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自然哲学思想对绿色发展体系的启示

时间:2020-03-30 11:22:46 所属分类:中国哲学 浏览量:

在今天生态危机严重,民族地区面临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两难选择的情境下,深入挖掘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体现的深邃、系统的生态智慧,这对于民族地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和构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黑格尔自然哲学

  在今天生态危机严重,民族地区面临“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两难选择的情境下,深入挖掘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体现的深邃、系统的生态智慧,这对于民族地区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要求和构建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自然哲学思想对绿色发展体系的启示

  一、黑格尔自然哲学思想的要点

  1.黑格尔将自然看作是绝对精神外化、具体化的重要阶段。与康德的“物自体”不同,黑格尔的自然是有精神的,是精神发展到自然阶段对自己构成和运动过程的不断反思。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从感性确定性出发,并经过一系列的从具体到抽象的环节,将人类有史以来的理性思考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进行集中的概括,在自然哲学阶段则采用从抽象到具体概念运动的方式自由展开,黑格尔认为“自为的理念,按照它同它自己的统一性来看,就是直观,而直观的理念就是自然。”对黑格尔的误解最多的也在此,有学者认为黑格尔是将上帝替换为绝对精神,由此绝对精神承担了上帝的角色开始创造世界。为此,刘永佶认为“黑格尔确实认为自然界的形成和演化是由绝对精神主导的,但绝对精神并不是像上帝那样没有来处,也不能问其来处的先验既定存在”。自然的内涵与外延是随着人类对其认知的不断深入,而进行丰富与充实,这就体现在绝对精神是活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神,体现的是一个不断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圆圈式的运动过程,每经过一次圆圈运动,就上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2.黑格尔对自然的认识以理性为统领。由于受到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管制,黑格尔将上帝概念化,并在整个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概念体系中给予合理的安排,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经过上帝这个环节才能达到绝对精神是对现实的让步。当以自然神论、理性来否定上帝时得到了教会的封杀。因此,黑格尔非常巧妙的通过这种方法将上帝作为精神演进的一个环节,是人类的意识异化的表现,是精神发展的必经之路。黑格尔的理性既克服了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逻辑,又克服了康德的只分不合的逻辑缺陷,合理的解释了人类总体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的原因和进一步认识的原则。黑格尔明确指出“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精神是自然真理性和终极目的,是理念的真正实现。”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并没有将自然看作是一个僵尸一样的存在,而是具有活动能力的、具有自己理性发展方向的自为存在,因此是具有理性的,其运动与发展的规律是存在的。正是理性引导着自然有规律的发展,从无生命向有生命体、从无机自然界向植物、生物,乃至人类高级动物的不断前进。人类出现之后,又可以利用自己的劳动不断积累知识,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绝对精神通过人类的理性认知实现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朝着绝对理念前进。3.黑格尔提出了对待自然的合理态度。在如何对待自然的态度上,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特别是在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出现之后,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就缺乏了辩证的思考。概括而言有两种态度,将自然作为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实践态度和压制人的欲望放弃改造自然的理论态度。近代以来,随着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伴随着科技革命的发生,对待自然的实践态度成为主题,并不惜牺牲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为代价进行开发,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的创新效用。与此相对应,对待自然的理论态度也逐渐受到环保组织的重视,出现了诸多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的理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一个难题,而黑格尔在运用其辩证思维给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克服了各自存在的严重局限性给人类生产与生活的误导。因此,在辩证思维的指导下,将这两种本来对立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融合统一,扬弃了“理论态度和实践态度的各自片面性,同时两种规定也得到了满足”。黑格尔认为,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改造是同步进行的,离开人对自然界的深刻、系统认识就不可能让自然界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同时人对自然的认识也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人类改善生存条件离不开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但在改造的过程中会暴露出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足,由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为下一步的利用提供前车之鉴。对此,黑格尔认为:“精神的无限自由也允许自然界有自由。”可见,黑格尔所主张的是将自然与人类同样看作是具有生命与精神的自为存在,在利用与改造自然的同时,兼顾两者的自由。这种态度体现其思辨哲学的高明之处,杨祖陶指出,“自然哲学是黑格尔在现实生活中论证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统一的基本的一环。”

  二、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困境

  1.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现状。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利器’”。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绿色发展,希望民族地区能够通过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与实施,不走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原地区的“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和“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老路,而是直接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新的理念唤起了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绿色发展意识,并积极将这一理念贯彻在各地的执政大计之中,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将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经济、生态优先等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国家明确在民族地区率先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评价与建设工程,建设水源地保护园区、自然资源保护区,鼓励民族地区的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等。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绿色发展资源。一是民族地区的群众或受宗教信仰的教化、或受传统的自然神思想的影响,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很少主动破坏自然环境、污染自然环境,因此民族地区的群众保留着对待自然的“素朴精神”。二是民族地区较少受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流经济学思想的影响,保留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耕生产方式,表现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在较为封闭的地区仍然可以见到传统农业文明的存在。三是在禁止发展污染性工业的基础上,各地非常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全域旅游为典型的新型旅游建设模式正在各地展开。2.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困境。一是从民族地区整体上看,区位条件欠佳、基础设施落后。虽然民族地区的土地面积较为辽阔,但是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普遍。国家在民族地区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在沙漠、戈壁、高原,因此投资成本大、网络连接性差、使用费用较高,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难以转为比较优势。二是民族地区的群众受教育程度、参与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机会少,难以消化和吸收绿色经济技术、低碳循环技术,自身的产业链条短且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延伸。三是城市化程度低,生产的集聚性低、规模效应不明显。四是由于沿海城市的工资水平高,造成了对民族地区的虹吸效应,拥有高学历、高端技术的人才外流严重。五是随着大数据、“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出现了民族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物资、资金的对流。但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财富多流向发达地区。

  三、对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体系构建的启示

  黑格尔自然哲学思想虽然存在诸多的缺陷,当时不被欲通过发展近代工业获取利润的资本家和当权者重视,也因其方法上多采用辩证思维,被后来的实验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者所抛弃,但是其哲学思想并没有因为不能直接获利而被人类忘记。在后来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发展过程中,黑格尔对其他科学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随着时代的进步,当前民族地区的绿色发展与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严密而细致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中国与德国的最大不同。但这些不同并不能阻止我们从黑格尔的辩证思维学习其对待自然的一般态度和做法。从理论上来看,就是必须要构建完整的绿色发展体系。由于黑格尔强调自由意识是人的重要特征,因此其体系的核心概念是绝对精神。马克思进一步将劳动作为人本质的核心,刘永佶站在新时代提出了人本质是包括劳动、需求、交往、意识四要素的模型,将劳动的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替换了黑格尔的核心概念,这是对黑格尔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体系可以由绿色发展的主体和主题两个部分构成。1.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主体。西方主流经济学将劳动者作为生产中一个要素来对待,这是典型的以资为本的思想体现。民族地区的绿色发展不应依照主流经济学的设计,而应明确地将民族地区的劳动者作为绿色发展的主体。当前,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强调资本的作用,忽视劳动者的作用。而在当前的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民族地区劳动者才能从更深层次的认同“绿水青山”的重要性,他们是反对“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的主力军。虽然绿色发展不单靠劳动者,但是必须要以人为本。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但从长远来看还是要依靠本民族的劳动者。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必须要拥有一定规模的劳动者,绿色发展是一个在保持绿水青山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没有一定规模的劳动者难以胜任。目前来看,由于东南沿海率先发展起来城市的虹吸效应,民族地区多出现青壮年人口流失的现象,留在本地的多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造成劳动力的总体数量不足,难以开展正常的生产劳动。二是民族地区必须要拥有一定规模的高素质人才。当前的绿色发展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不同,突出高科技、高效、高辐射和高带动性,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求是大量的,因此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体系,特别是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培养高层次、综合能力强、能适应民族地区复杂发展需求的骨干人才。2.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主题。民族地区与东南沿海相比,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如何将其转为现实的绿色生产力,是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主题。黑格尔强调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坚持实践观与理论观的融合发展。一方面大自然赋予了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必须要好好保护,这也是当地人们生存条件;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自然资源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不仅是自然的风光,更应成为民族劳动者脱贫致富,实现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良好资源。因此,要坚持保护自然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观点。实现自然资源优势向绿色发展资源的转变,通过发挥民族地区劳动者的素质技能将这些资源研发、生产成为各种具有高科技含量,但又不破坏环境的绿色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土地确权和土地流转为内容进行土地使用的制度建设,城乡协调发展的制度建设均应纳入共享理念,提高民族地区对改革开放成就的获得感。

  《自然哲学思想对绿色发展体系的启示》来源:《辽宁经济》,作者:李家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zgzx/4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