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时间:2019-06-11 10:28:23 所属分类:中国哲学 浏览量: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原著从实践批判、生产实践再到与认识相结合的真理实践的历史性分析得出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基本概念。从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根本特性对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观进行分析,进而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人民群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原著从实践批判、生产实践再到与认识相结合的真理实践的历史性分析得出马克思的实践观的基本概念。从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根本特性对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观进行分析,进而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人民群众角度进行社会历史实践和对共产主义目标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的角度,阐释马克思实践观对当代中国重要的价值启示。

  关键词:实践 历史性 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最首要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以往的研究中总是夹杂着马克思之后的学者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对当时的工人运动在思想上革新和实践上作出指引,而且也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原著中实践观的演变过程

  (1)政治批判:马克思早年实践观的倾向。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最早追溯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将“理论批判”总结为“实践”。大学毕业后,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主编,他不仅主张出版自由,还逐渐意识到了哲学应运用到改造现实的层面上,特别是在批判和反对封建制度时,《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和《摩塞尔记者的辩护》这两篇文章使马克思意识到了对以往纯理论研究的怀疑,意识到了有关于“物质利益难事”的重要性。在《德法年鉴》时期,《<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导言》是马克思实践观点的萌芽出处。马克思提出了有关于对于哲学批判终究要转化为现实的内容。而在《犹太人问题》一文中,表明了马克思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对立的同时,说明了犹太人解放的实质是“人的解放”,并且点明了革命实践的概念。

  (2)生产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初步形成。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提出主要是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层面上,由此提出了重要的论断:“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1]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人有意识地改造自己的感性活动,通过实践来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此时的实践观已经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层面。而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不仅论证了青年黑格尔派理论的荒谬性,还从现实的角度把人民群众进行物质生产看作实践的基本内容。

  (3)真理实践: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与成熟。《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称为“具有天才萌芽的第一个历史性的文献”,它正式提出了实践的观点,并高扬了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指出人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职业和实践活动才联系起来的有一定形式的社会关系当中,而不是费尔巴哈眼里的那种单个人。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实践主体业已明确,那就是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在现实历史生活中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关系的人。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最终形成和成熟阶段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提纲》之后,《形态》对实践观点进行了进一步详细的论述和阐释。马克思提出了人们生存的历史前提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是一系列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的生产,而一切的生存条件都是需要通过物质生产实践的手段才能实现。

  二、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基本内涵

  基于马克思的原著中对实践观的探讨,可以得出马克思所说的实践观是一种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旧唯物主义把人看作单个的人,把人看作脱离社会实践的抽象的单个人。但是,马克思认为只要人们进行社会生产实践,那么就不能够脱离各种各样由实践生产所产生的关系。实践的客体是物质世界,如若没有自然界为一切事物存在的前提,那么,人类就没有通过实践改造物质形态的载体。因为人们进行的实践活动总是要和外部客观世界以及前人的实践结果相联系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以自然界为存在的前提。三、马克思实践观的根本特性

  (1)客观物质性:实践区别于主观意识活动。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观是客观物质性的,是基于自然界优先原则前提的人的活动。首先,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不断的生产着自己生活本身、在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其次,实践的客体是物质世界,其最具体的表现就是自然界,而自然界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便是始终存在着的。最后,当人作用于实践客体时所利用的工具,即实践手段,是人们对物质生产活动所产生的新的需要下不断发展所进行的新的生产。

  (2)主观能动性:实践激发人们的创新创造。从实践的定义可以得出实践的主体是人。人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着某种实践活动。比如,工程师在建造房子时在他头脑中形成的工程图的布置也是在他以往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最基本的意识。马克思所提出的实践观是基于在社会历史关系中活动着的人,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的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以及全部热情投身参与到每一件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客观物质实践活动中,才会促进社会历史的不断进步。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与历史关系密切相连。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马克思的实践观是超越费尔巴哈所说所谓的单个人的实践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一旦离开了社会关系便无法进行实践活动。其次,实践还具有历史性,每一代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前人的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而进行的,并且还受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当科学技术的实践未能真正的成熟之时,人们也只能在自己现有的实践条件里进行着属于自己时代条件下的实践活动。

  四、马克思实践观对当代中国的价值启示

  (1)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共产党的一系列理论政策是对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总结经验和理论预期。马克思的实践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科学实践观是随着当代中国的社会的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若想能够延续马克思实践观的真正要义,就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不断的实践检验和理论创新。

  (2)为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实践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的实践观伴随着马克思的人民群众观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的主要矛盾也已经变化,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新时代的条件下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实践领域,为此,就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能力。应人民群众的这个创造主体所需,使他们获得荣誉感和获得感,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其应有的价值。

  (3)为共产主义目标的逐步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共产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它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促成的历史必然。马克思认为只有在物质生活资料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每个人实现自由作为前提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共产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实现每个人的中国梦,进而实现整个民族的中国梦;不断实现每个人的自由性的发展,进而实现全部人的自由发展,才能向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前行。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世界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为自己进行美好生活的创造,而进行着自身生活实践活动的人们理应运用科学的实践观努力投身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185.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相关论文期刊你还可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zgzx/45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