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

时间:2022-03-14 10:18:44 所属分类:水产与渔业 浏览量:

三峡水库自建成蓄水以来, 逐步达到总库容 393108 m3 、最大水面面积 1084 km2 , 水库生态系统也逐渐从原来的河流型生态系统转化为河道型水库生态系统[1, 2]。在此过程中, 水体增加了约 200108 m3 , 原有喜流水性鱼类的分布范围向水库上游转移、种群规模变小甚至消亡,

  三峡水库自建成蓄水以来, 逐步达到总库容 393×108 m3 、最大水面面积 1084 km2 , 水库生态系统也逐渐从原来的河流型生态系统转化为河道型水库生态系统[1, 2]。在此过程中, 水体增加了约 200×108 m3 , 原有喜流水性鱼类的分布范围向水库上游转移、种群规模变小甚至消亡, 喜静水性或缓流水鱼类的群落结构尚不成熟和稳定[3—5], 导致水体初级生产力未被及时利用和转化; 同时支流、库湾等局部水域的营养物质丰富, 导致水流缓慢的区域水质较差, 在温度、光照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藻类“水华”[6]。因此, 当前迫切需要在三峡水库进行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调控, 科学规划和管理水库生态渔业, 合理利用三峡水库大量的水体饵料生物资源, 加快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促进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维护三峡水库水生生态系统健康。本文围绕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等方面展开分析, 探讨三峡水库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策略, 以期为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管理和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提供决策参考。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

  1 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 生态渔业是调控和保护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作为水域食物网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分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种类组成和资源量的变化对水库生态系统演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 4]。以鱼类为主体的渔业生产可以利用水体的生物生产力, 将营养物质转化成渔产品, 减轻水体氮磷营养负荷; 同时, 鱼类作为生物操纵的重要对象, 可以通过营养级串联效应, 在水质管理和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7, 8]。三峡水库生态渔业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 通过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 提高库区鱼类多样性和资源量, 优化渔业资源结构配置, 有效转化水体初级生产力, 是加快三峡水库从河流生态系统转化为河道型水库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手段。

  1.2 三峡水库目前处于有利的渔业生态调控时期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使一些关键环境因素 (如水文特征和水化学作用)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发生显著变化[2, 9], 对水生生物的栖息、摄食和繁殖等方面产生不同程度影响。就鱼类而言, 三峡库区原有记载种类 148 种(含亚种) [10], 蓄水后库尾至库首流速减缓、泥沙沉积、饵料生物组成变化, 这种条件适宜于喜缓流水或静水生活的鱼类, 而对需要在流水环境中繁殖或完成生活史的鱼类则会产生不利影响[3—5], 干流和支流、沿岸区和敞水区之间生境的差异也影响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时空分布[11]。目前三峡水库鱼类区系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鱼类群落发展的可塑性和空间较大, 因而为群落调控和生态系统重建提供了不可错失的机遇, 通过适当的渔业资源结构性和功能性调控将有利于三峡水库鱼类区系向控藻、控污型群落结构发展, 有利于三峡水库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1.3 三峡库区渔业是当地社会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三峡库区农村移民能够“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致富”的目标,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2001 年决定在库区发展柑桔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旅游业和渔业等四大产业来帮助解决移民安置问题。三峡水库建成后, 具有发展生态渔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水面资源丰富, 在 175 m 水位时水域面积约为 1084 km2 , 且水流、水质等条件较好, 适于开展放流增殖渔业; 二是优质水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 三峡水库在国内外的广泛知名度为库区发展生态渔业、创立优质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是长江是我国水生生物的重要种质资源库, 生长繁殖着大量重要经济鱼类; 四是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渔业积极性很高。发展三峡水库的生态渔业, 不仅可以科学充分地利用库区丰富的渔业资源, 形成独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区, 而且可以安置和稳定相当规模的移民, 维护社会稳定。

  2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2.1 总体目标针对三峡水库新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特点, 以水质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为首要任务, 利用科技、资源优势, 按照生态学原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三峡水库渔业资源, 通过生态渔业关键技术研发、现有技术配套和集成创新, 寻找和探索适于三峡水库的生态渔业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 合理利用水体饵料生物资源, 促进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 减少过度开发和资源衰退的风险, 实现重要经济鱼类生产的可持续性, 防止库区生物多样性损失, 保持高就业水平, 提高渔业收入, 打造三峡水库有机鱼新品牌, 向国内外消费者提供优质鱼产品, 促进三峡库区环境保护、渔业增效、移民增收。

  2.2 基本原则坚持渔业发展以保护水质和生态安全为前提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发展方式与规模, 必须以水质保护和生态安全保障为前提,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通过放流增殖土著滤食性鱼类(鲢、鳙) 和碎屑食性鱼类(如鲴类), 直接利用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 发展以食鱼性鱼类(如鳜、翘嘴 等鲌 )增殖为途径的水质养护型渔业, 发挥食鱼性鱼类在食物网调控、低值饵料资源转化等方面的作用; 根据生态容量控制放养种类的种群密度, 避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坚 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同 步水生生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 合理利用可促进其再生, 但如果利用强度超过其再生能力, 资源就会枯竭, 甚至造成物种灭绝[13]。因此, 必须坚持渔业开发与动态监控同步, 渔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使三峡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

  3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的重点研究任务与关键技术分析

  3.1 三峡水库渔业放流增殖关键技术研究依据水生生物群落结构优化和水库生态系统设计理念, 在三峡库区水环境动态、饵料生物组成与生产力、鱼类时空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主要经济鱼类生活史特征、摄食习性和种群动态等综合调查的基础上, 遴选适宜的增殖放流种类, 重点研究放流苗种来源与质量保障技术、鱼类资源定量评估技术、不同生态类群鱼类的组合放流技术、放流效果评价技术等。放流苗种来源与质量保障关键技术 研究放流土著鱼类的苗种繁育和中间培育技术, 整合、提高和优化苗种生产技术与工艺, 形成三峡水库健康苗种繁育技术体系、放流苗种质量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大群体亲本、生物学性状、苗种品质和疫病检疫等), 组建三峡库区土著经济鱼类增殖的苗种供应服务网络。鱼类时空分布的资源量评估关键技术 利用现代水声学技术, 结合传统鱼类采样和渔获物调查方法, 研究三峡水库天然鱼类的季节和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库区鱼类群落多样性的时空格局与水环境变化和饵料生物资源的关系, 阐明特定鱼类种群的生境需求。鱼类组合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关键技术 根据水体初级生产力、饵料生物、种间关系、鱼类群落结构和生态位状况, 以及捕捞作业类型与强度, 确定库区的适宜放流种类、放流规格、放流时间和地点; 通过研究三峡水库食物网结构与营养动力学特征, 系统评估增殖放流的生态容量和渔产潜力; 通过研究放流前后渔业资源结构和水环境的变化特征, 建立增殖效果评价与生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

  3.2 库区野生经济鱼类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针对三峡库区野生经济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结合蓄水后水文情势的变化, 重点研究野生经济鱼类生活史早期生长发育与资源补充过程, 提出早期资源保护的关键技术; 研究重要野生经济鱼类繁殖适应性和繁殖策略, 以及产卵场保护与构建关键技术; 研究三峡水库渔具、渔法的捕捞选择性和重要野生经济鱼类的生长特征, 提出捕捞管理与种群调节关键技术。重要野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补充过程与保护关键技术 通过三峡库尾江段入库的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和三峡库区幼鱼资源调查, 分析库区洄游型鱼类繁殖活动规律和规模, 定居型鱼类幼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和资源现状; 研究三峡水库重要野生经济鱼类早期生长发育、资源补充情况, 评估野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对三峡库区鱼类资源贡献率, 提出野生经济鱼类早期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关键技术。

  3.3 局部库区渔业调控与控藻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典型支流、库湾的水环境和渔业资源特点, 以高效利用局部库区资源、转化水体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为目的, 发展适用于三峡水库局部库区的水环境安全评估技术、渔业调控与资源利用技术、渔业生物操纵关键技术, 促进三峡支流与库湾良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提高水体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和自我净化的能力。典型支流和库湾的水环境背景与生态安全评估关键技术 开展典型支流和库湾的水环境背景调查, 从水质、水体营养状况、入库污染负荷、水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性等方面评估水体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并对“水华”多发水域进行生态毒理学研究, 将所取得的数据用于评估该水域的生态安全。

  4 小结与展望

  三峡水库渔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协调是解决库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关键。三峡水库发展生态渔业应以保护水库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和养护水质为前提, 严格控制外来物种的引种移植, 以土著鱼类自然繁殖保护和捕捞管理为主, 动态调控人工放流的鱼类种类和数量为辅。当前迫切需要在对三峡水库水体生态系统调查和资源动态评估的基础上, 阐释水域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食物网特征, 在促进高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则下, 采用组合渔业调控技术, 人工补充或增强食物链的相关环节, 改善水体的生态系统结构, 增强其生态与环境服务功能, 提高水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恢复和自我净化的能力, 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水体的初级生产力获得渔产品, 建立以鱼类群落结构调控与优化配置为主要操控手段的水库生态系统调控技术体系, 有序利用三峡水库水体和渔业资源, 实现环境保护和移民增收的双赢, 同时提出库区生态渔业长效管理的规程和生态渔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开展各项关键技术研究的同时应加强三峡水库生态渔业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例如土著鱼类产卵场修复与群落优化技术示范、鱼类组合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技术示范、库湾与支流渔业调控与资源利用技术示范、适宜三峡水库的渔业生物控藻技术示范、社区渔业投资与利益共享的综合试验示范等, 以示范工程建设的实际效果来促进生态渔业关键技术研究的深入。通过总结相关技术示范工程的实践成果和教训, 并借鉴其他水库和湖泊渔业(如千岛湖[14]、保安湖[15])的成功管理经验, 提出三峡水库生态渔业模式的指导性意见、最佳组合方式、适宜推广模式和适用范围等, 为三峡水库“以渔养水”、“渔-水和谐”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Huang Z L, Wu B F, Ao L G.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 21—32 [黄真理, 吴炳方, 敖良桂. 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研究.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21—32]

  [2] Cai Q H, Sun Z Y. Water environment and aquatic ecosystem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ina: progress and prospects [J].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2012, 24(2): 169—177 [蔡庆华, 孙志禹. 三峡水库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湖泊科学, 2012, 24(2): 169—177]

  [3] Gao X, Zeng Y, Wang J W, Liu H Z. Immediate impacts of the second impoundment on fish communit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10, 87: 163—173

  《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来源:《水生生物学报》,作者:叶少文1 杨洪斌2 陈永柏2 刘家寿1 胡征宇1 毕永红1 李钟杰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nykx/scyyy/5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