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预测的基本特性、预测悖论及预测能力提高

时间:2015-12-20 21:31:52 所属分类:逻辑学 浏览量: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们熟悉的古语,说明预测的重要性。在生活工作中,对未来的情况,特别是可能出现的风险,要有所估计、有所预测,预先做准备,提前做安排,才能顺利地生活工作,取得事业成功,否则,事到临头,惊慌失措,就会造成损失。我们也熟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我们熟悉的古语,说明预测的重要性。在生活工作中,对未来的情况,特别是可能出现的风险,要有所估计、有所预测,预先做准备,提前做安排,才能顺利地生活工作,取得事业成功,否则,事到临头,惊慌失措,就会造成损失。我们也熟悉在西方流行的一句话,“人类一预言,上帝就发笑”.近些年来,在我国也流行一句话,“专家权威一预测,人们就发笑”.为什么“发笑”?

  因为有些预测、预言不准确,甚至荒唐可笑,或者说“很不靠谱”.人们还评出“十大搞笑经济预测”,这些预测都是有关权威人士做出的。权威的预测都到了“搞笑”的程度,可见预测是很不容易的。这就是人们在预测问题上面临的“二难”处境:不预测不行,预测又可能出问题。

  一、预测的含义和目的    事实上,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很多重大事件、重大危机,人们事先并没有预测到,以致于遭受了严重损失。几年前,谁想得到,由美国的次贷款,会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这个危机会把整个世界的经济搞成这个样子,领导人头疼,人们生活受严重影响。虽然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但是一些重大自然灾害也难以预测,使人类生命和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这说明,预测很重要,预测也很难。不预测不行,准确预测又很难做到,有些不准确的预测还会造成严重后果。有人认为预测是可能的,也有人认为预测是不可能的,这叫做“预测悖论”.

  预测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一种基本的心理思维活动。世界、国家的发展变化,要预测;地区、组织的发展变化,要预测;个人、家庭的生活工作情况,也要预测。预测不容易,但又不能不预测,这就是人们面临的难题。

  什么是“预测”?预测就是“预先推测”,人们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依据事物的历史情况和现实情况,对事物未来的可能情况做出的推测,简要地说,预测就是根据事物的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来推测事物未来会怎么样.

  预测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决策应以科学的预测为基础。决策就是决定以后做什么事情,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是以后要做的,因此决策实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决定以后要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预测,因此决策和预测是紧密联系的,或者说,决策内在包含着预测。人们在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当前的情况,还要考虑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及在以后决策实施过程中,会引起什么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有些决策之所以出现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做决策时没有作出正确的预测,就决策而决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考虑以后决策环境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也没有考虑在以后决策实施过程中,会引起什么不利的情况,往往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想做的事情做不成或做不好,反而产生不良后果。

  二、预测的依据    预测是有依据的。预测不是随意的、想当然的胡乱推测,也不是天马行空式的自由联想。人们根据什么作出预测?有四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依据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规律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事物过去怎样发展变化,现在怎样发展变化,往往表现出某种趋势,人们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可以推测事物今后会怎样发展变化。对事物规律认识越深刻,对事物变化趋势把握越准确,预测就越可靠。

  第二,依据生活工作经验。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从过去、现在所经历的事情中,获得一些经验,也可以对今后的事情做出推测。经验是人们对事物规律的一种自发、朴素的把握,但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次,因而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很多时候是根据经验作预测的,这样的预测较为可靠。但在重大社会问题上,凭经验预测往往不可靠。

  第三,依据所掌握的事物当前情况和信息。仅仅根据规律或经验,是难以做出预测的,还要充分掌握事物当前的情况和信息。人们在做预测时,往往是根据事物现在的情况,推测事物今后的情况,也就是从现在“怎么样”,推测今后会“怎么样”.对事物当前的信息掌握得越充分,预测越可靠。

  第四,依据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掌控能力。人们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一定掌控能力的。事物怎样发展变化,如果在人们的掌控之中,就可以对事物今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比如在生活工作中,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掌控的,今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这种预测,实际上也是我们对自己今后生活工作情况的一种安排.

  在人们进行预测时,以上四种依据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统一的。这四种依据,也是人们的四种预测能力,即认识事物规律的能力,总结经验的能力、掌握事物信息的能力、掌控事物变化的能力。预测是否准确、是否可靠,取决于这四种能力的高低。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关键在于提高这四种能力。对事物规律的认识越深刻,经验越丰富,获得的信息越完全越准确,对事物的掌控能力越强,作出的预测就越准确、越可靠。

  三、预测的类型    人们所作出的预测,从不同角度,可相对区分为不同类型。这种区分只是理论上的分析,实际的预测是各种类型结合在一起的。

  从预测事件的价值看,有三种类型。事件的价值,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对人们有利的事件,比如说机遇、机会。第二种是对人们不利或有害的事件,比如事故、灾难、危险、风险等。第三种是对人们无利也无害的事件,这种事件可以叫做中性事件,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发生或者不发生,对人们的生活工作没有什么影响。因此,预测可分为对有利事件的预测、对不利事件的预测、对中性事件的预测三种类型.一般来说,人们预测的主要是有利事件或不利事情,因为这两种事件对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而对中性事件不作预测,这样的事件发生或不发生,影响不大,由它去吧。

  从预测的范围看,有三个层次。宏观预测,对世界发展趋势,对国家未来发展形势的预测。中观预测,对地区发展趋势,对组织、部门未来发展变化情况的预测。还有微观预测,对个人、家庭生活工作未来情况的预测。由于人们所处地位和环境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预测的重点是不同的。

  从预测的时间距离看,有三种类型。近期预测,预测的时间距离不长,如十多天后,几个月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中期预测,一年以后,几年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事情。长远预测,几年以后,十多年以后,或者更长时间,会出现什么情况。时间距离越短,预测的准确性越大;时间距离越长,预测的准确性越小。从个人、组织的角度看,时间距离越短的预测,对人们的影响越直接,因而人们越关注这样的预测。对社会、国家发展来说,长远预测是很重要的,这样的预测往往涉及一些影响社会、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从预测事件的可能性来看,有两种类型,即对“可能发生”的预测和对“可能不发生”的预测,或者叫做“肯定性预测”和“否定性预测”.一般来说,预测就是预先推测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不论是有利的事件,还是不利的事件,都是从“会发生”的角度来推测。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候人们也会推测以后不会发生什么事情,如不会出现某种机会、机遇,或者不会出现某种风险、危机。比如在气象预报中,可以预测以后某天会下雨,也可以预测以后某天不会下雨。预测“以后不会出现某种情况”,这样的预测有什么意义呢?它告诉人们事物发展变化的正常情况,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稳定的心理预期,作出生活工作的正常安排,避免行为混乱、活动无序。比如预测“以后某天不会下雨”,人们就可以安排那一天的正常活动。

  四、预测的特点    预测的特点很多,有些特点是我们已经知道的,比较熟悉,有些特点还没有认识到。特别是预测所包含的一些内在难题,需要深入分析。这里分析几种人们不熟悉的预测特点:

  第一,预测是面向未来的。预测就是预先推测今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发生什么事情。在预测的时候,这些情况还没有出现,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况,已经做过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不需要预测,即使去预测也没有什么意义。人们常说“事后诸葛亮”,就是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再说它就没意思了。

  第二,预测的不确定性。这是预测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预测中最难的问题。不确定性是存在风险的原因,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我们说预测很难,原因就在这里。不确定性,就是人们对事物未来的情况,不可能完全把握;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不可能完全掌控。不确定性所反映的,实质上是人的认识能力和事物变化之间的一种关系。如果对事物的变化情况完全能够认识和把握,就不存在不确定性。对事物的变化情况,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一些,但完全认识和把握是不可能的,这就必然产生“不确定性”.因此要做出完全正确、绝对可靠的预测是很难的。预测实际上只是一种“可能性”,所预测的事情,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发生或者不发生,要等待以后的情况来验证。验证之后,所预测的事情,不论发生或者不发生,都是情有可原的。要注意,“可能不发生”与“不可能发生”是不一样的。“不可能发生”是一种必然性,就是“必然不发生”.“可能不发生”还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我们说某件事情“可能不发生”,实际也意味着它“可能发生”.我们对预测要有一种理性辨证的态度,不要认为,一种预测或者绝对可靠,或者绝对不可靠。任何一种预测都是“可能性”,可靠或者不可靠都是相对的。

  第三,有些预测是人们的主观预期。从理论上说,预测要有科学依据、客观依据,而不是主观臆断,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预测实际上是预测者的某种主观预期。有些预测包含着预测者的某种意图、某种愿望,就是说,人们想要什么、希望什么事情发生,也往往通过预测的形式表现出来。一个人希望某种事情发生,他就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希望作为一种预测而提出来。同样,一个人希望某种事情不发生,他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这种愿望作为一种预测提出来.因此,不要轻信预测,要分析预测中是否包含主观预期。有些预测实际上是预测者想对人们实施某种主观引导,控制人们的行为。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把自己的目的以“科学预测”的名义提出来,从而操纵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预测”的名义欺骗和误导人们、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预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第四,预测对人们具有心理暗示和行为操纵作用。可以说,这是预测的作用所在。如果一种预测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没有影响,这样的预测实际上没有意义。预测是对未来事件的推测,这种推测会对人们产生心理暗示,进而操纵人们的行为。预测某种有利的事件会发生,会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人们会产生乐观的心理,采取积极的行为,来迎接这种事件的发生。预测某种不利的事情会发生,对不同的人,影响是不同的,对于心态乐观、意志坚强的人,会以理性的态度、谨慎的行为,避免遭受损失,而对于心态悲观、意志脆弱的人来说,则会产生灰心丧气、消极无为的影响。预测要慎重,不要随便预测,否则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现在有一种现象,可以叫做“预测泛滥”,什么人都出来作预测,信口开河,“预测”漫天飞,搞得人们无所适从,干扰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有些“预测”还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即使是专家、权威们,也不能随意预测,特别是在自己的领域之外,最好不说话,更不要去作什么预测。这几年流行的话“专家、权威一预测,人们就发笑”,实际上是对随意预测的一种嘲讽。五、对预测悖论的分析前面对预测讲了很多,但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还没有讲,就是“预测难,究竟难在哪里”,这个问题叫做“预测难题”.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使我们对预测有更深刻的认识。

  预测是面向未来的,是从“此时”到“彼时”的推测。在做出预测的当时情况,把它叫做“此时”;预测事件在未来发生时的情况,叫做“彼时”.从预测的“此时”到预测的“彼时”,中间要经过一个过程,会有很多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在这些阶段中,会有很多情况出现,会发生很多事情。从“此时”到“彼时”,不论人们对这些情况、这些事情,干预或者不干预,都会使得预测会发生变化。我们分“不干预”和“干预”两种情况来分析。

  “不干预”的情况,就是在“此时”作出某种预测,对事物以后的变化情况不干预,等待在“彼时”所预测的事件发生,就是我们常说的“顺其自然”.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比如,今天作出某种预测,是根据今天所掌握的情况,但是以后每天的情况都会变化,明天的情况变了,后天的情况又变了,这样一直到预测的“彼时”,中间的情况一直在变化,这就会使得最初预测的可靠性、准确性降低,甚至所预测的事件根本没有发生。人们常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就是这种情况。很多预测最终成为“废话”或“笑话”,也并不是因为预测者胡乱推测,而是因为从预测的“此时”到“彼时”之间,事物的情况是在变化的。准确的预测往往需要一种稳定的状况,而实际上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使得人们的预测很难做到准确可靠。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预测难题.

  “干预”的情况,就是在“此时”作出某种预测,对事物以后的变化情况进行人为干预,使得在“彼时”所预测的事件发生。这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于“有利事件”,人们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创造条件,促使有利事件在“彼时”真的发生。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有利事件”的发生,是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所产生的,还是人们的行为活动所产生的?这种事件,是预测的事件,还是人为造成的事件?如果是人为造成的,那么提出设想、制定计划,采取行动就可以了,何必预测呢?

  另一种情况是对于“不利事件”,人们也采取措施,干预事物的发展变化,消除会引起不利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使得不利事件在“彼时”不发生。这也产生一个问题,由于人为干预,所预测的不利事件没有发生,那么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预测是正确的吗?预测有意义吗?预测的事情没有发生,按道理说,预测就是不正确的。但是,当时作预测的时候,是有依据的。预测是有依据的,但所预测的事情却没有发生。这就是“预测悖论”.

  六、如何提高预测能力    预测难题、预测悖论,确实使人们很迷惑,有待于进一步从理论上深入研究。不管怎么说,预测很重要,不预测不行,预测又很难,预测难题无法摆脱。但人们还是应该预测,也必须预测。面对预测难题,人们并非无可奈何、无所作为,虽然人们不可能绝对消除预测难题,但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预测能力,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第一,正确对待不确定性。预测难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确定性”.如果世界是完全确定的,没有不确定性,那我们的任何预测都将是可靠的,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对待不确定性,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不确定性是必然存在的,不论任何时候,要想彻底消除不确定性是不可能的。希望或追求一种绝对确定的世界,不论理论上还是客观上,都是不可能的。不确定性必然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风险要尽量避免,机遇要有效利用。同时,对不确定性,也不要太悲观,不要把它看得太可怕。事实上,人类一直生活在不确定性中,我们天天遇到很多意外情况,但社会仍在不断发展进步,个人的生活工作也照样有序进行。有些不确定性,人们是可以预测、预防的。有些不确定性,即使不能预测,当它出现了,人们也可以应对和处置。还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在我们身边时时发生着,实际上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总之,对于那些重要的不确定性,要理性、积极应对,但对于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很多不确定性,可以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必过多担心。就是说,预测要适度,不要使预测泛滥,重要的事情应该预测,无关紧要的事情就不要去预测。

  第二,不断提高认识能力。这是提高预测可靠性的基本途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认识越深刻越全面,对事物发展趋势预测就越准确。事物的规律是分层次的,包括宏观规律、微观规律、具体规律,而且规律本身也在发生变化。认识事物的规律,不仅要认识宏观规律,还要认识微观规律、具体规律;不仅要认识过去的规律,更要探索事物的新规律。宏观规律只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和大趋势,只认识宏观规律,人们无法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所作的预测可靠性很小。微观规律、具体规律直接支配着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对微观规律、具体规律认识越深刻越全面,才能作出较为可靠的预测。在进行预测时,要避免这样的现象,就是空谈“宏观规律”、“大趋势”,而对事物具体发展变化过程不了解,所做预测空洞抽象、不可靠。事物的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过去有过去的规律,现在有现在的规律,规律变化了,还用老规律作预测,肯定会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新规律,也是提高预测能力、提高预测可靠性的一个重要要求。

  第三,掌握充分的信息。作预测不仅要认识事物的规律,还要掌握同预测事物相关的充分信息。

  掌握信息少,是导致预测不可靠的一个重要原因。信息是稀缺资源,获取信息要支付成本,获取完全信息要支付巨大甚至无限成本。虽然人们无法获得绝对的完全信息,但要尽量获取同我们的生活工作直接有关的信息。掌握“完全信息”是不可能的,但掌握“足够信息”是可能的。已经过去的事情,正在发生的事情,不需要预测,我们要预测的是将来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是历史信息,正在发生的事情是现实信息,而将来的事情是未来信息。事物的信息之间是相关的、连贯的,可以说,预测就是根据事物的历史信息、现实信息,来推测事物的未来信息。在把握事物规律的基础上,掌握充分的历史信息和现实信息,就可以提高预测的可靠性。

  第四,不断增强实践能力。预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有效应对和处置不确定性。前面分析的预测难题、预测悖论,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不确定性难以应对和处置。不确定性对人们的影响,是在实践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应对和处置不确定性的具体影响,要依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实践能力。即使认识了规律,掌握了信息,也进行了预测,就是说即使在认识上掌握了不确定性,如果实践能力低,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当不确定性情况发生时,也难以应对和处置,不利影响难以消除,有利影响也难以利用。在生活工作中,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就是说,在认识上对不确定性无法把握,因而产生焦虑;另一种情况是预料到会发生什么情况,但是担心当情况发生时,自己没有能力应对和处置,因而产生焦虑。这种情况,就是认识上把握了未来的情况,但在实践能力上无法应对和处置。从认识角度看,不认识、不知道的情况,就是不确定性,而认识了、知道了,就消除了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从实践角度看,能够应对和处置的情况,就是确定性,而不能应对和处置的未来情况,就是不确定性。因此,要提高预测的可靠性,使人们能够有效应对和处置不确定性,应该把提高认识能力和增强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唐小我。预测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23.  [2]李光久。经济预测理论和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57.  [3]丁宝苍。预测控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100.  [4]郑小平,高金吉,刘梦婷。事故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3.  [5]朗茂祥。预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7.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ljx/26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