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2005-2012年宁波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时间:2015-12-20 18:03:42 所属分类:预防与卫生学 浏览量:

自1779年出现登革热以来,该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登革热发生流行时,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引发疫情暴发。宁波市每年出入境人员大约120万人,大部分是东南亚国家往来人员,2004年宁波慈溪市曾发生登

  自1779年出现登革热以来,该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地区。登革热发生流行时,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占大多数,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引发疫情暴发。宁波市每年出入境人员大约120万人,大部分是东南亚国家往来人员,2004年宁波慈溪市曾发生登革热输入性病例,造成大规模流行。本研究通过分析宁波市2005-2012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媒生物监测数据,探讨宁波市输入性登革热的防治对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宁波市医疗机构按照《登革热诊断标准》(WS 216-2008)对病例进行诊断,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负责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其中输入性病例指发病前有蚊虫叮咬史且前15 d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地)的登革热病例;本地感染病例是指发病前15 d内未到过有登革热疫情报告的地区或未离开过本地区的登革热病例。    1.2 方法

  1.2.1 蚊类密度监测 采用CO2诱蚊灯,在宁波市各区(县)随机选择居民区、公园绿地和医院等作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每次监测布灯4个)。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每年5-10月监测,每月监测1次。蚊类鉴定依据《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进行。

  1.2.2 病例实验室诊断 采集患者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登革热病毒RNA和利用IgM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ac?ELISA)检测登革热病毒IgM抗体。

  1.2.3 虫媒带病毒检测 每批次40~60只,用1000 μl标本处理液进行研磨,使用TaKaRa Real time PCRCore Kit Ver试剂盒,采用TaqMan MGB Real 2 timePCR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病例个案数据库和媒介生物监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流行病学特征    2.1.1 地区分布2005-2012年宁波市医疗机构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1例,全部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其中real?time PCR检测阳性3例,IgM抗体阳性8例)。病例分布为北仑区4例,海曙区2例,江东区、镇海区、鄞州区、慈溪市、宁海县各1例。11例患者均为境外感染病例。境外输入性病例中,均为从东南亚国家感染后输入宁波市,其中菲律宾3例,柬埔寨和孟加拉国各2例,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各1例。

  2.1.2 时间分布 患者发病时间在2-10月,其中以7-9月报告病例数最多(6例)。患者于发病后3~10 d就诊(中位数为7 d),9例患者发病就诊时间间隔≥4 d。

  2.1.3 人群分布 患者职业分布以商业服务人员为主(4例),其次为劳务输出工人(2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61岁,其中以25~50岁患者为主(8例)。11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4例,男女性别比为1.75∶1(表1)。【表1】    2.2 媒介生物监测    2.2.1 蚊密度及构成2005-2012年蚊类监测结果显示,宁波市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密度每年4月开始增加,7月达到最高峰,高峰期可持续至9月,季节消长呈现典型的单峰型。11月随着气温的降低,白纹伊蚊密度大幅度下降。宁波市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占捕获总数的51.13%,其次是三 带 喙 库 蚊(Cx. tritaeniorhynchus)和 白 纹 伊 蚊 。2005-2012年宁波市白纹伊蚊所占构成比基本在2%~4%(表2)。【表2】    2.2.2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 从宁波市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情况看,2012年调查12 800户的积水容器12 924只,其中阳性容器1214只,平均容器指数(CI)为9.39%,房屋指数(HI)为8.10%,布雷图指数(BI)为9.48。其中CI、HI和BI均以7月最高,分别为14.93%、14.63%和15.88,全年呈单峰型(图1)。【图1】    2.2.3 白纹伊蚊带病毒监测 从2011年开始在发现输入性病例的居住环境中开展应急白纹伊蚊带病毒监测,共采集4例患者居住环境中白纹伊蚊234只,分5批次进行real?time PCR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3 讨 论

  对宁波市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发现,2005-2012年每年都有病例报告,且全部为输入性病例,均为在东南亚感染后返回宁波市发病。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5~59岁,职业分布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和劳务输出工人。宁波市每年约有120万入境人员,其中80%是到东南亚国家进行旅游和商务活动的入境人员,而东南亚国家是登革热的流行区,因此宁波市存在发生输入登革热的高风险。从蚊种类和密度监测数据分析,宁波市存在传播登革热的媒介白纹伊蚊,且该蚊幼虫BI 5-9月>5,存在登革热本地传播的风险。

  2004年宁波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病例造成的本地流行,主要原因是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差、医疗机构诊断能力弱、未报告和病例居住区白纹伊蚊幼虫密度高所致。为提高登革热病例发现和处置能力,应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与检疫、旅游部门的沟通及合作,保持信息畅通,提高防范输入登革热的意识。宁波市是非登革热流行区,本地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隐性感染者进入非登革热流行区,增加了由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续发病例出现的风险。

  登革热在宁波市主要是输入性传染病,医务人员对此类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知识掌握不够,易导致漏诊或误诊,间接造成输入后疫情的发生。因此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发现能力,包括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和及时准确上报等。

  我国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Ae. aegypt)i和白纹伊蚊,白纹伊蚊分布广泛,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的全国其他省份都有分布。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白纹伊蚊虽不是宁波地区优势蚊种,但是该蚊在宁波地区蚊类种群中占有较高比例,且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分布,是白天嗜吸人血的重要蚊种。蚊类监测结果提示,当地媒介伊蚊密度达到一定水平,且有输入病例报告时,就存在登革热在当地传播甚至暴发的可能。因此,发现输入病例后,要从传染病传播的3个环节入手,做好风险评估以尽快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在发现病例时对其周围环境的蚊类进行有效快速杀灭,是防止登革热疫情造成本地传播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Hay SI,Graham AJ,Rogers DJ. Global mapping of infectiousdiseases:methods,examples and emerging applications[M]. Oxford:Elsevier,2007:82-211.  [2] 许国章,施南峰,董红军,等.浙江慈溪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特征与防制对策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29-1131.  [3] 陆宝麟,吴厚永.中国重要医学昆虫分类与鉴别[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4-416.  [4] 吕志平,林苗,张显光,等.联防联控体系在国境口岸热带病卫生检疫中的作用和意义[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0,33(4):267-27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yfywsx/22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