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高校学生课堂参与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引言

时间:2015-12-20 20:04:45 所属分类:心理学 浏览量:

1 引 言 1.1 问题提出 如今的大学课堂教师和学生天然地划分成两个阵营,仿佛两条平行线,鲜有交集。老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学生则多数貌合神离,不愿配合。多数老师感觉像是在做一个人的演讲。这一隐性逃课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

  1 引 言

  1.1 问题提出

  如今的大学课堂教师和学生“天然”地划分成两个阵营,仿佛两条平行线,鲜有交集。老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学生则多数貌合神离,不愿配合。多数老师感觉像是在做“一个人的演讲”。这一“隐性逃课”现象值得我们深思。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上的现象(周琦,2001)。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在各个高校中比比皆是,涉及范围广泛,大多数学生几乎都有参与。刘秋云等(2012)研究结果显示,高达 97.5% 的调查对象有过隐性逃课的经历,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类型隐性逃课现象各异。“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信条”,大四学生更是这一信条的笃信者。我们不禁要疑问,历经千辛万苦跨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为什么突然对广阔的知识世界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以知识传承为主要目的进行相互交流的场所。要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是仅仅让学生坐在座位上被动听讲,而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都投入到学习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可见学生的课堂参与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但通过多次课堂观察和部分老师反映,目前课堂教学状况并不乐观,积极主动参与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象参与或被动参与,甚至还有不参与的现象,在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中也总有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甘心做一个“隐者”,对课堂上的事情充耳不闻。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且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并未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部分授课者抱着完成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隐性逃课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少加以干涉。而在研究领域,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小学课堂的关注与重视都超过大学课堂,有关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较少。可能由于大学更加崇尚自由的学习方式,高校会经常忽视隐性逃课现象,因此这也常常成为研究者的盲点。

  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不同的参考点。所以,本研究是围绕课堂参与来展开的。运用观察法与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通过走进真实的大学课堂去发现大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同时结合问卷考察学生课堂思维的参与程度与情感体验。在探讨学生课堂参与相关影响因素的方面,以往研究显示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自我概念、班级规模、教师教学行为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参与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有研究者通过咨询发现大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生活,甚至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对未来职业缺乏规划(金玲玲,2011)。因此,本研究将在考察大学生课堂参与的性别、专业、年级特点的基础上,还将进一步考察大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与其生命意义感、学习风格及教师课堂教学风格之间的关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依据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大学生课堂参与问题的研究,了解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特点,同时探讨大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与其生命意义感、学习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风格与教学风格的匹配情况与学生课堂参与水平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研究所得的结果,为提高大学生的课堂参与水平提出合理的建议。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国内外有关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多集中在小学和中学阶段,而有关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较少,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课堂参与情况进行系统的研究,获得当前大学生课堂参与现状的最直接的资料,以期促进国内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研究,为改善大学生课堂参与现状提供科学依据,丰富有关学生课堂参与的理论依据。

  (2)实践意义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者的质量,而大学生课堂参与水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大学课堂参与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教师增强课堂互动水平提供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建议,以更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为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对策与措施。

(温馨提示:查看本篇硕士论文其他章节,请浏览本页面左侧←【论文目录】导航)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xlx/25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