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时间:2021-12-08 10:49:30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 浏览量:

贫困作为一种状态,是经济发展过程不均衡性导致的必然阶段,简单地依靠贫困人口从事单一的第一产业是无法在较短的时期内使自身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定位在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通过发展旅

  贫困作为一种状态,是经济发展过程不均衡性导致的必然阶段,简单地依靠贫困人口从事单一的第一产业是无法在较短的时期内使自身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将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定位在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上。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通过发展旅游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如何准确识别扶贫对象,提高旅游带动扶贫的精确度,对于中国以至于世界范围内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通过发展旅游的方式达到旅游扶贫的目标具有世界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其他处于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导作用。本文以中国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导,将国家级秦巴山区贫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秦巴山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旅游发展潜力以及区域贫困成因分析,探讨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带动地区扶贫的具体路径。

	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

  一、旅游扶贫相关理论

  当今各国普遍认同的是世界银行(2008年)定义的每人每天消费不低于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1].但是,货币的划定标准线只是贫困现象反映的直接表现,世界上不同国家的贫困现象差异巨大,通常受具体国家和地区的消费水平、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环境风险因素及政治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包括脆弱性、无发言权、缺乏工作能力等。可以看出,全球范围内的贫困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多维整体概念,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扶贫工作的全面性和复杂性。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在报告中首次提出面向贫困人口的旅游扶贫(PPT模式)作为一种可以促进扶贫的旅游开发模式和方式,要强调的是,贫困人口的旅游利益必须远远超过其支付的费用。因此,作为旅游规划、经营管理人员及政策制定者不能仅仅把提高大多数贫困人口越过贫困货币标准线作为旅游扶贫模式的唯一目的,而要满足与贫困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生活福利。

  二、旅游扶贫精准识别

  旅游扶贫原指在欠发达地区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增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自身的发展能力。旅游扶贫的核心是以当地旅游资源为基础,最终目标是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同时在旅游扶贫的精准识别中,我们要明确的前提基础是:该贫困地区是否具备旅游开发的资源等条件,是否有合适的旅游项目适应开发;该地区的贫困人口是否愿意且有能力参与到当地的旅游扶贫的规划项目和发展当中来。尽管旅游业减轻贫困的受益者不仅是贫困人口,但贫困人口的生活福利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保障和也是地区可持续发展机会的基础,更是减轻贫困发生率的主要目标。

  三、秦巴山区旅游扶贫范围概况

  依据《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本文所选取秦巴山贫困区旅游扶贫选择包括绵阳、广元、南充、广安、达州、巴中、遂宁7个地级市的46个县中,涉及77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其中旅游扶贫村落为677个,直接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2002户,包括贫困人口159001人[2].依据《四川省"十三五"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和四大片区的资源特色和具体实际情况,将旅游扶贫模式分为打造三种模式(见表1)。而根据秦巴山区的乡村旅游资源特点以及所行政区域范围的交叉,文章所研究的旅游扶贫贫困村的开发模式以一个主导,多重融合协同推进。

  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带动型模式,即依托贫困村所依靠的上一级城镇和连通的村镇交通线路,按照"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要求,打造乡村旅游特色业态,包括乡村特色民宿、农家乐、骑行驿站、农产品采摘园、休闲农业综合体、农家超市、农耕文化博物馆、文化技艺传习所、传统手工艺品作坊以及自驾车营地等,通过当地政府的资产入股、农户的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方式,以及让贫困户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从事旅游相关的经营活动来使自己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家庭以及整个乡村的就业,从而实现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增收。

  四、秦巴山区贫困现状及原因

  贫困覆盖面广,贫困发生率高。当地扶贫和移民局相关数据显示:秦巴山片区7个地级市46个贫困县、779贫困村,分别占全省的33.81%和53.98%;贫困人口多。秦巴山区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总人数为159001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56.99%,贫困发生率为33.5%,贫困发生率是四大片区中最高的[3].

  多维致贫。秦巴山区片区86.4%以上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呈现多样化现象,其中包括自然灾害、缺水、缺技术、缺劳动力、缺资金和基础交通落后。由于多种致贫原因的影响,对地区贫困村的脱贫有着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基础交通设施的落后以及当地自然灾害和缺乏居民生活用水的客观因素,使当地的乡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另外,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落后,致使当地的贫困户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且男性劳动力都出门务工,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在家,他们本身就无法从外界获取一定的技能和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致使了自身陷入了贫困的循环中[4].

  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是秦巴山区发生贫困的现象根本原因。秦巴山区地处大巴山南缘,同时处于山系的交汇处,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频发。受山地地形地貌影响,景区与贫困村之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交通通达路程用时较长;且区域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不足导致了当地无法通过吸引外资进行项目招商,同时也使当地的农产品很难得到外销。秦巴山区虽然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但长期以来,大部分乡村里还存在着停车场、公厕等数量不够以及设施落后、垃圾处理不够及时、贫困家庭的住房条件较差,厨卫设施较差,配套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水平落后。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由于当地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发展的机制不完善、贫困人口参与乡村旅游的信息获取、参与的技能培训渠道不完善,以及贫困人口自身技能、资金和发展旅游的观念不足,导致参与到旅游业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因此,秦巴山区的大多数乡村旅游都普遍面临着资金匮乏、技术匮乏、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匮乏以及相应的旅游人才缺乏的困境,没有相应的旅游扶持资金来改善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条件,致富旅游开发的经验和开发的技术积累不足,导致本来拥有优质的乡村旅游资源和商品资源丰富的地区处于贫困的现象。

  五、秦巴山区乡村旅游扶贫路径探讨

  1. 编制乡村旅游专项规划

  按照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试点村规划导则》的基本要求,要抓好顶层设计、做好规划方案。整理乡村旅游资源、选择具有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的乡村进行整合以及创意项目规划;编制重点乡村旅游扶贫村计划,明确旅游精准扶贫的主导方向、发展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乡村旅游项目,达到国家标准的旅游接待和服务设施要求,做好贫困村旅游扶贫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有机衔接,逐步实现从多规融合到多规合一,增强规划可实施性。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示范村。提升、完善环大巴山麓的沿山公路,即连通旺苍、南江、通江(平昌)至万源(宣汉)一线公路段,围绕大巴山麓建设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带,依托大巴山构建政府主导和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建设秦巴山区乡村旅游建设示范村,打造秦巴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带,打造国家级大巴山生态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

  2. 突出政府职能,建立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

  旅游扶贫需要政府、企业、社区以及当地居民的联动推进。主导和统筹乡村旅游项目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强扶贫的针对性,由旅游部门牵头规划,以旅游示范村所在县级部门和乡镇按照统一规划负责项目实施,改善和优化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繁荣环境完善和升级扶贫政策。建立由旅游、农业、文化、交通、规划、国土、环保、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旅游合作管理和服务机制,共同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全面协调和稳定发展。依托连接城镇和乡村的主要交通道路,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村镇,打造秦巴山区特色乡村旅游,开放型农舍,经营乡村旅馆,营造特色乡村旅游景观和休闲农业示范区。使贫困家庭成为第三产业的企业主,增加了贫困人口的营业收入并帮助其减贫和增收。

  3. 推动贫困地区乡村旅游集聚化发展

  创新管理模式,打造区域特色乡村旅游业。加强乡村旅游的管理是确保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每个乡村都应根据当地情况采取适当的管理模式,形成兼具人文、自然、民俗、休闲、娱乐、教育六大功能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鼓励旅游扶贫村依托核心旅游资源,培育和开发多种类型和风格的乡村旅游产品,创建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发展特色观光、民族风俗、度假休闲、医疗保健和康养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以及新兴旅游业态[5].结合乡村旅游发展脱贫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将乡村旅游项目和设施建设与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乡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乡村产品和品牌,每个旅游扶贫村形成几个特色主打旅游产品,树立区域旅游品牌,扩张市场范围,增强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为旅游者提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区域乡村旅游体验,增强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游客满意度。

  六、结语

  乡村旅游扶贫是一项系统地重大工程,需要多方乡村旅游参与者的积极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扶制定规划、整合资源以及资金支持中的主导作用,转变刻板固有的发展观念,为旅游投资者、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以及旅游者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村民的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机会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和决策能力,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利益的公平分配,切实将当地居民的利益放在核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兴趣和热情,才能激发当地居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和自豪,才能拥护旅游扶贫工作,自觉主动地保护民族文化,为保护和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保护和内在动力支持,并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在旅游业的融合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华,冉杰,卢宗源,等。秦巴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 2016(8):65-67.

  [2]李会琴,侯林春,杨树旺,等国外旅游扶贫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 2015(2):26-32.

  作者:李路云,何星

  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旅游扶贫实践路径研究——以秦巴山区为例相关推荐参与式发展理念在旅游开发扶贫中的运用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jjgl/nyjj/5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