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探讨

时间:2021-05-21 11:03:41 所属分类:中国哲学 浏览量:

思政教育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还需要与各种文化进行一定交流,积极进行应用。尤其是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明显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然后高校用这些文化资源,辅助开展思

  思政教育是在不断前进、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还需要与各种文化进行一定交流,积极进行应用。尤其是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明显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然后高校用这些文化资源,辅助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让思政教育开展更加顺利、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以优化总体的教学实效性。但就现阶段来看,二者的融合应用还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需要客观认识,针对性修正。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探讨

  一、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合不足分析

  (一)学生认知不足大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是有限的,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人文角度来说,认知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以全面、深刻地理解、体会相应文化,在文化认同、文化利用方面就会面临着实际性的问题和客观性的不足[1]。这样的问题不容小觑,从主流的学生能力评价方面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技能,如专业技能、外语技能等,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较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明显减少,学生参与程度也有所降低。比如,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日,像寒衣节、花朝节等,本质上都是文化的体现,但这样的节日在学生生活中十分少见,就导致其对文化了解有所缺乏。没有了解的渠道,人文素养培养方面也面临问题,思政教育也难以有效与各类文化进行融合。

  (二)教学能力不强思政课本质上有着较强的时代性、思想性等方面要求,同时,在政治觉悟、理解方面也有着较高的标准。教师要从生活、文化、政治等多个角度去阐述马克思主义原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能力十分有限[2]。思政课具备较强基础性,教师若不注重自身相关知识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十分单调,方式较为单一,导致最终课堂教学相对较为枯燥,给教学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而且认为这一课程就是单纯的记忆、背诵,内容枯燥。教师循规蹈矩地开展教学,不思考如何创新,对于各类可利用资源也不十分关注,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面临着一定问题,甚至出现很大程度的不足。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学生专业能力及其专业知识学习情况,但是在思政教育方面采取了照本宣科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哲学、政治思想知识没办法具象化,也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会受阻,课堂无法有效互动,与学生的生活也没办法有机结合。由此可见,这一问题的产生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和教师的关注度不足、能力有限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难以挖掘,不能有效和思政教学进行结合,带来很多实际性问题和不足之处。

  (三)文化环境不佳本质意义上来说,优秀传统文化具备较强的价值和实际意义,起到的作用也较为突出,但是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融合方面还存在着一定不足。这样一来,就导致教育方面的应用面临实际性考验和挑战,文化交流性和融合性不强,更会带来很多实际性问题[3]。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将其直接抽出来就可以辅助教学,这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融合环境。这样的环境塑造,需要教师、学生都给予一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在文化融合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德育、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加强,结合课堂的教学利用,契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从目前来看,对环境方面总体的关注程度不高,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不利影响,最终融合时也存在很大阻力,教学利用的成效不佳,还需要加以优化。综合来看,很多问题的产生都存在着自身的特点,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融合力度,注重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让总体教学质量得到优化和提高。

  二、有效的教学融合路径分析

  (一)提高认识程度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教学利用必须结合学生、教师现有的实际情况,使其进一步提高认识程度,更好地丰富自身的认知,才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开展后续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融合提供支持和保障[4]。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认知程度,首先可以从实际角度出发,针对性进行文化方面教学,以高校思想教育与德育作为教学的主阵地,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尤其是伴随互联网、多媒体不断发展之后,可以利用的资源明显增多,如《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这些电视节目都是传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阵地,自身所包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一系列人文价值不容小觑。同时也是进行德育的好机会,可以把德育当作教学核心,然后围绕这一核心,用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等方法,协同开展相应教学。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可以得到提高,教师也可以从中挖掘相应的教学资源,协同开展后续教学,取得的效果相对更加满意,带来的影响也更加积极,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政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学效果相对更好。

  与此同时,在文化方面,本质上还需要灵活运用,与学生的生活、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联系,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倾向性地进行引导,进行资源运用。以信阳学院为例,它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馆,并且入选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展示馆,获得“首批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称号。“皮影戏进校园”活动入选第二届“非遗进校园”十大创新实践案例,取得了满意的教育融合效果。

  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深度的资源挖掘才能实现与思政、德育等方面融合,同时还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后续教学开展才会更加顺利,以免出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不足。只有强化之后,普遍认知才可以得到优化,取得的教学效果才更加满意,让教育更加具备多样性、灵活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成才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和保障。

  (二)加强师资建设教师在教学开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自身往往也具备较强的基础,是学生有效学习、培养学生思政能力的关键所在。鉴于现阶段常见的传统文化教学能力有限问题,要从本质上加强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总体教学效果。教师能力、水平与学生学习呈现高度关联性,本身具备较强的引导性,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立足于实际情况,具备较强的灵活性、机动性和全面性。尤其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教师使用一些趣味性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契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客观了解、学习相关知识,增强课堂的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同时,教师还需要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得到提高,让教学更加游刃有余,引导学生参与思政教学,让原本单纯的受教育者成为教育活动的参与者。

  (三)拓展教育内容教育内容的拓展十分关键,尤其是对思政教育来说,本质上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后续教学过程中,要起步于教材,然后拓展向文化、生活,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契合点、切入点,加强其拓展性,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5]。思政教育要注重自身的拓展性,这是教学效果优化与提高的关键所在。那么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哲学、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优化,才能取得更加满意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金融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可以着重廉洁奉公等品德的培养,而像工程类,就可以着重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信阳学院在这方面,选择了与传统艺术进行结合,并积极进行创新,让传统艺术背后的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得到体现,发挥德育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融合还面临着认识程度不高、教师能力有限、文化环境问题,还需要高校积极采取提高认识程度、强化师资建设、拓展教育内容等方法来保证有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翠翠,明成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融合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5):114-116.

  [2]崔玉婷.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融合探究[J].长江丛刊,2019(6):46-47.

  [3]陈桔华.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上),2020(5):36-37.

  《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路径探讨》来源:《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作者:任士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zgzx/48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