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期刊

茶文化对道家思想的化用

时间:2021-12-04 14:39:18 所属分类:中国哲学 浏览量:

关于茶一词的起源,可以从世界上第一本中医药书《神农本草》中了解到。大约公元758年,陆羽的《茶经》发表并出版,这本书在当时世界上是关于茶叶科学研究的第一本专着。陆羽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就针对种茶、制作饮茶、品茶等方式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长期以来,中国

  关于“茶”一词的起源,可以从世界上第一本中医药书《神农本草》中了解到。大约公元758年,陆羽的《茶经》发表并出版,这本书在当时世界上是关于茶叶科学研究的第一本专着。陆羽在原来的经验基础上就针对种茶、制作饮茶、品茶等方式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阐述。长期以来,中国被视为一个礼仪之邦。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道精神就是在对茶叶的“泡、赏、闻、饮、品”的体现,它是在风俗习惯和中国传统礼仪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茶艺文化。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茶道吸收道教的精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道德经》是中国茶哲学的源泉,揭示了“道”的真正涵义。“有”象征着一种万物都是被孕育出来的状态,“无”是天地从无到有的意思。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伟大而神秘的,道孕育了宇宙万物。道家认为,万物源于“气”,气由阴和阳而生,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在发展变革中才能实现和平稳定。“道法自然”属于道家哲学的范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陆羽在借鉴道家精髓的基础上,创立了《茶经》,并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铸成中国茶道的魂。

茶文化对道家思想的化用

  1 茶文化与道家的情怀

  所谓茶道,是指在饮茶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道德规范和精神观念,是茶人的处事原则、个人修养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

  所谓道家情怀:“上善若水”,“与天同运,与道同化”,“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只有与天地之灵独处,才能祛除雾气,游走于世界,与天地之灵沟通,看清人生的真谛。道教对茶文化产生的影响是神秘的,自然的,茶道与道家有着共同的情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对隐逸人格的建立。自古以来,隐士们基本上主张儒家的“独处”和道家的“回归自然”的隐居风格。他们具有“滋养天地之义,古今臻于完美”的独特人格魅力,提倡“谈笑风生”的社交圈。然而,由于强烈的独立和自由主义倾向,在一个迫切需要服从的社会中掺杂了一个致命的缺陷。从表面上看,隐士们为了回避政治,主动选择了孤独,过着温暖而与世无争的生活。从本质上看,他们拥有着深藏不漏的聪明才智。深厚的中国隐居民族文化,是几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民族文化进步和发展的源头。以独特的视角探索中国的隐士文化,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解读。中国的隐士居民文化的再现和重新传承,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潮流中所注入的一股生命力和新泉。“茶”已经成为古代隐逸文人创作的主要载体。从茶的物质属性来看,“茶”是人们从事高雅事物的代表,不仅是“八雅”(琴、棋、书、画、诗、酒、花、茶)之一,而且还是“四艺”(烧香、饮茶、挂画、插花)之一。茶与其他高雅的东西有着共通之处,是休闲和陶冶情操及娱乐的象征。因此,就有“俗人多酒,谁解助茶香”之说。俗人爱酒,雅人爱茶,茶比酒更醇香。另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茶进行交友,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隐士人格的精神寄托和升华,是通过饮茶吟诗使茶人性化,这是追求生命的本真,回归自然的过程。君子之交在于诚,是看透世俗世界的坦然,淡泊隐居与高尚贞操。

  其次是对精神与心灵的寄托。道家思想认为万物平等,人不应该是上帝的奴隶,而应是命运的主宰者。同时,人类不应该忽视自然规律,而应该尊重自然。道家思想中的“道”,其本质是自然万物都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这是道”的具体阐释。因此,人的生命活动,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变化。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法则,主张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道教对茶的理解源于山水,承天地精华的熏染,茶道文化蕴含着“淡然”、“宁静”的气韵,及“回归自然”的情怀,谓“道法自然”。道教希望可以通过绿色茶树唤醒人们返璞归真的欲望,达到“万物至善”的理想状态。中国茶道一味注重“禅茶”思想,与道家的“禅学”思想相呼应,这是对真善美境界的追求。因此,中国人在品茶时非常重视“品”这个形式。人们通常把“茶”看作是形而上的产物,甚至将“茶”视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媒介。饮茶的过程是相互沟通理解的过程,对茶艺精神内涵的追求才是饮茶的最终目的。《道德经》里讲:“混成,先天地生。”道家“道即自然”的信仰也渗透在茶道中,这种道家情怀正是茶道对自然的向往。朱权在《茶谱》中,对事物的本性进行了阐述,自然的本性就像茶叶一样,你可以煮着喝,以满足它的自然特性。马钰在《长思仙·茶》中讲人们喜欢喝天然茶,并希望通过饮茶寻求天地之乐,即天人合一,回归朴素与真实。在茶事上,人们通常用当地的水去泡饮当地的茶,强调水和茶混合的自然方式。在品茶上,注重“独饮思神”,提倡淡泊守静,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2 茶文化与道教的融通

  道教对养气与养性非常重视。养生的真正目的是以滋养自然为基础,以滋养身体为补充。鉴于茶本身有着天然的益处,一可以养生,二可以修身。道家和茶道都追求淡如茶的情怀,澈如水的人生。茶文化中融合了许多道家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追求虚静的艺术美。《道德经》里:“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对“道”的诠释,同时为“道”添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中国哲学体系中,“道”既是虚幻的存在,也是现实的存在,是一切事物应该遵循的法则。道家主张“虚中生有”,这是道的德性,也可以理解为是道的属性。在休养生息方面,自然属性中茶的“守静”与道家理念中的“空静”有融通之处,于是把道家理念贯通到茶事活动中,“道”与“茶”密不可分,“茶”在“道”的基础上,“茶道”由此而生。中国茶道的美,在于“空虚”和“守静”。那么,什么是“虚静”呢?

  所谓“致虚极,守静笃”。实际上主要源于道家美学理论中对美丽事物“虚静”的追求。在道家学者眼中,“虚无”是世界的本质,宇宙的混乱是常态。因此,道者不太看重生死,甚至将生死置之度外,并强烈地从空虚中散发出人性和自然的气味,这是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在《道德经》中,“天下有物,无中有物”是对“无”的最好诠释。赖功欧在《茶哲睿智》中讲到“一旦茶人找到了接近人性的宁静、空虚、光明的一面,这就是茶的本色与人性相结合的状态,属于一种真实的状态。”道教对中国茶文化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喝茶的人正是需要这种安静和醇厚的感觉。因为欣赏艺术不应该掺杂任何物质,需要冷静,放松,先行“入静”,保持内心的平衡,达到物我和一境界。“品”出茶的味道的同时,也要“品”出茶的精神,实现和谐统一的状态。因此,中国茶道中“静”和道家思想的“无”相互融通。由此可见,中国茶道体现的空灵、幽深恬静的审美境界在道家文化中同样存在。品茶在茶道文化中也是修身养性的过程,“品”的是人生与灵魂,同时也是对自然状态的体验,这是“茶道”的审美观。

  其次是赋予高尚的精神品质。饮茶只是一项简单的日常活动,但茶道却被赋予了特殊的精神内涵。茶道视茶为“高贵的饮品”,并把茶看做是一种艺术,精神享受或养性养气的手段。从传统意义的视角来看,饮茶与“俗与雅”、道德修养相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茶道”也属于礼仪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庄晚芳对“中国茶德”的理念进行了阐述,并将茶道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可以归纳为“诚、美、和、敬”。“诚”是“以诚实修身养性”;“美”是“真善美再创造”;“和”是“以和为贵”;“敬”是“尊重他人”。通过庄老师对茶道的解读,不难看出茶道中蕴含的礼仪和教义。道家哲学主张的是崇尚自然,“道”是对自然之道的人性化,但关于人性的问题是自然之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性问题一直都是道家思想探讨的内在主题。在道家学说中,老子的思想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德道经》里:“圣人之道,为而弗争。”老子认为,人性是“圣贤之道”之一。人要走天道,顺其自然;统治者必须以人为本,顺应自然,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道家哲学阐述了对自由和平等的定义,以及人性和原始的人文精神。道家人道主义最突出的内容和特征是个体思维、个体人格的解放和对自由的渴望,主张万物平等。茶道文化主要以“茶德”为中心,关注茶的本性价值,反对唯利主义,倡导奉献精神。茶道在处理人道关系时,非常重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正义高于利益;尊重自然规律,注重生活品质和道德修养;同时处理现代人的思想困惑和懊恼,提升人们的知识文化程度。

  综上所述,茶文化与道家思想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有共鸣和相同之处。茶道与道家有着共同的隐士情怀和心灵寄托,崇尚自然之道,希望从绿色植物中去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渴望与热爱,并把自然本色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在复杂的社会中守住那份虚静美和心灵那片净土。

  参考文献

  [1]陈徽,路鹏飞先秦道家虚、静思想及其演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2):5-16.

  [2]陈升毕朱海燕论"茶"的文化品质[J].农业考古2013(05):1-6.

  《茶文化对道家思想的化用》来源:《福建茶叶》,作者:付景景 白阳明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zazhifabiao.com/lunwen/wzys/zgzx/49966.html