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中国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

时间:2022-04-09 11:32:05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中国的歌剧是五四运动后由西方引入中国的戏剧性音乐体裁。歌剧的音乐由作曲家原创并且是专曲专用(如歌剧《茶花女》的音乐不能套用于《蝴蝶夫人》等),这一基本出发点,使它与中国戏曲主要以现成曲牌或板式组织编写唱腔的音乐划清了界限。中国的歌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中国的歌剧是五四运动后由西方引入中国的戏剧性音乐体裁。歌剧的音乐由作曲家“原创”并且是“专曲专用”(如歌剧《茶花女》的音乐不能套用于《蝴蝶夫人》等),这一基本出发点,使它与中国戏曲主要以现成曲牌或板式组织编写唱腔的音乐划清了界限。中国的歌剧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民族歌剧”,它的音乐创作有三大重要标志 :强调民族演唱法和民族乐队音色 ;强调民族风格旋律和线性陈述 ;大量借鉴戏曲板式结构手段。表演则以注重舞台身段,亦虚亦实的审美取向。与之相对应的“西体歌剧”则是以西式美声唱法和管弦乐队音乐形式呈现的歌剧类型。它较全方位地继承和借鉴西方歌剧的音乐技术,采用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多种歌剧声乐体裁,同时注重发挥交响乐队在前奏、间奏和戏剧进程中对转换时空、营造气氛、刻画人物等方面的能动性作用和音响音色优势 ;调式、调性、和声、复调技术的多方位展示和整体化、立体化表现。从审美角度看,其表现层次的“多样” 与“厚重”使它更像“油画”,因而也具有其他戏剧音乐所无法顶替的独立存在价值。中国西体歌剧的特点是采用国际主流歌剧的通用体裁形式来讲述中国故事。为了达到“西体中用” 的目的,作曲家非常注重西体歌剧与中国音乐语言、风格和中国审美观念相互融合,并以此彰显中国特色。

中国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

  一、抽样分析—从《原野》《苍原》到《骆驼祥子》

  (一)歌剧《原野》 1987 年 7 月,歌剧《原野》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京首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比较有影响的西体中用歌剧。作曲金湘,剧本由曹禺的女儿万方根据曹禺原作改编。1992 年 1 月,《原野》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演出,被美国媒体评为“第一部叩开西方歌剧宫殿大门的东方歌剧”。《原野》的音乐创作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1. 奏鸣性的音乐整体构思与主题材料的呼应贯穿《原野》的音乐在歌剧中占主导地位。音乐的发展以戏剧情节为依据,戏剧的主要情节、内容和主要矛盾冲突都通过音乐手段来表现,使音乐与戏剧成为一个整体(见表 1)。

  作曲家既汲取西方经典“分曲歌剧”的做法,将每一幕的音乐分成若干分曲(如《原野》的第一、二、三幕内各含九曲,第四幕内含七曲等),又受到近代西方“连续歌剧”不间断陈述的影响,通过主导动机或核心音乐材料贯穿,分曲间的“紧接” (Atc.)及“间奏曲”等手段,加强了分曲间,乃至幕次间的联系。更有意思的是,歌剧《原野》的整体结构还采用类似西方交响套曲或奏鸣性思维的宏观布局,为歌剧音乐的戏剧性发挥提供立体空间。

  (二)歌剧《苍原》歌剧《苍原》②创作于 1994 年。编剧黄维若、冯柏铭,作曲徐占海、刘晖。内容表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居住在伏尔加河流域 140 年的中国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不堪忍受沙俄的暴虐统治,举族东归,最终回到自己祖先居住地―天山。 1. 歌剧结构布局与音乐重点材料选择的关系《苍原》的音乐结构布局与歌剧《原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属于“分曲歌剧”。为了突显戏剧音乐的贯通发展,《苍原》的音乐以一幕为一个戏剧情节发展环节,而不强调幕内次级机构的相对完整和独立性—这也是我们很少有机会听到歌剧《苍原》的选段在音乐会演唱的原因之一。另外,由于《苍原》是表现“举族东归”为重心,所以群众性场面多,合唱也多,合唱队员均扮作东归的民众和部落战士上台,并以多样化的组织和演唱方式展示了西体歌剧中合唱体裁的戏剧性魅力。

  (三)歌剧《骆驼祥子》继 20 世纪 80 年代的《原野》和 90 年代的《苍原》之后,2014 年由郭文景作曲、徐瑛编剧的歌剧《骆驼祥子》在北京首演。于 2015、2017 年演出第二轮和第三轮。后又到意大利五个城市进行过巡演,并在意国家电视台全剧播放,打破了用非欧洲语言全剧播放的记录。歌剧的故事以老舍先生的同名小说为依据,回顾北京城“高高的城墙,厚厚的门。幽深的胡同,无言的人……”那般厚重的历史及老舍先生心系平民百姓,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二、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回望与展望

  (一)西体歌剧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在中国,创作和欣赏西体歌剧都需要有一定西方文化艺术知识作基础。因此,中国的西体歌剧曾起步于城市,它的发展,也需要城市经济文化的支撑。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音乐院校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作曲、表演艺术人才几经磨砺已走向成熟,有志于西体歌剧的创演者们也期待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专业技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和现代大歌剧院艺术设施的日渐完备,使西体歌剧的发展有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作为西体歌剧主体观众的城市上中社会阶层、知识分子群体和国际友人的涌现,特别是日益提高的人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等,都期待包括西体歌剧在内的更多新文化艺术作品出现 ;对外开放的国策,也呼吁中国能拿出用国际通用音乐语言创作的歌剧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所以,中国西体歌剧的发展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主要成绩 1. 多样化发展和中国化进程中国西体歌剧以其国际视野、多元文化和中国情怀的音乐特色在“西体中用”的创作实践中,加快了中国化的进程,赢得了不少国内观众的喜爱 ;同时,这种“讲中国故事”的西体歌剧又以西方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走向世界,也受到了西方主流社会的欢迎。近些年来,已初步呈现出题材宽泛、形式多样和个性化的特点,数量递增。除前文抽样分析过的《原野》《苍原》和《骆驼祥子》三部歌剧外,作为佐证,我们还可以联想到不少歌剧。

  (三)西体歌剧音乐创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思考 1. 重新深入思考西体歌剧的民族性本质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原野》到 90 年代的《苍原》,再到 2014 年的《骆驼祥子》,中国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探索已经进入了“深水区”。要想进一步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就必须深入思考西体歌剧如何体现民族精神的问题。

  虽然西体歌剧在中国广大民众中的真正普及还有待一些时日,但中国歌剧建设的有志者都有信心,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中国的西体歌剧终将成为国人多样化高质量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终将真正融入世界,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上获得学术话语权和长远的影响力。

  《中国西体歌剧音乐创作的得与失》来源:《中国音乐学》,作者:李吉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5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