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情感视域下的新闻传播教学

时间:2022-02-10 10:05:25 所属分类:新闻 浏览量:

2016 年 2 月 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

  2016 年 2 月 19 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1〕。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印发,将包括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内的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情感视域下的新闻传播教学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及其教学改革现状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1 年修订版)》,新闻传播学属于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等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最早传入中国,是清末经外国传教士传入,其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学科则始于 1918 年北京大学的新闻学研究会。经过百余年的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40 余年的发展,该学科适应时代发展,逐步细分,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逐步趋于规范、成熟。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共有 17 个博士授权高校、81 个硕士授权高校参与了学科评估。说明新闻传播类专业在我国已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每个院校都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 2017 年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获评为“A+” 的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专业为例。前者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全面专业技能和优秀发展潜质的新闻传播人才”,后者是要 “培养未来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新闻志向和坚持正确的工作取向的新闻人”。纵观各主要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均突出两点:政治站位的坚定正确、知识能力的全面复合。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相对应,是教师通过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融洽的教学氛围、选取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各种情感因素,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丰富情感的育人过程。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因而,情感教育既包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情感教学活动,也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结果中人才需具备的情感素质。新闻传播类专业符合大学普通专业办学的一般性规律,但其也具有自身特殊的属性。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既是育人的普遍要求,又是传媒事业本身的特殊要求。

  (一)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各项素质的完整发展,各项素质发展程度可以有差异,但不可偏废某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身体’与‘心’两个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完整发展;可以理解为真善美的完整发展”〔5〕。因而,新闻传播类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也需要注重“五育”,其教育目的也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传媒人。

  (二)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各高校都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包含着三层重要含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无论思政课还是课程思政都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在课程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人民所坚守的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这必然包含一种对祖国和人民热爱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主义事业忠诚的情感。只有具备这种情感,人们才能更努力、更勇于献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对党、人民以及祖国的热爱之情,便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种情感不能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要通过情感教育,通过实实在在的案例,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党是可以信任的、祖国是值得热爱的。这样的情感才是学生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这样的课程思政才是成功的。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是培养优秀传媒人才的必然要求

  18 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休谟以人性论为基础,采用经验主义的方法,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学说体系。他认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而非理性,道德源于情感。他提出著名的“同情说”,认为一个人的快乐或悲伤,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别人感受到。这种情感具有共通性和普遍性。这种“同情”不同于怜悯,而是一种情感共鸣〔7〕。基于此种“同情”,具体的善恶经验会一般化为社会上的善恶标准,这便是道德的基础。

  三、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培养教师情感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师生沟通交流较少是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下课铃声既意味着课堂的结束,也象征着教师与学生交流的结束。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情感教育的开展。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成绩的提升,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学生情感素质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情感沟通时间太短,教师缺乏情感交流的意愿和能力,学生也缺乏与教师的情感交流兴趣。要改变这种师生情感交流缺乏的现状,必须从改变教师开始。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趋于成型,而且大多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他们能够站在自身的角度对时事做出评判。因而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已不能将学生单纯视为知识与价值观的被动接受者。当前,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网络空前发达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对时事做出评判,这些多元的价值评判会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也给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提出了挑战。一些大学生思想趋于成熟或者基于其经验基础上自认为成熟,这部分大学生会将教师的情感教育视为儿戏,将教师动情的演说视为表演。一些大学生受网络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不接受教师的情感教育,甚至与教师产生价值冲突。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情感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

  (三)注重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既包括理论体系的阐述,又包括典型案例的讲解,两者相辅相成。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发现新闻热点、撰写新闻稿件是基本功,学生敏锐的眼光、优秀的写作能力都需要通过优秀案例的引导来实现。因此,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情感教育,尤其要重视典型案例的选取。优秀的案例不仅语言文字流畅,更重要的是能够找准与读者的情感共鸣点。作者能够通过短短的一则新闻报道,发现时事热点的正能量或阴暗面,引起大众的讨论与评判。社会逐渐沉淀社会评论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形成自身进步的一个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例如,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影响了新中国几代人。这篇报告文学语言朴实无华,但是真实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前线奋不顾身、浴血奋战的场景,牵动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大家都认为,将“最可爱的人”这一名号授予人民志愿军,他们当之无愧。可以说这篇报告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掀起了全国拥军爱军的高潮。这就是一篇优秀报告文学的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国家有力应对了几场大的灾难,如新冠疫情、中原洪灾。在抗击疫情和洪灾过程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与之相随,也涌现出不少优秀的新闻报道。在融媒体时代下,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往往图文并茂,给予读者多感官的冲击力,更能打动人心。新闻传播类专业情感教育中选取这些优秀的新闻报道,不仅从理论与技术层面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能够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和真善美。

  总之,实施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情感教育势在必行,且渐趋开展。虽然情感教育在新闻传播类专业实施的教学改革还在进行中,但与课程思政等教学改革的融合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尽管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改革种类繁多,但其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 〔N〕. 人民日报,2016-02-20(1).

  〔2〕姜 平,杜俊伟.媒介融合下应用型新闻教学改革的路径探讨〔J〕.今传媒,2010,(12):169-170.

  〔3〕陈 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创新路径〔J〕.视听,2021,(5):198-199.

  《情感视域下的新闻传播教学》来源:《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王秀萍,刘惠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w/50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