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南丰傩舞传承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究

时间:2015-12-20 22:26:08 所属分类:音乐舞蹈 浏览量:

傩舞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汉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

  傩舞俗称“鬼戏”或“跳鬼脸”,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汉族民间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地处江西东部的南丰县,是中国的傩舞之乡,于2006年被评为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城。借申遗成功的春风,当代傩舞也在传承和发展上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演出方面,很多民间傩班被重新组建起来,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在理论研究方面,当地文化部门对傩舞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整理,各种有价值的论著不断涌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则实现了民间培养和学校培养的有机融合。可以说,申遗的成功就像是一支强心剂,让这门古老的舞蹈艺术重新焕发出了青春。但事物发展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表现在政府协调不力、傩舞自身缺乏创新、传承渠道单一,以及傩舞与其他文化的疏离等多个方面。因此,为了使申遗后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延续,我们应该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从而使南丰傩舞始终沿着一条健康的轨道传承和发展。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

  作为一门古老的舞蹈艺术,傩舞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涉及到多个层面,绝非是某几个人或某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

  比如一场大型的傩舞演出,就需要文化、宣传、交通、安全等多个部门的合力。而如何使多个部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这就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协调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多个相关部门,既各司其职,又积极联系,开展好抢救、研究和发展等一系列工作。

  首先是抢救工作。当地文化部门应该利用多种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对一些傩舞的文字和口述资料进行抢救,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在此基础上,再由出版部门进行出版和发行,使之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参考。其次是研究工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个人、高校课题组和地方文化部门等多方研究,都是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所以,应该由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傩舞研究机构,并提供一定的经费和设施支持,使相关研究能够名正言顺、积极高效地展开。最后是发展工作。对于傩舞发展认识,绝不能仅局限于对其的抢救和保护,而是要使其更加普及和丰富,作为傩舞之乡的南丰,更要把傩舞发展成为南丰乃至江西的名片和品牌。具体来说,先是要树立精品和品牌意识,整理和新创一大批优秀的傩舞节目,然后由宣传部门制定出一整套宣传方案,选取最著名傩舞艺人为代言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演出,让傩舞一步步从南丰走向江西,从江西走向全国。在这方面,陕北民歌就是一个学习榜样,全国上下都知道阿宝和王二妮,都会哼唱几句《兰花花》。南丰傩舞也应该以此为发展目标,力求让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能领略到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南丰傩舞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方面,唯有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才能使各种力量成为一种合力。因此,地方政府应该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当好这个“大家长”。

  二、积极推动傩舞自身的创新

  变革和创新,乃是一门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所在。倘若只是抢救和保护,就是一种“吃老本”的行为,同时也意味着这门艺术发展的终结。所以,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得傩舞艺术,对其进行多方面的创新。

  首先是形式方面。传统傩舞在形式上较为丰富,所以有着很大的创新空间。比如舞蹈动作方面,传统傩舞主要以跳跃、起手和转身为基础动作,虽然能够满足表现的需要,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比较单调。对此,多个傩舞艺人都对其进行了丰富:有的艺人加入了一定的故事情节,以情节为主线将所有动作连续以来,从而使动作更加连贯和流畅;有的艺人则对采茶舞、东北秧歌等其他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了借鉴,选取了一些动作融于其中,从而使动作更加新颖和丰富。又如舞蹈音乐方面。传统傩舞主要以鼓、锣等作为伴奏乐器,整个伴奏较为简单,而有的民间艺人则创造性地将现代舞曲伴奏用到了傩舞上。传统的《判官醉酒》《观音坐莲》等节目,就曾使用过迪斯科和伦巴的伴奏。现代舞的节奏是“嘭嚓嚓”,傩舞的节奏是“咚咚锵”,二者在节拍上是完全一致的,既满足了伴奏的需要,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其次是内容方面。传统傩舞主要用于驱鬼、逐疫和祭祀,从当代的视角来看,这种功能显然限制了傩舞的普及和艺术内涵的深化。而如果将其和当代的一些精神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则必定能够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比如南丰的石邮傩班,就新创了《文曲星下凡》的剧目。傩班特意制作了文曲星的面具,谁家有考上大学的学子,就去谁家进行祝贺,让本家感到十分自豪,不但扩展了原有的功能,而且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所以说,傩舞的传承和发展,既需要外力的支持,也需要自身的变革和创新,只有二者合力,才能使其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获得真正的传承和发展。

  三、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长期以来,包含傩舞在内的多种民间艺术都饱受人才的困扰,而没有了传承人,这门艺术也就濒临了灭绝。通过对当下状况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地方高校正是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多方面的便捷条件。所以,应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出一大批理论和技能俱佳的当代傩舞表演人才。

  首先是观念方面。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应该认识到自身对地方文化发展所肩负的责任,将傩舞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对待,并在宏观和微观层面提供一系列支持和帮助,让高校真正成为傩舞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次是实施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包含理论和技能两大方面。理论方面包含傩舞的发展历史、表现形式、艺术特征等;技能方面则主要以传统和现代傩舞的表演为主。在师资配备上,应该采用“双导师制”,高校舞蹈教师负责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当地的傩舞艺人则负责具体的傩舞教学。通过这种“双导师制”,既能保证学生一般意义上的舞蹈学习,又能使喜欢傩舞的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帮助。在教学形式上,要改变传统舞蹈教学口传心授的模式,多采用一些灵活、有效的形式。比如田野采风模式、多媒体教学模式等,都能使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得到弥补和解决。而在舞台实践方面,则需要和文化部门、企事业单位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舞台表演机会,这既能够满足当下傩舞演出的实际需要,还能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笔者相信,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一定能够使当前的人才困境得到有效缓解。

  四、将傩舞和相关文化相融合

  傩舞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一种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产物。所以,要想传承和发展傩舞,就要用一种“大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它,通过和相关文化的有机融合,开辟出新的发展渠道和方向。

  首先是和旅游文化的融合。南丰县物产丰富,气候宜人,除了是“傩舞之乡”外,还有着“曾巩故里”“蜜桔之乡”的美誉。进入新世纪后,在南丰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南丰的旅游文化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而作为傩舞来说,完全可以和南丰的旅游文化融合在一起。比如可以将傩舞文化较为丰富的村寨打造成傩舞民俗文化村,游客白天可以和农民们一起劳动,晚上则可以来到祠堂前观看傩舞表演。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创办专门加工傩舞纪念品的工厂,生产傩舞面具、傩舞玩偶、傩舞纪念册等,这既带动了当地旅游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又使傩舞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其次是和演艺文化的融合。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演艺业也逐渐从萧条中走了出来,多数地区的音乐演艺业都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南丰傩舞也应该以此为契机,实现和演艺业的有机融合。比如可以兴建或改造专门的傩舞表演场所,整理和创作多个优秀节目,并形成固定的演出机制,使傩舞表演成为一个艺术品牌。这一点在很多城市都获得了成功。东北的二人转剧场、山东泰山的封禅大典等,都是地方艺术和演艺业有机融合的典范,傩舞完全可以尝试和效仿。通过这种和多元文化的融合,能够有效解决发展渠道和方向单一的问题,由此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又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南丰傩舞流传到今天,已经有了千年的历史。一千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说明了这门舞蹈艺术的丰厚魅力和人民群众对其的喜爱。进入新世纪后,借国家大力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的春风,南丰傩舞也一度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一良好的发展态势,需要举全社会之力,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使这一势头得到巩固和延续。本文也正是以此为初衷,结合当下时代发展特点,从理论角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希望能够给傩舞工作者以启示和借鉴,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古老的傩舞一定能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尹勋锋.《南丰傩舞表演形式及音乐的研究》.农业考古,2010(03).  [2]尹勋锋.《南丰傩舞的原生性价值探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习珍英.《论南丰傩舞的表演形态》.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S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yywd/28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