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海南省居民热浪认知及应对行为调查

时间:2015-12-20 18:04:07 所属分类:预防与卫生学 浏览量: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从 1880 年到 2012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 0.85℃。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一致。1913 年以来,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 0.91℃。近年来高温热浪在全球频繁发生:2003 年,热浪先后席卷印度、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毋庸置疑。从 1880 年到 2012 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大约升高了 0.85℃。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一致。1913 年以来,我国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 0.91℃。近年来高温热浪在全球频繁发生:2003 年,热浪先后席卷印度、中国和西欧各国,造成欧洲 1.9 万人死亡。2013 年 7 月,英国再次遭受持续高温热浪袭击,至少 760 人死亡。2013 年,夏季 1951 年来最强高温热浪袭击我国南部地区,多地日最高气温突破 40℃,杭州连续 5 天最高气温突破 40℃,中暑、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和死亡率激增。

  目前世界上对高温天气的划分并没有统一标准。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时称为高温,连续 3 天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或高温酷暑)。高温热浪对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高温天气可以导致中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在高温天气容易恶化,死亡率增加,对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较大,还会引起一些虫媒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高温日数目前处于整体增多阶段,高温天气出现的频数和强度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更大的影响。本研究对海南省居民热浪认知及应对行为进行调查,为相关应对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

  海南省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 22~27℃,年平均降水量为 1639毫米。1961 年以来,海南省年平均高温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图 1)。近 30a(1981-2010年)我国华南地区偏热天数最多,1966-2004 年,海南全岛高温日数增加了 0.6 天。21世纪以来(2001-2013 年),海南省高温天气呈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西北部高温持续天数最长,高温日数最多的昌江站达 53.9d,东南部沿海较短(图 2)。1955-2005 年,我国主要省会城市的极端热日在逐年增加,海口市人体体感温度增长速率排名第二(0.97℃/10a)。【图略】

  根据海南省各县市高温天气分布情况和社会经济状况,选择海口市、三亚市、定安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作为研究现场。    1.2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海南省 18 周岁以上居民,发放调查问卷 1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 1448 份,有效应答率 96.5%,部分项目有缺失。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原则,以海南省人群为总体,将海南省按不同的市分层,选取海口市、定安县、昌江县、三亚市作为抽样对象,分别随机抽取 600 人、450 人、200 人、250 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共 1448 位,平均年龄为42.27±13.24 岁,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占 16.1%,60 岁以上的占 12.2%,年龄数据缺失占7.6%;男性占 50.8%,女性占 49.1%,性别数据缺失占 0.1%;大专及以上占 38.3%;家庭人均月收入在 1000 元以下占 26.9%。1.3 研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高温热浪调查问卷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设计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意见并通过预调查修订。将资料整理核对后,采用 EpiData3.0 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 SPSS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连续性变量的描述采用`x±s 表示,不同分组情况连续变量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构成比分析采用c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海南省不同人群对高温相关知识的感知

  2.1.1 对高温知识的熟悉程度调查对象中对高温天气相关知识非常熟悉(5 分)、比较熟悉(4 分)、熟悉(3 分)、比较陌生(2 分)、非常陌生(1 分)分别占 4.2%、21.9%、43.7%、27.8%、2.5%。得分`x±s)代表该类受访人群的平均得分(下同),由此得出:城市人群对高温天气相关知识熟悉程度高于农村人群,年龄≥60 岁的人群熟悉度较高,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熟悉度越高。

  月收入少于 1000 的人群熟悉度较低,健康状况一般的人群熟悉度较低,男性和女性、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表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类别在表中省略,下同)。【表1】    2.1.2 对天气变热原因和未来高温发展趋势的感知参与调查的对象中,认为全球范围内夏季气温越来越高的原因中“CO2 大量排放”占比例最高(43.2%),其次分别为空气污染(34.5%)、自然规律(12.8%)、臭氧层空洞(9.4%)、其他(1.4%),9.3%的调查对象选择“不知道”。

  调查对象中有 53.2%认为 20 年后居住地区气温会越来越高,13.4%认为不会,还有33.3%选择“不知道”。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认为 20 年后居住地气温会越来越高的比重高于农村地区,女性高于男性,年龄越大比重越小,文化程度越高比重越大,人均月收入 5001元以上的人群比重较高,非常健康的人群比重较低(表 2)。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2.2 对高温影响的感知

  91.8%的调查对象在高温天气中出现了不适表现。出现的症状主要有:烦躁(34.0%)、易疲劳(27.3%)、头晕、头痛(20.3%)、感觉压抑(19.8%)、困倦(15.7%)、胸闷(10.8%)、无力(8.3%)。22.6%的调查对象曾因为上述不适表现前往医院就诊,少数民族多于汉族,≥60 岁的人群、人均月收入<1000 元的人群和健康状况很差的人群就诊比重较高(表 3)。城市和农村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及不同文化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7.6%的调查对象曾因为天气炎热而导致原有疾病加重,≥60 岁的人群比重较高,越健康的人群比重越低(表 4)。城市和农村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不同文化文化程度之间及不同人均月收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3-4】    2.3 海南省不同人群对高温风险的感知

  2.3.1 对学习/工作影响的感知调查对象认为高温天气对工作/学习效率影响几乎没有、较小、一般、较大、很大的比重分别为 6.6%、17.1%、40.3%、29.8%、6.2%。农村人群对高温天气对工作/学习效率影响的感知大于城市人群,收入在 5001 元以上的人群感知度较低,年龄越大感知度越低,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感知度较高(表 5)。男性和女性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及不同文化程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5】    2.3.2 对健康影响的感知调查对象认为高温对本人的健康危害几乎没有、较小、一般、较大、很大的比重分别为8.1%、23.0%、41.4%、23.5%、3.9%。年龄越大对高温的健康危害感知度越低,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的人群感知度较高,非常健康的人群感知度较低(表 6)。城市和农村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及不同人均月收入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调查对象认为高温对生命的威胁是可引起大批人员死亡、可致少数人员死亡、可引起极其个别人员死亡、不会引起死亡,只能引发疾病和伤残、对生命和健康均无影响的比重分别为 6.4%、22.9%、39.9%、25.3%、5.4%。城市人口对高温生命威胁的感知度高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越高感知度越高(表 7)。男性和女性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不同年龄之间、不同人均月收入之间及不同健康状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6-7】    2.4 海南省不同人群对高温适应的感知

  调查对象中平时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频率为每天都看、两三天看一次、一周看一次、一月看一次、从来不看的比重分别为:50%、29.1%、14.0%、3.5%、3.4%。每天都能关注天气的人群比重汉族高于少数民族,年龄越大的人群比重越高,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群比重较低,健康状况很差的人群比重较高(表 8)。城市和农村之间、男性和女性之间及不同月收入人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接收到高温预警后,77.4%的调查对象会采取相应防护措施,22.6%的调查对象没有采取。农村人口采取防护措施的比重高于城市人口,年龄越大比重越小,大专及以上人群比重较大(表 9)。男性与女性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不同人均月收入人群之间及不同健康状况人群之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接收到高温预警后,85.8%的调查对象会采取多喝水的方式进行高温防护,采取避免外出、开窗通风、穿凉快和浅色的衣服、使用风扇方式的比重分别为 40.7%、39.1%、38.0%和 36.8%。其他防护措施的比重较小。【表8-9】    3 讨论与结论

  海南省居民对高温天气相关知识熟悉程度较低。调查对象中对高温天气相关知识非常熟悉的比重仅占 4.2%,并且只有 16.1%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能够听到或看到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宣传,这说明当前海南省对高温知识、高温危害及防护的宣传力度还有待加强;调查显示年龄<60 岁的人群对高温知识的熟悉度较低,今后应重点加强对该类人群的高温防护宣传。

  高温天气对海南省居民健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91.8%的调查对象曾在高温天气中出现过烦躁、易疲劳、头晕等不适,27.6%的调查对象因为天气炎热而导致原有疾病加重,并且22.6%的调查对象曾为此前往医院就诊。大部分调查对象普遍认为高温天气对工作/学习效率影响程度和对本人健康的危害程度一般。首先是因为一半以上调查对象都能做到每天收看或收听天气预报,其次在听到高温预警后,77.4%的对象会采取多喝水、避免外出、开窗通风、穿凉快和浅色的衣服、使用空调、风扇等有效方式进行防护;第三是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长夏无冬,居民已经适应了当地频繁出现的高温天气;第四是因为高温不会像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一样产生破坏性的场面而令人印象深刻,并且很少引起财产的损失。

  研究中发现,≥60 岁的人群因高温导致不适前往医院就诊和高温天气导致原有疾病加重的比例都非常高,原因可能是老年人生理功能有所衰退,在高温热浪来临时死亡的危险最大。并且他们对高温对学习、工作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感知度较低。虽然≥60 岁的人群每天关注天气的比重较高,但在接收到高温预警后,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比重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却比较低。因此,≥60 岁的人群在高温天气中更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对这类人群的高温防护也应该得到加强。

  致谢: 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安定县和昌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问卷调查,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谈建国,陆晨,陈正洪.高温热浪与人体健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3[2]徐金芳,邓振镛,陈敏.中国高温热浪危害特征的研究综述[J].干旱气象,2009,27(2):163-167.  [3]张清.从人体舒适度看高温及其影响[J].干旱气象,1998,16(2):38-39.  [4]马守存,张书余,王宝鉴,等.气象条件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进展[J].干旱气象,2009,29(3):350-35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yfywsx/22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