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朱珊辩证施治小儿泄泻的方法总结

时间:2015-12-20 18:02:44 所属分类:中国医学 浏览量:

泄泻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疾患,临床表现主要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等。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多见,四季均可发病,其中以夏、秋季发病最多。若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易于伤阴、损气、伤阳,甚则危及生命,而久泻不愈,则易发展为疳证,严重影响小儿的营

泄泻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消化道疾患,临床表现主要有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等。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最为多见,四季均可发病,其中以夏、秋季发病最多。若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易于伤阴、损气、伤阳,甚则危及生命,而久泻不愈,则易发展为疳证,严重影响小儿的营养、生长发育。导师朱珊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事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载,致力于小儿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疾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擅长小儿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泄泻、厌食、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病证的诊治。现将朱珊教授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朱珊教授认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不外乎内、外二因。其一在于内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相对薄弱,易致脾阳困遏,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或病后失调,元气大伤,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其二责之于外因,如感受外邪、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等。无论内因或外因,都易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而成泄泻。如《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朱教授认为,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泄泻,究其根本在于“脾运失健,水湿内停”,“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生的关键。如《医宗必读·泄泻门》指出:“泄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脾之强者,身能胜湿,无湿则不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小儿“脾常不足”,无论是感受外邪、伤于乳食,还是他脏疾病伤及于脾脏,导致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清浊不分,合污而下,皆可发为泄泻。    2 治疗方法    治疗上重点把握“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无湿不成泻”的基本规律,抓住脾胃受损与湿邪为患这两个主要环节,秉承“脾健贵在运”的原则,治疗之重在于“健脾运脾”及“淡渗利湿”两方面。朱老师根据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治疗小儿泄泻的基础经验方—健脾止泻汤:炒白术、苍术、茯苓、焦山楂、炒山药、车前子。方中炒白术、茯苓、炒山药健脾益气,治病求本,脾气健运,水湿得化;炒白术、苍术皆可燥湿健脾,且一健一运,白术得苍术,补脾之不足而泻湿浊之有余,苍术得白术,泻湿之有余而益脾之不足,故使燥湿与健脾互为促进;茯苓、车前子甘淡而平,淡渗利湿,乃“利※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项目小便以实大便”之意;炒山药、焦山楂均有收敛止泻之功健运,以防泄泻过度引起伤阴伤阳之变证。六药共用则健运脾气,湿邪得去,泄泻自止。    临床上需灵活加减应用:若偏湿热泻者,加黄芩、黄连、葛根清热利湿;若偏寒湿泻者,加藿香、苏叶,白芷散寒化湿;若纳差者加焦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呕吐者加生姜、藿香和胃止呕;若腹痛、腹胀者,加木香、大腹皮、干姜理气消胀;若小便短少者加泽泻、滑石渗湿利尿;若久泻不止者,则加吴茱萸、党参、干姜、肉豆蔻温阳益气。    3 验案举例    患儿王某,男,1岁4个月。于2013年5月7日因“腹泻2月余”就诊。    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反复发作,大便稀糊状,色黄,无臭,夹未消化食物残渣,每日3~4次,纳呆,面色无华,精神欠佳,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指纹色淡;间断给予蒙脱石、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药物口服,效果不佳,遂寻求中医药治疗。诊为:泄泻(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固涩止泻。方拟健脾止泻汤加味:炒白术10g,苍术6g,茯苓10g,焦山楂10g,车前子15g,炒山药6g,太子参6g,干姜3g,吴茱萸3g,肉豆蔻3g,甘草6g。4剂,日1剂,水煎,分3次服。服药后患儿精神好转,大便次数较前减少,每日2~3次,纳食较前有所增加,手足微温,面色少华,舌淡苔白,指纹色淡。原方续服4剂后诸症告愈。    4 讨论    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因胃乃水谷之海,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布散精微,且恶湿喜燥,外感湿邪与内生湿浊最易困阻脾土。若脾健胃和,则水谷自然腐熟,化生气血以行营卫;若脾胃受病,水反为湿,困遏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升降失职,清浊不分,合污下流,致成泄泻。    朱老师认为,“脾虚”是泄泻发生的根本原因,“湿盛”是其关键因素,治疗上贵在健脾、运脾及化湿,同时分清轻重缓急,灵活应用。除药物治疗外,应注重营养的摄入,目前许多医生及家长认为小儿腹泻时应减少食物的摄入,特别是高营养物质,如牛奶、鸡蛋等,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充足的营养,是机体功能正常运转的动力,若营养不足,泄泻日久则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总之,小儿泄泻的治疗应司外揣内,灵活应用理脾化湿之法,方能取得殊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yyws/zgyx/22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