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SLE并发HZ患者

时间:2015-12-20 17:14:50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其中带状疱疹(HZ)就是SLE 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局部集簇性疱疹并伴有剧烈疼痛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其中带状疱疹(HZ)就是SLE 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局部集簇性疱疹并伴有剧烈疼痛。一旦感染该病毒,使 SLE患者生活质量大大下降。此外,治疗 HZ 的常用药物为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口服剂或注射剂,用药量大,增加了SLE 患者肝肾负担。为了提高 SLE 合并HZ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药物对肝肾功能的负担,笔者尝试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SLE 并发 HZ 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SLE 按照 199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制订的SLE 分类标准诊断,HZ按照《现代皮肤病学》中相关标准。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0 年 3 月~2012 年 12 月在本院治疗的SLE 合并 HZ 患者,共 78 例,随机分为 2 组各 39 例。治疗组男 15 例,女 24 例;平均年龄(42.7±18.1)岁;病程(49.9±20.6)月;SLE 活动期22 例,稳定期 17 例。对照组男 14 例,女 25 例;平均年龄(35.6±15.7)岁;病程(45.3±24.6)月;SLE活动期 15 例,稳定期 24 例。2 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阿昔洛韦片,每次 0.2 g,每天 5 次;口服,维生素B12片,每次10 mg,每天 3 次,口服。    2.2 治疗组 复方板蓝根片,每次 3 片,每天 3 次,口服;黄芪注射液20 mL、香丹注射液 20 mL,分别用0.9% 氯化钠注射液 500 mL 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 次。    2组患者均根据 SLE 给予相同基础治疗,带状疱疹采用阿昔洛韦软膏适量涂患处,每天 5 次。疗程均为1 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疼痛情况、起疱、止疱时间,结痂时间以及睡眠、饮食、日常生活情况等基本情况;记录治疗中不良反应。    3.2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数据用SPSS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组间计量资料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 参考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用药后,疱疹基本消退,痛疼消失,皮肤感觉正常,临床症状消失,无后遗神经痛。有效:皮疹消退30%,痛疼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痛疼。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9%,对照组为 76.9%,2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4.3 2组HZ 临床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见表 2。治疗组HZ各种症状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其中以后遗神经痛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最为显著(P < 0.05)。    4.4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 3。治疗组在胃肠道反应、头痛、肝功能损伤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5 讨论    SLE是一种全身性多因素参与的疾病,常累及全身多个脏器,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加之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淋巴组织萎缩,免疫能力明显降低,致使 SLE 患者感染 HZ 的几率大大增加。据报道 SLE 患者感染 HZ 的几率是正常人的20~100 倍。中医学认为,HZ 多为热毒互结,湿热蕴蒸,侵淫肌肤,郁于少阳、厥阴经脉,形成瘀血内阻经络,外溢肌肤,导致肌肤营卫壅滞不得疏泄而发病。    治疗宜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之法。中药复方板蓝根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的作用;黄芪注射液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功能;香丹注射液中有行气活血、止痛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之功,从而起到治疗HZ的作用。阿昔洛韦可抑制疱疹病毒DNA的复制,从而抑制疱疹病毒。    软膏剂直接作用于局部肌肤,能明显减轻疼痛、减少渗出,促进愈合,且不增加肾脏负担。阿昔洛韦软膏与中药联合使用治疗 SLE 患者并发的 HZ 可加快病症的好转。此次临床观察结果也显示,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 SLE 并发的 HZ 疗效确切,且症状消退较快,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李圣楠,黄慈波.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治疗进展[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1):6-10.  [2]杨国亮,王侠生.现代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21-623.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6.[4]宋洁玲.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10):2735.  [5]张宝珍,王莺,龚红英.60例带状疱疹病人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2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