种可能性与平衡点。诚然,这其中或许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人物与事件,但是,却有着切切实实的支持与关怀。

TTV-1,将作为既有城市电视台普遍特质,也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案例,成为笔者在本文中分析的重点。而“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是什么?并如何可能?又怎样呈现?该频道《台州新闻》、《新闻广场》节目中的相关报道将一一例证。

台州人、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

在四川,有超过十万的台州商人;而在台州,四川务工者的数量则更为庞大。地震灾害,让在家乡的台州民众关心他乡的台州商人;也让在他乡的四川务工者心忧家乡的父老乡亲。台州人的家乡是四川人的他乡;四川人的家乡是台州人的他乡——因此,“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视角可以大致分为“台州人在家乡(台州)与他乡(四川)之间”与“四川人在家乡(四川)与他乡(台州)之间”两个面向;也因此,四川与台州成为了具有双重地理/心理意义的区域角色。

当“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汶川人”的国家关怀通过媒体广泛传播的时候,我们把这种自发的国家意识形态具体化为家乡-他乡意识,其目的不是为了强调家乡与他乡的区隔,而是为了在家乡与他乡之间做一务实的勾连。这种勾连,在台州这个城市里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因为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川台州商人与在台川籍务工者数量皆可观之外,还有一个“对口城市”的概念:自1997年起,广元市成为台州市的对口帮扶城市。而广元市,正是这次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那么,站在台州本土媒体的角度,从“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人”、到“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广元人”也成为了更为清晰的传播姿态。

在这样的心理意义、城市交往背景的引导下,TTV-1的报道开始了各种接近“在家乡与他乡之间”的尝试。

“你们电话是第一个”

自5月12日傍晚《台州新闻》、晚间《新闻广场》节目采访台州市地震局相关人士并综合相关汶川地震信息的第一批稿子播出开始(《新闻广场》更是在头条播出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 台州有轻微震感》),宣告TTV-1汶川地震相关报道的开始。

5月13日上午,当《新闻广场》的记者在坚持拨打了N次之后,终于接通了成都台州商会钟副会长的电话,他在介绍了地震相关情况和台州商人情况之后,特别说到了“你们的电话是第一个,比市政府的电话还要早”——家乡与他乡的勾连,在当晚播出的《在地震灾区的十万台州人,你们还好吗?》这条稿子中得以充分展现。

当然,这种勾连不能仅仅在台州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进行,因为大批老家在地震灾区的“新台州人”也时刻关注着家乡的情况,所以,紧接着的一条稿子《老家发生地震,四川籍务工者忧心忡忡》让四川人的家乡与他乡之间勾连了起来。在采访地点的选择上,也特别安排在极有代表性的川菜馆“川香馆”中进行。

而随着地震灾情的发展,TTV-1的报道重点也逐渐确立在了以下四点:一、密切关注台州在川企业、在川人员的情况;二、密切关注在台四川籍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情况;三、充分报道台州社会各界关爱灾区人民、支援灾区抗震救灾的情况;四、及时采制有关防震避震的知识,提高市民的防震意识和避震自救能力。

以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第一、二条报道重点就落在“家乡与他乡之间”;而第三、四则为“每一个台州人都是四川人”的支持与自省。

把握“间距”不冒进

当笔者在汶川地震报道开始时与一位TTV-1资深编辑交流时,她很坚定而又自然地说道“在这个时候,新闻工作者总是想去往第一线的”;当强势国家电视台、省级卫视、境外电视机构以及实力雄厚的纸媒、网媒汇集在地震灾区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发回的珍贵而震撼的报道,但也逐渐发现“一些记者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问题也暴露出来,除了强求采访对象回忆痛苦经历,缺乏同情心外,还发布了一些具有强烈刺激性悲惨照片”[1],我们更加要开始思考报道“间距”的问题。

的确,作为客观理性的社会公器,媒体以及相关业者更多地去思考“能做什么”比仅仅思考“想做什么”要重要的多。而且从媒体硬/软件实力、受众群、职责范围等角度综合考虑,笔者认为,作为城市电视台,在此时切不可为了收视率与影响力而冒进。“家乡与他乡之间”的“间距”如何拿捏?这既是报道内容层面的问题,也需在报道形态上审慎考量——量力而行,方能行之有效。

因此,在积极跟进抗震救灾动态消息报道的同时,TTV-1将报道的重点放在了“电话连线”上,及时将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和台州援川各支队伍的最新情况报告给台州人民(当然,其中还包括着大量来自灾区的“新台州人”),这不但丰富了报道内容,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同时,这种传播形态在报道“间距”的把握上较为恰切,易于操作且到达面广,成都台州商会、台州在川旅游团、台州援川医疗服务队,台州援川架桥突击队、台州援川卫生防疫队等都成为我们连线的对象。


从他乡到家乡的旅程

汶川地震牵动万千乡情、亲情。TTV-1在报道中把握“间距”,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需要往来家乡-他乡、他乡-家乡之间民众的支持,毕竟这一举措多多少少减少了公路、食品、物品、水等方面较紧缺资源的占用。

媒体要知道,有更多的民众更需要这些资源,特别是从在从他乡到家乡的旅途中——《新闻广场》13日、14日连续关注川籍务工者返乡,《四川籍务工人员纷纷返乡探望亲友 四川台州客运暂时未受影响》、《四川籍务工人员回乡探亲增加》两条稿子主要交待了从台州到四川的回乡情况。

相应的,从四川到台州的回乡情况也是TTV-1的关注重点,《新闻广场》15日的一条稿子《惊魂四十小时 华夏旅行社赴川

[3]钱钢:《救灾指挥:心要热,头须冷!》,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16日,A02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26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